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夏商周陶瓷综述课件.ppt

52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74375884
  • 上传时间:2024-08-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35MB
  • / 5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陶瓷鉴赏中国古陶瓷鉴赏 夏商周的陶器 夏商周的陶器•一、夏商周的陶器•二、白陶•三、印纹硬陶•四、原始瓷器•五、建筑用陶 一、夏商周的陶器•1.夏代的灰陶器•2.商代的灰陶器•3.西周的灰陶器•4.春秋的灰陶器•5.战国的灰陶器 1.夏代的陶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陶器作为夏代的陶器的代表•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还有少量白陶•主要器形有:鼎、罐、甑、盉、觚,豆、簋、钵、三足盘,盆、瓮、缸,等等•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坟、叶脉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实足、圈足为主•出现了馒头窑 鼎 罐 甑 盉 觚 豆 陶簋 三足盘 折沿平底 圜底 敛口 陶瓷容器口部形式之一、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再向内敛 侈口 •侈口又称广口,其形状一般为口沿外倾,侈口{古语}即向里略坡与内堂口接面,保持里外曲线一致 回纹•纹是被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做回纹。

      •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妆饰器物口部或颈部 叶脉纹 涡旋纹 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圆圈纹 花瓣纹 篮纹 •因其形如竹篮的条状纹,故名用刻有横条纹的陶拍在半干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的表面就有重叠和交错的篮纹 方格纹 •有大小,粗细,凹凸以及长方格,双线方格,斜方格等等这种纹也叫“网格纹”,“网状纹”,“方格网 绳纹•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附加堆纹 •在陶坯表面粘贴泥条或泥饼有的用细泥条组成各种花纹,也有的用宽泥条缠绕颈、腹部,上面还加印绳纹这种纹饰不仅使陶器增添了美感,而且起到加固器壁的作用 馒头窑 2.商代的陶器以圜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 商代早期陶器• 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主要器形;罐、甑、甗、鬲,斝、觚、爵、盉,豆、簋、瓮、盆、大口尊、缸等等。

      •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绞、圆圈纹,附加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以圜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 大口尊•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一件陶质贮酒器泥质深灰陶,高39厘米,大口,长颈,广肩,深腹,底内凹颈、肩及上腹部饰多周凹凸弦纹和压印纹,下腹部饰绳纹器形健壮雄浑,颇具阳刚之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  大口尊制作精美,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器物此类器一般形体较大,高四五十厘米者很常见,做工精致,结实牢固,可作长期使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酒"字字形,均与大口尊相似大家知道,"酒"字最早可能就是取大口尊之象形,这说明大口尊这类器物与酒应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酿酒或贮酒之器 商代中期陶器•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9%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器形主要有:鬲、甗、罐、甑,斝、爵、盉、觚、杯,簋、豆、钵、鼎,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圆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

      •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几达98%饕餮 纹比较多 夔纹•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商的夔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 饕餮纹 杯•卮 商代晚期陶器•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平底器和圈足器较前明显增多,袋状足数量不少,但圜底器减少•鬲的数量最多,但腹部变浅,裆部变矮陶罐很少见爵和觚增多,但觚的高度降低,爵成圆底斝少见,但出现了卣簋和豆的数量大增,簋变成大敞口,豆变成了矮圈足瓮和盆大为减少,出现罍 卣•卣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卣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 罍•大型盛酒器和利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3.西周的灰陶器• 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也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见了。

      •器形:鬲、甗、甑,簋、豆,罍、罐、瓮、盆、盂,爵、斝、觚等•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弦纹、刻划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西同时期挠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 龙窑•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列瓷的过渡,诞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春秋的灰陶器•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主,少量圈足器•晚期鬲的底部已近圆底,进而发展为陶釜主要有盂、盆、豆、瓮、罐等•出现了明器,仿青铜礼器,鼎、匜、罍、盘.也有仿日用器的•纹饰更简单,主要是粗绳纹和瓦旋纹 5.战国的灰陶器•战国陶器仍以灰陶为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种类有日用器具、陶明器、建筑用陶及少量陶制生产工具等•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釜这类的炊器则为夹砂灰陶一般挠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常见的器形有:釜、甑,罐、壶、盆、钵、瓮,碗、豆、杯等。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制出较多的大形陶器,如高82、口径41、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口径88厘米的釜等•明器 釜 明器•鼎、豆、壶——三晋地区•鼎、簠、壶——楚国地区 二、白陶• 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有鬶、盉、斝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造型庄重,纹饰尤其精美,吸收了同时期青铜艺术的特点,以细致的底红,与粗犷的浮纹(即主纹)巧妙地结合而成红饰主要有饕餮纹、夔纹、回纹等,花纹谨严,雕刻精工,使陶器装饰与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三、印纹硬陶•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股陶器细腻、坚硬.烷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它的持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胎较坚硬,扣之可发出金石声•夏代遗址中即已有此类陶器出土,商代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都有出上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9厘米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持点的陶器 四、原始瓷器•1.陶与瓷的区别•2.原始瓷器的特点 1.陶与瓷的区别•瓷器的胎质须是瓷土烧成。

      •瓷器必须经高温烧成,胎体基本烧结,烧成温度(即火候)一般在1200℃以上•瓷器表面一般施有高温下烷成的玻璃质釉•瓷器的胎烧成后,没有吸水性(又叫吸水率>或吸水性很弱,在0.5%以下•此外:胎色、声音、透光性 釉•釉(我国古文献上分别作油、锈)是施在坯体表面,经烷成的多种氧化物组成的玻璃体 2.原始瓷器的特点•胎:呈灰白或灰褐色者多,比较坚硬•釉:很薄,且不均匀,釉面流淌严重,多呈青灰、青绿或黄绿色.易剥落•纹饰:主要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又叫人字纹)、锯齿纹、弦纹、席纹、s形纹、圆圈纹等,以最后二种最具原始瓷器特色•器形:多与同时期陶器、青铜器相同,尚未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器形 五、建筑用陶•商代:陶水管•西周:瓦(板瓦和筒瓦、瓦当)•春秋:瓦钉、瓦榫头、薄砖•战国:砖(薄砖、空心砖、花砖和凹槽砖)、 陶井 陶水管 瓦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