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ppt
64页西方社会学理论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y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zhaowl@第11章 现象学社会学 • 一、思想来源和理论背景• 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 三、伯格和卢克曼的社会建构论• 四、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 五、案例:自杀现象的现象学社会学解释一、思想来源和理论背景 • 1、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行动和互动如何可能?社会秩序如何可能? • 2、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 3、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胡塞尔(Edmund G. A. Husserl, 1859-1938) ,德裔犹 太人,现象学派宗师胡氏自诩现象学将挑起为一切学术 建立绝对基础的大梁、使哲学成为严格之科学体系,以拯 救欧洲学术危机他认为哲学当以寻求彻底确定性为最终 志向,而流行当时的自然主义、心理主义皆以片面之独断 ,扭曲实在世界之真相,甚而坠入相对主义而不返 • 最让胡氏痛心的是,欧洲已逐渐丧失其精神所系之目的性 ──理性对无限的追求,而满足于肤浅的因果机械思考当 中胡塞尔一生的努力即在重新恢复理性的尊严,创造坚 实稳固的本质科学(这一本质科学必须能让事物本质自然 呈显、没有预设、权威的扭曲),建立一个超越经验知识 以外的哲学架构。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 • 为哲学寻找一个超验的出发点是胡塞尔现象学事 业的首要目标,这个出发点就是“回归事物本身” 胡塞尔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种人工物,并非 自然而成,因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自然态度( the natural attitude)常常受到遮蔽哲学家必须 压低自己的姿态,听从事物的要求胡塞尔认为 ,返回最原始的起点的哲学是彻底的科学,也是 达到一种智识“澄明”的唯一途径 • “现象”一词的意义是“呈现于意识中的事物”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所谓现象学就是一种关注主体意向性问题的反思哲学• 所谓意向性,是指意识总是有所指向,总是把自身指向某 个内容,是对某个内容的意识换言之,意识总是有所意 识的意识,总是意味着什么,总是在自身内带着所意味的 内容不仅意识总是有所意识的意识,而且所意识的一切 也总是被意识着的一切正是因为意识具有意向性,所以 它是有结构的,其基本结构就是“意识—所意识”、“意向- 所意向”、“意味-所意味”,前者和后者总是相互伴生、不 可分离因此所谓意向性,就是意识与所意识之间的关系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现象学方法 • 现象学既然声称要建立“没有预设”的哲学,自然必须有一种“方法”,以排除所有的预存理念,回到未赋予属性前的经验,并把握住清澄意识下的 纯粹自我。
他提出的方法就是“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描述”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悬置”或“存而不论”(suspense, withholding)•现象学还原:(1)本质还原:排除一切有关对象的“客观”存在性的判断,使其摆脱一般的时空结构观念的束缚(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 还原);(2)先验还原:排除一切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于意识的说明的影响,转向对作为本质的纯粹直观的意识分析(从生活世界向先验 的纯粹意识的还原)这是胡氏较之笛卡儿“我思故我在”高明的地方 “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也因此有了实践的可能•一方面,主体的一切主观成分、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统统剥落, 放入括号 由此观之,“存而不论”所衍生的乃是一个残余的纯粹自我另一方面,客体毫无阻碍地呈现自己,把自己本来的面目(本质) 原原本本呈现出来世界在我之前冉冉升起”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现象学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存而不论”是一种消极的过滤办法,把不具备“绝对无疑性 ”的研究材料排除出现象学研究范围之外而“现象学描述” 则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积极探寻,就是要对所研究的对象 做如实的描述。
它不对对象进行理念化,也不试图挖掘潜 在于研究对象背后的架构,现象本身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反对自然科学的抽象方法,以及传统哲学的本质主 义(认为现象是虚幻的,总是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学描述方法的实质,就是引导研究对象如其在经验中 直接呈现的变化那样,在研究者面前展现出来,即,使事 物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互主体的生活世界(inter-subjective life-world)•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1)作为日常世界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科学世界”而 言的世界,它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是科学世界由之发展 出来的基础其性质:先在性、前科学性、前理论性换 言之,所谓生活世界,就是未经科学化、理论化、抽象化 ,常人在自然态度中能够触摸到的世界性质:未被主题 化;未被客观化;知觉世界——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的世 界;自然态度。
• (2)作为纯粹经验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知 觉世界,在它之前还有一种更基本、更原初的直觉世界, 即纯粹经验世界或原初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切存在的 总根基,是先验的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现象学的意义: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 question of being)转化成“意义问题”(meaning of being),从重视本体 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 •(1)它把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外在世界,转化为必须透过意识而展 开、而发生的与人类的主观建构有关的世界——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 在世界不是像实证主义所说的那样只能被发现,而是可以变化、可以重 新建议组合和建构的世界 •(2)自我不是一块等待印上外在世界种种表象的白板,而是在历史中沉 积、变动、生长的自我,与世界之间有一种灵动的互动关系自我与世界 的互动表现为与他我(other of ego)的均衡对等关系,而他我代表着另 一个视角 •(3)意义的世界由众多视角形成,不同侧面的世界折衷沟通而形成一个“ 共识世界”或“互主体世界”——它有随时被修正的潜在可能性共识世界有 许多种,其中西方近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世界只是其中一种,与其他 宗教的、美学的世界并无二致。
