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 日本对北平的移民和侵略素材.doc
10页日本对北平的移民和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派来的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移民团"、"开拓团",对中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图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静冈村开拓团本部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把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对华移民政策作为一种蚕食性入侵方式,是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其武装入侵的深入和补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有计划地组织日本国民大批移居中国,这些移民构成一个扎入中国社会之中承担侵华帮凶的特殊群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诸多破坏性影响北平(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占领北京,改北京为北平1937年10月,日伪政府时期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又改为北平本文1928年之前称北京,其他统称北平)即是其中一个重灾区考察日本对北平的移民及其影响,揭示日本侨民(简称日侨本文日本侨民指那些依然保留日本国籍和民族血统长期或短期侨居中国的来华日本人,尤其是在日本政府移民政策背景之下,通过日本政府组织或在日本鼓励移民中国政策影响下自发来华的日本人,但日本驻军及日本驻华使领馆人员不包括在内) 在侵华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本质有重要意义。
日本推行对华移民政策的历史流变 日本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移民侵略最早可追溯到对台湾移民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及澎湖列岛后,其军政界认为,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是统治台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同化台湾人民,加强对台湾的占领和资源掠夺以对台移民为侵略经验,日本逐步向库页岛、朝鲜、中国大陆等地推广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防御俄国进攻,开始策划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时,为长期占领东北,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就竭力提倡向东北移民"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提出"经营满洲"的四个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向中国东北移民儿玉源太郎和后藤新平的移民主张深得日本一些政客的支持和拥护,1910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在议会提出"20年向满洲移住大和民族百万人的计划"由此,日本开始在满铁"附属地"和租借地内进行移民侵略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遭到当地百姓的强烈反抗,东北各地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成为其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障碍在镇压东北人民反抗过程中,日本逐步认识到"军事的长期镇压,不如移来武装移民团体永久地定居更为彻底"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开展大规模"特别农业移民",其实质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武装移民",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关东军对东北人民实施镇压,巩固殖民统治。
至1936年9月,前后"武装移民"五次,计2785户 1936年4月,关东军召开由陆军省、拓务省、"满洲国"政府、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满铁"等机构参加的"第二次移民会议",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表》,计划20年内(1937年至1956年)将100万户(约500万日本人)移居中国东北建立"日满不可分的"、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人口结构新任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表示坚决实行日本移民政策,指令关东军制定《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1936年8月25日,该计划被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通过,并被列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1939年12月,《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作为日本对伪满移民政策的"最高法典"正式出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正式法制化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推进,日本移民 也跟着延伸,日军每占领一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便随着日军军事进攻和殖民统治延伸到那里,广大沦陷区日本人与日俱增 为配合其军事征服和移民侵略,日本十分重视舆论宣传,不断抛出"人口过剩说""民族生存说""特殊权益说"等言论,为其侵略行径辩护,对内欺骗民众进行动员,对外混淆国际视听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分子就对日本侵华"人口过剩说"给予了有力驳斥。
可见,"人口问题"是日本对华进行侵略与移民的推托之词,不过是假借人口过剩问题以减轻或掩饰其侵略罪恶 日本实施北平移民政策的分期与举措 近代日本向北京(平)移民可分为四个阶段 缓慢发展期(1897—1931):日本侨民开始零星渗入北京(平) 1871年7月29日,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成为近代中日两国外交的开端,允许日本商人在指定口岸地居住自此,日本人开始进入华北,但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天津、青岛等地,北京很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日本南占台湾,北霸朝鲜,筑好日后进军中国东北的跳板来北京的日本人逐渐增多,但以男性为主,至1897年北京有日本侨民27人,男性有23人,女性仅4人,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在北京主要还是以公务、经商为主,还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居住进入20世纪,日本对华推行"大陆政策",鼓励国民移居中国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更为日本人到北京来提供了便利1901年,北京日侨增加到172人,男性165人,女性7人;1903年,增长到524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168人,以家庭为单位侨居北京的日本人逐渐增多 1906年,日本开始策划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来华日本人以通商口岸或者东北为跳板,逐步向华北渗透,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的日本间谍、日本浪人进入北京。
