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七年级下册《月迹》同课异构有感.doc
2页听七年级下册《月迹》同课异构有感 听七年级下册《月迹》同课异构有感《月迹》是一篇初中的课文,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我不太熟悉它,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不甚清楚,尽管如此我还是大着胆子聆听了孙璐老师和杨婧洪老师对《月迹》的不同课堂解读,寻着两位老师教学中的点点 “迹”,学习、思考阅读教学的“道” 寻“迹”之一:阅读两位老师都注重阅读,给学生较多的阅读时间,通过自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样化的方式读,且有意识地在学生读中适时点拨阅读方法,比如强调重读字词重读、不同句式读出句式情感,揣摩不通角色的说话语气,甚至叠词、儿化音都被一一拿出来体会特点,就同样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应有的情感从读中理解课文,读出疑问,化解疑难,最终达到从阅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愫,真正做到了语文课书声悦耳,熏染生心,给孩子们一堂有诗意的语文课我不由想起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也是重阅读,导读法在他的课堂发挥得淋漓尽致,肖老师尤其注重“盯”学生,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起来朗读的同学,只要读不到位,就一直耐心指导,反复练习,直到学生会为止就像医生给病人手术一样,不清除病灶不罢休今天两位老师如果能让读不好的同学接着练习,会不会更好呢? 寻“迹”之二:练习题。
考语文备考应是三年全程备考,而非仅高三一年狠抓更何况语文学科是一锅慢火熬炖的八宝粥,不是一蹴而就能出成效的这锅粥里丰富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集、筛选的,有了好食材,再借助三年的慢炖,才可能熬出一锅沁人心脾的粥今天两位老师都关注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了目标明确的题目诸如对对联,给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联“童心赏月,明月似仙帘上爬”,让学生写出下联,这不仅概括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学生写对联的能力又如“文章写了一件———事情”“————月迹”,让学生在初读文章后整理思路,概括内容,而概括能力是语文考试阅读题必不可少的,甚至还会有文段压缩题这些训练的目的不仅指向这一堂课,一篇文,还辐射到考试中,甚至生活中所以,看似平常的课堂练习,却因两位老师的用心设计而意义非凡 寻“迹”之三:“诱”课堂上老师应是主导,牵引学生拨开迷雾,见到世外桃源的美景孙老师和杨老师都在课上体现了主导的角色,课前仔细研究了文本,用心挖掘了关注点,有许多问题设计能启发学生深思,比如 “读出一个怎样的奶奶形象?”“月亮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这些问题有牵引文章主旨的作用,如果顺着孩子们的回答层层引导,最终能透彻挖掘出文章主旨,也会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收获一堂生成精彩的课。
但遗憾的是,问题虽好,却未能较好地循循善“诱”,往往把学生的发挥压制了,匆匆给出预设的答案比如下面这个课堂对话: 老师:月亮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 学生:“所要的”,“好”,“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老师:什么是“所要的”,什么是“好” 当对话进行到这时,老师未等学生充分思考,对话,就得出了“所要的”“好”指的是美好的事物接着老师又再问结尾“大家为什么满足了?”还未等学生说透就指出:拥有了 月亮,最后老师自己作了总结,指出月亮的变化轨迹就是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可是同学们真的悟到了这一主旨吗?老师的总结,将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也减少了课堂摩擦的火花,将老师的主导变为了主讲,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作为旁观者,感谢两位老师的课留下的课堂“痕迹”,让我有“迹”可寻,寻到阅读教学的点点滴滴,以便日后匡正我自己的教学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