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docx
9页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一) 定义: 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 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 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 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二) 活用与兼类的不同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 的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 行为、发展变化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用肘关节捣《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用手提着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前进三、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 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 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一)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是“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 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史记•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例中的“下鸟”,是“使鸟落下”的意思;“东苏子”,是“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国) 去”的意思二)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 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 宾语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人名)走芒卯”即“使芒卯逃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生死人”即“使死人复生”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 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在上述两例中,都用了及物动词“朝”但前一例句中的“朝”是一般用法,“朝王”即 “朝见齐王”、“朝拜齐王”;后一例句中的“朝”是使动用法,“朝诸侯”即“使诸侯朝 拜”我们只有细琢文意,才能分清及物动词究竟是一般用法,还是使动用法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 “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例如:《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尊长安君之位”即“使长安君之位尊”《战国策•燕策》:“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弊大众”即“使大众弊”四、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 思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一般来说,常规动 词不用作意动一)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 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 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 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 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例一的“小之”是使动用法,意为“使之变小”,表示了一种客观结果;例二的“小鲁”、 “小天下”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表示了一种主观看法鲁”和“天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孔子的主观看法而变小这很能说明“意动用法”的实质二) 名词的意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是“把……当作(看成)客人”《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我可以不把她看成夫人吗(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例如:《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之”是“认为他卑贱”,这是“左右”眼中孟尝君对冯谖的看法《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美我”是“认为我美”在上述例句中的形容词都是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强调主语所表示的人的主观看法,而不管这 种看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本义是“尽也”,可译作“到达……尽头”《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高”可译为“推崇”,“所高”即“所推崇的人”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这儿所讲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有三种具体情况:① 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作用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上述例句中,“陈胜王”即“陈胜做王”,“子房前”即“子房往前来”,“王”和“前” 均活用为动词。
② 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例如:《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战国策•秦策》:“魏桓子肘韩康子上述例句中,“衣”是“穿(衣)”之意,“肘”是“用肘关节捣”的意思③ 这两个名词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补语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上述例句中的“军”,后面都带表示地点的名词补语,都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 军”2、 名词前面如果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左传•桓公五年》:“王亦能军《史记•甘茂列传》:“寡人欲相甘茂,可乎?”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3、 名词前面如果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师遂东《梦溪笔谈•活版》:“用讫,再火,令药熔《史记•滑稽列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4、 名词前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状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战国策•魏策一》:“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5、 名词后面如果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晁错《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 饶,少寇,志安乐 ”6、 名词后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补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左传•僖公五年》:“(晋)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上述例句中,名词后面都有介宾词组作补语,它们都活用为动词蚕”、“桑”分别表示 “养蚕”、“种桑”之意;“馆”本指宾馆,这儿指“住宿”、“居住”7、 名词如果用“而”或“以”连接,那么,它就活用为动词(连词“而”、“以”通常只连接动词和形容词,不连接名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8、 名词的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字,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卫杂烧之。
《文选•潘岳〈寡妇赋序〉》:“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9、 名词的后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者”,这个名词又是作“者”的修饰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六、名词用作状语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