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训练1.pdf
7页1 限时规范训练训练 1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时间: 45 分钟赋分: 40 分) 一、基础知识 (9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治理雾霾, 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②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③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处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④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⑤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 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⑥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③D.④⑤⑥解析:选 D①“当务之急 ”与“目前”重复;②“脑满肠肥 ”,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形容人③“从善如流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谷歌当年搬到山景城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员工和电脑爱好者才知道的搜索引擎现在谷歌已发展成一家能够提供大量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跨国科技企业B.今年期间,上海代表团对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进行了重点讨论, 并表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2 先行者C.在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从现在起到2017年底,人社部宣布将用两年时间逐步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D.人口过度集中影响了大城市的运行效率及居民生活质量,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及产业布局的优化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解析: 选 B A 项表意不明,“只有十几个员工和电脑爱好者才知道的搜索引擎”有歧义; C 项语序不当, “从现在起到 2017 年底”应放在 “宣布”之后; D 项搭配不当, “资源配臵的均衡 ”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搭配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__①__启动穿越鳌山登太白山的决心②__两天前,我在途中崴了脚,__③__像一辆瘪了胎的车, __④__滞留在猎人的木屋。
驴友们把我托付给他时,说他们两天后会从大爷海返回,__⑤__接我下山, 让我安心休养 我的脚踝肿得厉害, __⑥__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①②③④⑤⑥A / 因为这脚于是才可B 终于但/ 不得已再可C 终于但因此于是/ 于是D / 就在因此不得已/ 于是解析:选 B此题可用排除法,第 ⑥空前后是转折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排除C项和 D 项比较 A 项和 B 项可知, A 项第②空填“因为”与前文不连贯,况且“这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 ”比喻不恰当二、语言运用 (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每处不超过20 个字 (5 分) 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 __①__,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结构基础上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目标从现实的教育目标来看,__②__,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农村一些高中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力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上不均衡,学生发展势必受到影响改革开放30 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也是最见成效的培养对象因此,在当前条件下,__③__3 答:解析:从试题所给的横线的位臵看, 第①空要填入一个总括第一个横线后内容的概括性语句; 第②空横线后的语句是说明文理分科的合理因素;第③空是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总结。
答案:①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完全相同(个体有差异 );②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较大的区域性差异;③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不够妥当(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不可取消)5.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6 分)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 25 字)(2 分) 答:(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 50 字)(4 分) 答:解析: 该图表是某省 2016 年抽样数据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的语文分数分布情况横轴是分数段,纵轴是百分比这样就可以拟定标题为“某省2016 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再根据实虚线所指示的分数段和百分比,比较之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男生分数比例在100 分以下高于女生,在 100 分以上低于女生答案: (1)某省 2016 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2)100 分以下男生比例高于女生,100分以上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大部分考生的分数在100~110(115)之间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从“月印万川 ”到“水月镜花 ”4 朱熹是 “月印万川 ”诠释模式的开创者和执行者他认为,“五经”“四书”等经典无别, 若能参得透, 都是“一理”。
一理”是万物与所有伦理纲常关系的根本依据, 但又是具体的, 以特殊的样式展现于不同事物之中解读圣人典籍,就是要弄清 “一理”如何落实到个别事物之上,凝聚成个别的、具体的、所以然之理的 解经虽应立足文本, 不能空发议论, 但在弄懂文字内含具体之理后, 还要由 “下学”而上达 “一理” 朱熹强调 “情”与“理”、 “事”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为 “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朱熹主张诠释经典时要“格物致知 ”经由探究而掌握 “物自身 ”,进而帮助主体意念 “纯化”,达到“一理”的认知境界, 同时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事物上而体会事物之理的状态 此方法的实质是将 “下学上达 ”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 ”的逻辑推演朱熹认为,经典之内既有“文理”又有“义理”文理是文脉、内容与意义,而义理除了意义之外,更指道德性、价值性的真理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义与真理更需要理解与领悟, 其关键在于格物 “一理”的发现,在于日常 “格物”的积累之中陆九渊则提出 “发明本心 ”的命题,认为解经首要的要求是学者先学会体证自己的本心。
