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名著选讲之临摹.docx
8页书法名著选讲之临摹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工夫,凡初学之人士,从描红摹字起,到写仿影,都是摹的工夫待 到对着碑帖去写,才叫临帖摹在先,临在后,但亦有临摹同时进行的,是成年人学书的一种方 法在我们选的这两篇文章中,都谈到了大抵无论取法何种碑帖,君须从临摹入手;只是在初 学之时心中无数,手不听指使,必须先从笔画清晰的字入手,或临或摹;待到心已精通,手已熟 练,再从巧处着眼,由形似进而求神似有人一生不离碑帖,即在得心应手之后,也不自满,仍 去广搜博采,遇有好碑好帖认为有观赏价值的,都去买来临摹,但也有固步自封,划境不前的, 稍有进益,便脱离碑帖,自以为是,名之曰创新,未免把书法看的过于容易了不知取法愈多, 意境愈高,而领悟亦愈深,学亦自然加固百工之事,莫不如是;而书法一道,尤不能里看这个 程序古人云:“学无止境”,学到老,学不了,学就是效法前人现在人们常说“比、学、干、 超”,我们临摹碑帖的时候,也是和碑帖上的字迹比,学碑帖上的字形与神,从而干上古人,超 过古人宋•姜夔:论临摹⑴】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 ⑵,亦可以嗤萧子云 ⑶唯初学书者 不得不摹,亦可以节度其手 ⑷,易于成就。
皆必是古人名笔 ⑸,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 ⑹,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⑺其次双钩蜡本⑻,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 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经意与不经意也⑼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⑽世间所有《兰亭》,何啻数百本(11),而《定武》为最佳(12)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一同,而肥瘠、 刚柔、工拙要妙之处(13),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此之《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14)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岂可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 (15),或廓填其内(16),或朱其背(1饥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 (18),则瘦者亦变为肥矣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19),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 若下本悔,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 (如),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续书谱》)【注释】⑴姜夔:宋词、书家⑵卧王蒙于纸中二句:见唐太宗所作《王羲之传论》 晋有王蒙(字仲祖),晋阳人,放纵不羁,晚始励行,喜愠不形于色,以清约见称,善书 画,,美姿容,而自然有节。
徐偃,徐偃王,周穆王时,为子爵徐国之君,以仁义治国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于沉蔡之间,得朱弓矢,以 为得天瑞,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领伐之偃王爱民不斗, 遂为楚败唐太宗引此二人,无关书法史迹只取蒙、偃二字,谓摹书时要“蒙”上纸,把原帖“偃”在下面,才能去摹⑶萧子云:字景乔,南齐豫章人,文献王萧嶷 (yi)的儿子善草隶,为时楷法自云:善效钟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其书迹至为武帝所重此言嗤笑萧子云,谓萧虽善效钟、王,而 摹书可以胜过他⑷节度:有一定限度的节制⑸名笔:出名的墨迹,值得学习的笔法⑹谛观:审视、仔细看⑺摹帖:摹临为二事,先摹后临,前言摹,此处提临临为临仿他人之作品,观其形势而仿 为之临帖则置字帖于旁,仿其笔画而书之 《东观馀论》云:“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描之, 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临之与摹,二者迥珠 (殊),不可乱也”⑻双钩:谓以书法摹刻石上,沿其墨迹笔画两边,用细线钩出,谓之双钩蜡本,用蜡纸钩 出之本,因双钩时,纸厚则透视不真,古时多用蜡将纸烫匀,使之半透明,以便钩摹。
⑼经意:注意⑽详谨:详细谨慎,周密精确11) 兰亭:亦称《禊帖》,传世者皆为摹本据传唐太宗既得《兰亭序》真迹之后,命供奉榻(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榻 (拓)(即钩摹)数本,以赐台子诸王近臣,今赵模等所榻,在者一本尚值钱数万(见何延之《兰亭记》 )以后辗转翻刻,故传世者不止数百本12) 定武:定武本《兰亭》为《兰亭帖》刻本之一种桑世昌《兰亭考》引碧袖野人跋云“自唐文皇得真迹刻之学士院,人间不复见朱梁篡窃,辇置汴都,耶律德光破石晋,此刻渡河,帝 既归,与辎重弃之杀虎林,后置之州治遂曰定本 ”州治指定州,唐时置义武军,宋改曰定武军,故帖亦有《定武兰亭》之称13) 肥瘠:肥瘦,笔画粗细要妙,精微之意,妙亦作眇14) 风神:谓字之气韵姜夔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其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15) 墨晕:用墨写字,在笔画四周,光影色泽显示之处,叫墨晕16) 廓填:轮廓笔画之四周,而以墨填之,谓之廓填,即今之双钩⑰朱其背:朱为深赤色,用深朱涂字之后,以显示其笔画18) 刮治:犹言磨治,使之平滑光洁19) 倒置:倒转过来放着(如)圭角:如圭之角,谓圭之锋芒有棱角,言方正峭厉。
解说】一、 此文浅件,容易理解,只是其中有几处引用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注意,还是有待说明的一是唐太宗的两句话:“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然在注释中已加以解释,但徐偃 究指何人,为什么引他来做例证,说明摹书的易公?