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主要思想• (三)批评与评价(一)生平与著述•Alfred Schutz(1899~1959)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象学社 会学的创始人之一•189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银行职员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 法律和社会科学毕业后承继家族传统,在银行工作•1932年《社会世界的意义改造》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1967年,此书翻译成英文,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继续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兼职任教•1953年以后,放弃双重工作生涯,专心从事社会学研究一)生平与著述• 生前: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 / 1932.• 1959年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纳坦森、同事、遗孀一起整理 出版(1962-1966)四卷本文集:Collected Papers. ( 《社会实在问题》、《社会理论研究》、《现象学哲学研 究》) • 1973年和1989年,舒茨的学生卢克曼根据他的手稿整理 出两卷本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出版。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2 vols. With Thomas Luckmann /1973- 1989.• 中译本:许茨:《社会实在问题(舒茨文集第一卷)》, 霍贵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二)主要思想• 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 2、生活世界的结构 • 3、社会学方法论:科学取向与二阶建构 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 ——现象学社会学首先是建立在批判吸收韦伯社会学思想 基础之上的• 现象学社会学赞成韦伯的价值中立的观点;也认同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是社会行动,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 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需要透过理想类 型的观点但认为韦伯没有清楚地论述社会行动、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等概念,而这些正是韦伯社会学的基础概念 • 韦伯并未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所谓行动者把意义赋予其行动 是什么意思?2.他人的自我是以什么形式被当作有意义的东西 提供给我的自我的?3.自我以什么方式理解他人的行为?第一个问题涉及意义的起源、自我意义的确立,后两个问题涉及社 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可能性及其方式 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韦伯的观点•(1)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性理解,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进行 因果说明或解释的科学。
•(2)行动成为“社会的”或社会行动有两个前提:一是行动者要对行动赋予 主观意义;二是行动者的行动指向他人行动的个人……通过将主观意 义赋予行动,考虑到了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这一点来确定行动过程的方向 ……”因此意义就是考察社会行动的着手点•(3)意义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主观意义即一个行动相对于行动者 言的意义;客观意义则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意义 •(4)一个观察者要把握一个行动者行动的意义,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 直接观察进行的理解;二是通过考察动机进行的说明性理解或解释性理解 •韦伯指出,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并没有说明行 动者为什么、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分享共同的意义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舒茨的观点•(1)社会行动舒茨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持续的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前者是行动,后者是活动 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目标的人类行为,它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而活动指的是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指的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行动’这个术语把人类行为举止表示为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行动者预先设计的,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一种预先设想的设计基 础之上的‘活动’这个术语则用来表示这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表示已经完成的行动 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 行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行动是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它不同于个体单纯的幻想过程,这是行动最突出的特征; (2)行动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诸如科学家通 过苦思冥想解决科学问题);(3)行动可以是肯定的,也可 以是否定的,肯定的行动是个体行动者决定努力达到既定目 标的行为,否定的行动是行动者决定放弃既定目标的行为 •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策划策划作为一种意图 动机,会在他人那里引发某种有意识的经验,也就是说行动“ 影响了他人”在此,“引起他人某种有意识的经验” 相当重要 ,因为它使在韦伯那里还未清晰的“影响他人”的社会行动和“ 以他人为取向” 的社会行动在舒茨那里已经分得很清楚社会 学在分析社会行动时,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仅仅是 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 1、对行动及其意义的解释•(2)意义在舒茨看来,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人完成的意义确立(meaning-establishing)和意义解释(meaning-interpretation)过程”。
•韦伯认为主观意义是指一个行动相对于行动者而言的意义;客观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