圣人与普通人心理 “同构”, 古之“一理”与今之 “一理”相同,故经典是 “此心此理 ”的具体化 解经是一个 “求心”的过程,由于“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经典间只有文字的差异,而无义理之不同 故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 解释者以心灵体察的方法领悟经典创作者的意图,把握“此心此理”的要义才是最终的目的表面上看,陆九渊似乎将“理本论 ”转变为 “心本论 ”的解释形上学,实则不然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公理”,是宇宙运行规则, 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而“心”则是对根源性 “理”的体认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 “理”,它只是 “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 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 即陆氏虽将 “格物”之法转为 “格心”之样式,但其实质仍在践行着“理一分殊 ”“月印万川 ”的诠释路线明代,儒家学风发生转变,“月印万川 ”式的解经悄然被 “水月镜花 ”模式替代水月镜花 ”的特点是 “贵意象 ”,坚持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经典5 中的语言既真实又虚幻, 诠释的关键在于, 明确主观心志会超越客观文字它将解经视为一种纯粹的向内实践, 剖析文本获悉的伦理目标、 修养原则均成为心志运作的边界或框架,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修炼主体心志本身,所谓“经学即心学”。
学者在诠释经典时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随之成为从属性的 “影本”因为形上本体 “心”古今如一,而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 “历史性 ”与“不完美性 ”,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 故“六经”也可视为一种 “糟粕”,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解经的“随意性 ”增强,经文成为虚无化的东西,诠释只要能立足于本源性的“良知”之上, 便就不用在意 “所说的 ”距离“本文”多远诠释经典的根本在于体证一种作为本体的宇宙心,此心是道德与存在的双重依据,是一切德目之所出水月镜花 ”式解经提升了诠释者的主体性,它强调经典诠释是体验之学,应以主体人格为中心而不是以文字解读为中心的活动知识上的领略, 只是内化经验,重要的是将领悟与心志相结合付诸实践虽然它容易带来主体 “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 “理解之弊 ”,但它却将深受 “存天理、灭人欲 ”观念压制的 “人性”解放出来,主体的价值意义得到彰显 它既是一种学术方法的变换,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五经”“四书”所讲的具体之理虽然不同,但同属“一理”,并认为解经时应由“下学”而上达“一理”。
B.朱熹看到了儒家文本中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客观性,因而通过强调“情”“事”“理”的区分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C.陆九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经典只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就是一个“求心”的过程D.“水月镜花”式的解经模式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于是变成了从属性的“影本”,成了修炼主体心志的契机解析: 选 BB 项“情”“事”“理”的区分表述不准确,因果关系不成立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6 B.在陆九渊看来,“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C.朱熹认为解经应立足文本,陆九渊认为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二人的看法虽然有别,但在尊重经典的客观性这一点上还是有一致之处的D.“水月镜花”式解经认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 故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才能还原经典的“真意”解析:选 DD 项“才能还原经典的 ‘真意’”表述不符合文意 “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 发挥”是因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历史性”与“不完美性 ”。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陆二人的阐释模式都强调了“理”的先在性、根本性,强调了解经时对“理”的体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阐释者的主体性B.“水月镜花”式解经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问题,但其对主体性的提升,实质上有思想启蒙的效果C.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本质上还是一种解经的学术思路,但他在此基础上推出“存天理、灭人欲”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D.朱熹主张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的“纯化”,而“镜花水月”式的解经则强调主体人格的中心地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二者差别巨大解析:选 CC 项,在此基础上推出 “存天理、灭人欲 ”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理解错误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 题11分) 野望王绩①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注】①王绩 (585~644):字无功,绛州 (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 )人初唐时,7 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9.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5 分) 答: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一句中使用典故,应该注意诗句中出现的 “东皋”“何依” 又结合诗词之后有关诗人的注解, 可以联想到的应该是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和曹操《短歌行》的句子两种不同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