据《尸子》卷下云: “徐偃王有筋而无骨,故曰偃意思是说,偃为谥号,无骨等于不能独立的样子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性格,而与坐于 笔下无关;因此,过于索解,往往不能得真解,所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着眼在一个“甚” 字上,不是不求解,而是不求甚解甚解就容易穿凿附会,反而不得真解原来唐太宗这两句话 只是说:把古人的墨迹放在纸下作模子去用笔摹仿,就能写的和原帖一样好,那么就是萧子云那 样的书法家也能胜过极言临摹的作品,可以和名家作比,并不多差,甚至能够超过他们,所以 说嗤萧子云试与原文前后对照,当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不必从字面和人名上去再追求了二、 文中以《兰亭》为例,说明定武本各有不同,未得真迹风神这里说人们在临摹之际, 要以古人名笔置之几案,而名笔真迹不易得,只好求之有名的碑帖而《定武兰亭》亦有数样, 各有得失,各有优劣,像人们的面目一样形既有差异,风神各有不同,正如黄庭坚《题兰亭》的 诗句所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这里书殴打风神,不是学外貌学书的人初步 只求形似,学其一笔一划,力求外貌相似如学颜真卿的碑帖,学到一定程度人们即知你是写“颜” 的,那就叫已经入帖了可是外形相似了,精神未必相似,即得其形未得入神前文提到的临帖与摹帖的不同,谓“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所谓位置,即是外形;所谓笔意,即是风神但风神不易得,也不是短期可以得到的, ,又往往得到风神以后,又脱离了外形了试于此点申述如下:唐太宗《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 之所以最爱王羲之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太宗最爱王羲之的书法,曾写《王羲之传论》深致 倾倒之意,他说“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又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可谓赞美之 至,不惟玩赏观览,而且心摹手追,当然有更多的心得体我们再看看他对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吧:他在《指意》中引用虞安吉的话说: “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形 似),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纵类仿本(很像原帖),体样夺真(和原帖一样),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
此乃类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不的埃其真美所在) ,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起精……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 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这段话为临摹得一真解,而其奥妙全在一“悟”字,又非徒事临摹本身而已了三、文章最后一段,叙述了古人临摹的一些方法,大抵为仿造者的技艺,非学书者所当务 有人以求似之心切,尤而效之,并非政党途径,视上之所述,在求神似一段,概可知了此不多 论清•朱和羹:临池心解1】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2,切莫寄人篱下3凡临摹名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模其形似也 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东坡自谓悬壁间观之 4所取得其大意,正指此也若着承旨不能不补米颠《海月赋》 5则转为 临摹所困矣临书异于摹书,盖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 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则经意不经意别也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6结体之功在学立,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阅古书,多临古 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搏兔 7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昔称蔡忠惠书欧阳公《昼锦堂记》8,每一字必写数十赫蹄9,俟合作而后用之,世谓之百衲碑 10 此言结体之加(如)意也。
临帖须先观字之起笔、落笔、抑扬顿挫,左右萦拂,上下衔接 《书谱》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ao,①树梢,②年月或四季的末尾)11,”殊衄(音女,四声,①鼻孔出血,凡指 出血②战败)挫于毫芒12吾意:临字之要在中窍13,至于点划之工整,犹后也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纵览揣摩,自然胸中餍 (yan,音厌,①吃饱,②满足) 饫(yu,音玉,饱)14,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若 未到此境地,便冀移情感悟 15,安可得耶?楷法用墨欲腴(yu,音鱼,①胖,②肥沃)16,用笔欲圆转而有劲;及墨陈痴肥 17,绝无锋 颖,似龟憋之缩项足 18行草须婉转回向,沉着收束:乃似 枯木卉败蔓19,纵横道上,而云出 自魏武、钟傅、颠旭、狂素 20,堕入恶道21,良可悯也不能多见古人墨迹,惟求佳本碑帖,虽残缺亦皆可宝赵承旨云: “得古人石刻数行,专心学之,何患不名世数行能悟,即千百行用笔一例也观能书者仅得数字穿摸,便自成体无 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世之专求汇帖 22,而弃残缺不全者,徒夸收藏之富,焉知古人精神所在哉!作书当悟波折之法盖点画长短,个有分寸,随其体而结之,不能泥于成见。
倘字本用长,而长者不安,则就短而施之;字体用短,用短者不足,则就其长而满之若执着成见 23,凝滞于胸,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必致如《书谱》所云“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矣 24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细处用力最难如度曲遇低调低字 25,要宛转清彻,仍须有棱角,不可含糊过去如画人物衣褶之游丝纹 26,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妙,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 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 27,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 28,所谓意在笔先也安能如笔在意先之超超玄箸哉29 ?窃见今之学欧、柳者30,尽去其肉;学赵、董者 31,尽去其骨不知欧柳之雷霆精锐 32 不少风神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赵、董之冰雪聪明 33,自多老劲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 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34退之斥右军为俗书,35,而誉其叔父择木八分 36至史籀(zhou,音咒,①读书;讽诵②指 籀文,即大篆)《石鼓》37,则曰“鸾翔凤翥(zhu,音助,向上飞,例,龙翔凤翥) 众仙下,珊瑚 碧树交枝柯” 38,后世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