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ppt
22页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从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各个阶层在19世纪后期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意识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背景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没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实施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他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冰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共,以受所值”,这酒霸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立设立新闻官、新闻官,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灭亡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灭亡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在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锐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
天王洪秀全、动网杨秀清及其他诸王“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杨秀清“自持功高,一切专擅”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洪秀全洪秀全石达开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l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l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l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l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l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l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l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l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原因:(1)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2)一宗教来发动 组织群众,不仅不能正妻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味道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对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一)兴办近代企业(一)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其中规模较大的5个: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最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一、戊戌维新运动一、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位主要代表的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如下行动宣传维新主张:1.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 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 除八股,设立译书局,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 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教育方面,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4.戊戌维新运动在移风易俗、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作用是积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作用是积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维新派的局限性: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一,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他的迅速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二,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