这一时期的日本移民,还未形成规模,只是零星渗入,但日侨已经开始占据北京外侨人口的多数1928年北京(平)日本侨民1099人,约占北京(平)全部外侨总人数的42.7%之后,北平日侨人数波动不大,如1929年1019人,1930年998人,1931年974人 持续增长期(1931—1937):移民为日本全面侵略做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开始大规模向东北移民,进行殖民统治同时,日本将侵略目标投向了华北地区,开发华北,"第一,原料供给便利,第二,煤炭供给丰富,第三,是日本向华北移民可以顺利进行",日本高呼"开发!开发!华北是我们的生命线!华北是帝国生存的基础,我们要开发华北啊!" 为此,日本开始推行"华北政策",分裂华北的活动日甚一日,华北日侨逐渐增长 1933年5月,《塘沽协定》签订,华北成为日军的重要"兵站基地"为达到占领华北的目的,日本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向华北渗透,在华侨民为日本侵略华北做大量准备工作除满铁在日本当局的指示下在华北进行大规模经济调查外,许多侨民以游历为名,前往华北各地调查华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为日本侵略华北提供可靠情报据相关档案资料统计,仅1937年1月至4月间,以商人、实业家、会社员、学生身份为掩护,名为游历,实为调查华北的日本人就至少有33批。
同时,日本加紧对该地区移民,至1935年4月末华北主要地区日本侨民10086人,到1936年8月末达18962人,1936年末多达21362人,一年多时间增加111.8%不仅如此,日本移民区域已不再局限于沿海城市和铁路沿线城镇,而是不断深入华北腹地 北平作为华北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日本人的到来据当时报道,"平津道上,据人说颇有'九一八'前南满铁道的'风味',天津到北平的火车上'友邦'人士占了大半",且"不独火车上如此,你去颐和园、北海、中山公园,那一处的泥地上,不是满印着木屐的痕迹"尤其是1935年11月25日在日军的唆使下殷汝耕在通县(现通州区,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河北省)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大量日本浪人、商人进入冀东地区,走私、贩毒、刺探情报,1935年4月通县的日本侨民人数为0,1936年8月则达82人,至1937年已达290人北平的日本侨民也快速增加,北平1935年4月底,日本侨民为1661人,1936年底则为4478人,一年多时间增加1.7倍北平日本侨民数量不断增加,在华北城市中居第三位,仅次于沿海城市青岛、天津日本侨民在北平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刺探情报、走私物品、贩卖毒品,破坏北平经济,毒害北平人民,配合日军的侵略,达到侵华目的。
急剧膨胀期(1937—1942):移民配合殖民侵略全面深入 七七事变是日本对华移民的重要转折点七七事变后,以日军武力侵略为后盾,日本政府实行"奖励移民"政策,宣称"要向河北各省地移日籍10万户至30万户",之后又将该计划增至"5年移民华北200万户"大量日本人涌入华北沦陷区1937年7月,华北日侨共计34492人到1938年9月,据《新华日报》刊载,华北9个主要城市日本人达82905人,至1939年10月达162150人,一年之间增加79245人从1940年起,日本多次在华北地区进行"治安强化"运动,一边加强其对华北的殖民统治,一边大量安排日本人移居华北,据日本方面调查,1942年9月,华北日侨408670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日军占领北平后,北平成为华北沦陷区日本移民侵略最重要的地区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配合日本占领北平的形形色色的日本人"从山海关跨过塘沽、古北口、青岛……各线的火车、轮船,装了千万个穿着木屐的旅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华北的中心北平据载,沦陷后,"暇时如果你在热闹街上走走,眼中所能看到的是那些穿和服着木屐的日本男女,耳中所能听到的是由东京传播过来的歌曲,就是晨夕的电车上,也是日本学生代替了中国学生往来穿梭着",北平城内到处充斥着日本人的身影。
1937年12月,北平日本侨民1584户,4647人1938年12月底,达10371户,26072人1939年12月底,达16672户,45416人为解决激增人口的居住问题,日伪还划定了西郊"新市区"专供日本侨民居住 从1940年起,尤其经过1941年3月以后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包括北平在内的华北大城市比较"安定",给日本人制造一种"安逸感"假象,日本国内鼓动国民到中国"乐园"来劫夺"致富",加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动飞机空袭日本本土,日本又掀起移民来华的热潮,以北平、天津最为集中据日方统计,1942年5月底北平日本侨民38519户,106487人,较1938年9月增长3.75倍,较1936年底则增长22.78倍,占当时华北地区日本侨民总数361942人的29.42%,占当时北平外侨总数107789人的98.79%北平超过青岛、天津,成为华北地区日本侨民最集中的城市四年间,日本侨民与北平居民的比例由1∶770左右膨胀到1∶30左右北平日本侨民与日本政府密切结合,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一起参与到北平的殖民统治之中 增长衰减期(1943—1945):移民侵略逐渐转向颓势 1943年1月,北平日本侨民数量达到峰值109449人。
之后,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逐渐转向颓势,日本国内已缺少可移之民,其军队兵源也日益紧张,移民潮逐渐降温加之,随着日本侵略的南进,在平的部分日本侨民也随之南下日本侨民在北平的数量增长逐渐放缓,甚至有所减少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时,北平日本侨民仍有8万余人,比1943年1月高峰时期减少26.91% 梳理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日本向北平移民是与其侵略政策同步进行的,伴随日本对华侵略的推进,日本向北平移民的群体、数量等也不相同,是其殖民政策的深化和延伸,从中可以窥见日本的殖民侵略本质 日侨配合日本侵略北平的累累罪行 日军占领北平后,在日本政府"奖励移民"政策引导下,大批日本人怀着"一攫千金"的梦想来到北平,配合日本侵华政策,与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一起,广泛渗透到北平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层面,在日本侵略北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38年12月,蒋介石在驳斥日本首相近卫所谓"更生中国""调整国交"时,称"中国的老百姓,一提到日本,就会联想到它的特务机关,和为非作歹的浪人,就会联想到贩鸦片,卖吗啡,造白面,销售海洛因,包赌包娼,私贩军械,接济土匪,豢养流氓,制造汉奸,一切扰我秩序,败我民德,毒化,匪化的阴谋。
"北平的日侨对北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