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内生五邪与防治优选内容.ppt

67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85222725
  • 上传时间:2024-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94KB
  • / 6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严选内容 概念概念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类似而产生的类似“风风寒湿燥火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由于病起于内起于内,故分别称故分别称“内风内风”、、“内寒内寒”、、“内湿内湿”、、“内燥内燥”、、“内火内火”,统称,统称“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内五淫)内五淫)2严选内容 与外感六淫的区别与外感六淫的区别•一为病源于外感邪气,一为无外感,纯一为病源于外感邪气,一为无外感,纯属内伤;属内伤;•“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无无“内暑内暑”之说,暑邪纯之说,暑邪纯由外感受;由外感受;•外感六淫是病因,外感六淫是病因,“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病机与外感六淫的联系与外感六淫的联系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在症状表现上有些类似外感在症状表现上有些类似外感六淫的症状,但不完全相同六淫的症状,但不完全相同3严选内容 一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一一)含义含义 由于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因症状类似外感风邪的急骤、动摇多变之性,故名“风”,与肝的关系最密切,故又名“肝风内动”、“内风”。

      4严选内容 (二)成因(二)成因•阳气过于亢盛,阴不制阳;•阴血虚衰,不能制约阳热,使阳气相对亢盛三)病机特点(三)病机特点 阳气亢盛,升动无制四)主症(四)主症 出现动摇、多变、迅急的表现——眩晕,肢体麻木,震颤,抽搐,头胀痛,耳鸣等5严选内容 (五)分类(五)分类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原因:原因:情志抑郁、恚怒 耗损肝肾之阴 过劳•病机特点:病机特点: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病性:病性: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头痛如掣,眩晕欲仆,上肢麻木,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或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6严选内容 2.热极生风(热盛动风)热极生风(热盛动风)•原因:原因:邪热炽盛,燔灼肝经,煎熬阴液,使筋脉失养•病机特点病机特点:邪热亢盛,化而为风•病性:病性:实证为主•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7严选内容 3.阴虚动风阴虚动风•成因:成因:热病后期损伤阴液; 久病、大病后暗耗营血或津液•病机特点:病机特点:阴液枯竭,筋脉失养,变生内风•病性:病性:虚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筋脉挛急,肌肉颤动,手足蠕动,兼见阴虚内热症状(五心烦热,精神倦怠,形体消瘦,目陷皮槁,潮热盗汗,舌干红少苔)。

      8严选内容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成因:成因:心脾亏损,生血不足; 失血过多; 久病暗耗营血•病机特点:病机特点:血虚,筋脉失养,变生内风•病性:病性:虚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爪甲苍白,手足拘挛或屈伸不利,头晕目眩,舌淡脉细等9严选内容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成因:成因:久病、大病后耗损津血; 生血不足; 感受温热燥邪,耗伤津血•病机特点:病机特点:津血枯少,化生内风•病性:病性:虚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搔痒,游走不定,或有脱屑10严选内容 6.痰瘀生风痰瘀生风•成因:成因:素体痰湿偏盛; 饮食不节,嗜肥甘,聚湿生痰•病机特点:病机特点:痰瘀阻络,气血逆乱,局部失养,化生为风•病性:病性: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形胖体倦嗜卧,气少,痰多,或肌肤不仁,半身不遂,或猝然昏仆,肢体抽搐,语言蹇涩,口角歪斜等11严选内容 二二.寒从中生寒从中生(一)概念(一)概念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的病理状态,又称“内寒”。

      二)成因(二)成因 与心肺脾肾关系密切,尤其是脾肾两脏阳气虚少,使全身失去温养12严选内容 (三)病机特点(三)病机特点阳虚 温煦失职——阴寒内盛 气化减退——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 一派寒冷虚象——畏寒肢冷,面色爪甲白,痰多而清稀,小便清长,尿频,大便泻泄,或水肿,舌苔润白,脉沉迟,腰腹或四肢关节冷痛,倦怠嗜卧等13严选内容 外寒与内寒的关系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内寒内寒 外寒外寒区区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实寒证别别 病理特性病理特性 是病机变化 是外感寒邪联联 素体阳虚或阳虚内寒之人,易招致外寒侵犯;系系 外寒损伤阳气,日久易致内寒14严选内容 三三.湿浊内生湿浊内生(一)概念(一)概念 由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痰浊积滞的病理状态,又称“内湿” 内湿的产生与脾的关系最密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二)成因(二)成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阳;•肾阳虚,累及脾阳不振。

      15严选内容 (三)病机特点(三)病机特点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主症为湿阻中焦的症状:主症为湿阻中焦的症状:脘腹胀满,纳呆,口腻或泛甘味,身重困倦,苔厚腻;•湿滞下焦:湿滞下焦: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或带下多;•湿犯上焦:湿犯上焦:首如裹,胸闷,咳嗽,咳声沉闷,痰多;•湿滞经脉:湿滞经脉:肢体沉重酸楚,屈伸不利,关节肿胀;•湿犯肌肤:湿犯肌肤:水肿,皮薄光亮或皮色晦暗,尿少16严选内容 (五五)内湿和外湿的关系内湿和外湿的关系 内湿内湿 外湿外湿区区 临床临床 脾虚加水湿停聚的 实证,水湿停聚肌别别 表现表现 表现(水湿停于全身) 肤、经络 病理病理 是病机变化 是外感病邪 特性特性联联 外湿伤脾,脾失健运,易生内湿;系系 内湿素盛,脾气/阳虚,易感外湿17严选内容 四四.津伤化燥津伤化燥(一)概念(一)概念 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状态刘完素:“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二)成因(二)成因•久病耗伤阴液;•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伤阴(郁而化燥);•大汗、大吐、大泻、亡血、失津后;•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18严选内容 (三)病机特点(三)病机特点 津液亏少,燥热内生,全身组织、孔窍失润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主症为干燥失润的表现主症为干燥失润的表现——口鼻咽干,唇焦目涩,肌肤皮毛干燥,甚至脱屑、起皮、皲裂、脱发;舌干少津有裂纹;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等•特点:特点:以肺、胃、大肠为多见——肺燥:鼻咽干,干咳少痰或咳血,胸痛;胃燥:口干唇焦,舌干红无苔,胃痛、胃胀;肠燥:便秘19严选内容 内燥与外燥的关系内燥与外燥的关系 内燥内燥 外燥外燥区区 临床临床 以脏腑孔窍失润 以外感肺卫表证别别 表现表现 特征 为特征,秋季多见 病位病位 肺胃大肠多见 肺卫多见 病理病理 是病机变化 是外感病邪 特性特性联联 外燥不解,伤津后易生内燥;系系 内燥,津亏,易感外燥20严选内容 五五.火热内生火热内生(一)概念(一)概念 由于体内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1严选内容 (二)分类(二)分类1.实火实火(火热实证)(火热实证)【【成因成因】】•邪热亢盛化火(气有余便是火);•邪郁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性代谢产物郁而化火);•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病机特点病机特点】】阳气亢奋,火热内扰22严选内容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全身性的阳盛火热症状全身性的阳盛火热症状——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大汗,舌红苔黄,脉洪数,尿短赤,大便结,神昏狂躁;•局部火热上炎的症状局部火热上炎的症状——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糜烂; 胃火炽盛:齿龈红肿疼痛,口干,口臭,唇焦,消谷善饥; 肝火上炎:头目胀痛,心烦急燥,目赤红肿,耳鸣,胁痛; 胆火炽盛:口苦,耳聋耳鸣23严选内容 2.虚火虚火(火热虚证火热虚证)【【成因成因】】•年高精亏,阴虚;•热病日久,火热伤阴;•久病大病后伤阴,阴不制阳,阳亢而化火病机特点病机特点】】精血亏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化火24严选内容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全身性虚热全身性虚热——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盗汗,颧红,口渴,尿少,舌红绛少津,脉细数;•局部性虚火局部性虚火—— 胃肾阴虚火旺:牙/咽痛,齿龈肿痛,齿衄,口干唇焦; 胃阴虚火旺:胃脘嘈杂,烧心感,干呕; 肾阴虚火旺:骨节红肿、痿软,腰膝酸痛,遗精,早泄,月经少或经色暗红。

      25严选内容 外火与内火的关系外火与内火的关系 内火内火 外火外火区区 病因病因 内伤为主 外感为主别别 临床临床 以肾肺胃肝等脏腑 以外感症状为主 表现表现 内在热象为主 病位病位 五脏皆可见,病位 以肺卫表证多见 在里 病理病理 是病机变化 是外感病邪 特性特性联联 外感生火会传里,引动脏腑生内火;系系 火热内盛之体易感外火26严选内容 27严选内容 28严选内容 一一.养生的含义养生的含义 养生,又名摄生,保生,道生,即采取适当措施来调养身心,增强体质,却病延年29严选内容 二二.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大法中医养生大法——“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整:在整体观指导下,顺应四时、天地、阴阳来体观指导下,顺应四时、天地、阴阳来调整身心调整身心•中医养生特点:中医养生特点:整体调摄,形神兼养整体调摄,形神兼养 具体原则如下:具体原则如下:30严选内容 (一)顺时(自然)养生(一)顺时(自然)养生 顺时养生,指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及社会环境变化,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调养身心。

      31严选内容 (二)形神兼养(养性、锻炼)(二)形神兼养(养性、锻炼)•形,指形体、脏器、组织;神,指生命活动机能•调形养生,指通过各种锻炼来调养形体与神气,使身形健壮,机能旺盛•调神养生,要保养神气,使神气宁静、恬淡、顺畅,以利于全身气血和调,精神健康,正气旺盛•形与神俱,才有生命与活力;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才能健康长寿32严选内容 (三)护肾保精养生(三)护肾保精养生•精藏于肾,保养肾中精气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养精之法具体如下: 节欲; 运动保养(叩齿,咽唾,提肛,导引气入丹田); 食疗、药补(鹿茸、羊狗肉及其外肾、胡桃肉、海龙海马、桑寄生、杜仲、胎盘、龟、鳖、地黄、枸杞、百合、龙眼、桂圆、银耳等)33严选内容 (四四)调养脾胃养生调养脾胃养生 调养后天之本是养生的重要法则,具体方法如下:•饮食有节;•起居有节,适当劳动;•情绪稳定;•食疗、药补(人参、白术、山药、茯苓、扁豆、莲子、大枣、灵芝、蜂蜜、鱼、黄精、粳米、甘草、高粱米、黄芪、樱桃等)34严选内容 35严选内容 一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一)含义:(一)含义:未病先防,指在未病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具体方法如下:(二)具体方法如下:•保养正气,提高抗邪能力(顺应自然,调神,护肾,锻炼,生活起居有节,针灸推拿药物调养);•防止病邪侵害(远离病源,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36严选内容 二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一)含义:(一)含义:疾病发生后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二)具体方法如下:(二)具体方法如下:•早期诊治•防止传变(截断传变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复发37严选内容 38严选内容 一一.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一)治则:(一)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是确立治法的依据,是纲领;•治法——在一定的治疗原则下的具体治疗措施,是治则的具体化39严选内容 二二.基本治则内容基本治则内容(一)总则(一)总则——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含义: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本——阴阳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阴阳失调40严选内容 (二)内容(二)内容1.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正治正治】】•含义:含义:逆疾病证侯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逆治)•适用范围: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症状与体征)与疾病本质一致。

      41严选内容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出热象,用寒凉药或寒法治疗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出寒象,用温热药或温法治疗 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实证表现邪实有余之象,用攻邪泻实法治疗 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虚证表现出虚损之象,用补益法治疗42严选内容 【【反治反治】】•含义:含义:顺从疾病假象(外在症状)而治的一种治则(从治)•适用范围:适用范围:疾病征象与本质不一致43严选内容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寒因寒用寒因寒用——用寒凉药或寒法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以寒治寒) 热因热用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或温法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以热治热) 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或通法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以通治通)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或补法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虚假实证(以补开塞)44严选内容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证侯,抓住本质而治疗的治则,其本质都是逆治反治法,“反”的是假象,而真正的是治疗真象(即“本”)45严选内容 2.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 含义:含义:“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来说明疾病变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矛盾,“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或次要矛盾如:正气:本 病因病机:本 旧病、原发病:本邪气:标 症状体征:标 新病、继发病:标针对标本关系的治则有三:46严选内容 • 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标病甚急,若不及时解除,将危急病人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采取急救措施先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标病不急时,当求本而治多适用于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稳定期•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本病、标病同时存在,且二者并重时,采用标本兼治之则(具体运用时,要根据标、本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47严选内容 3.扶正祛邪扶正祛邪1.含义:含义:•扶正: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一种治则•祛邪:祛邪:祛除体内邪气,以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的一种治则48严选内容 2.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正气足则邪自去正气足则邪自去;•邪去则正安邪去则正安•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49严选内容 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1)单纯的祛邪与扶正)单纯的祛邪与扶正•祛邪:祛邪:适用于实证(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气不虚)•扶正:扶正:适用于虚证(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邪气不盛)。

      50严选内容 ((2)二者分先后用)二者分先后用•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正气虚衰,不耐攻伐,故先补后攻•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气异常盛实,不攻除病邪则正气难以恢复的病证(先攻后补)51严选内容 ((3)扶正祛邪兼用)扶正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证临床应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证临床应用要分清主次用要分清主次•以正虚为主: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以正虚为主: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以邪盛为主:祛邪为主,兼以扶正以邪盛为主:祛邪为主,兼以扶正52严选内容 应用扶正与祛邪的注意事项:应用扶正与祛邪的注意事项:•扶正要防止困邪——用补药要防止过早、过久、过量;•祛邪要防止伤正——用攻药要适时、适量 张景岳:“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泻之法,贵乎先缓后急,及病则止53严选内容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1.含义:含义:针对阴阳的偏盛偏衰,补偏就弊,促进和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2.内容:内容:•损其偏盛:损其偏盛:适用于阴阳偏盛的实证——实则泻之如:阳盛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

      54严选内容 •补其偏衰: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的虚证——虚则补之a)根据阴阳对立制约法制订的补法:根据阴阳对立制约法制订的补法:阴虚则热(虚热证)——滋阴清热(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则寒(虚寒证)——温阳散寒(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55严选内容 b)根据阴阳互根法制订的补法:根据阴阳互根法制订的补法:•阴中求阳: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证,在以补阳药为主的同时,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证,在以补阴药为主的同时,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绝56严选内容 c)阴阳双补: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俱虚的病证d)回阳救逆:回阳救逆:适用于阴阳亡失的病证57严选内容 6.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理精气血津液1.含义:含义:针对精气血津液失调病机而确立的治则,用于恢复精气血精液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津液之间的协调关系2.内容:内容:((1)气病治则)气病治则——补气、调理气机补气、调理气机•气虚则补:气虚则补: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低下——补气为主;•气滞则疏:气滞则疏:气机郁滞——行气疏导为主;•气陷则升:气陷则升:气虚下陷——升提中气为主;58严选内容 • 气逆则降:气逆则降:气机逆乱——降气为主;•气脱则固:气脱则固:气虚而致虚脱、暴脱——以补涩收敛为主;•气闭则开:气闭则开:气机内闭不出——开窍通闭为主。

      59严选内容 ((2)血病治则)血病治则——补血、调理血运补血、调理血运•血虚则补:血虚则补:血液亏少,濡养力下降——补血;•出血则止,血脱则固:出血则止,血脱则固:血液急性、大量丢失——止血,并益气固脱(适用于急性大出血,慢性出血当从本而治,防止止血留瘀);•血寒则温,血热则凉:血寒则温,血热则凉:血液过寒过热——宜温经散寒通络/清热凉血和血60严选内容 ((3)气血同病治则)气血同病治则——气血同治气血同治气病治血,血病治气,如:气病治血,血病治气,如:气虚——重在补气,佐以补血;血瘀——重在行气,兼以活血;出血——宜益气固摄生血;气逆——降气和血61严选内容 ((4)调理津液)调理津液•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5)调精)调精•填精:用于肾精亏虚证•固精:用于肾气不固证•疏利精气:用于气滞精瘀证62严选内容 7.三因制宜三因制宜1.含义:含义: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在治疗疾病时,根据不同的天地阴阳环境、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制订出适宜的治法与方药63严选内容 ((1)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含义:含义: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的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的原则。

      •应用:应用: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温热的药应避开温热的气候,以免开泄太过、温热太过而耗气伤阴(如夏不用附桂、麻黄); 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寒凉药应避开寒凉的气候,以免寒凉太过而损伤阳气(如冬不用石膏、知母)64严选内容 ((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含义:含义: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的原则,即五方异治•应用:应用: 西北之地西北之地——高、寒、干燥,人腠理致密,体质壮实,其病多内伤或外寒内热:用药辛温,或散外寒、清里热,药量宜重; 东南之地东南之地——低、暖、潮湿,人腠理疏松,体质柔弱,其病多外感、内寒或痈疡:用药苦寒、内敛阳气,或温内寒,药量宜轻65严选内容 ((3)因人制宜)因人制宜•含义:含义: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方药与治法的原则•应用:应用:体质:体质:强弱、寒热有别阳盛、阴虚之体——宜寒凉,慎用温热;阴盛、阳虚之体——宜温热,慎用寒凉66严选内容 年龄:年龄: 老人多虚证——多用补法,慎用攻下,药量宜轻; 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生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变迅速——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性别: 妊娠期——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及有毒药物; 哺乳期——慎用有毒药物; 月经期——慎用活血、破瘀、苦寒药物67严选内容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