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水稻抗纹枯病》编制说明.docx
10页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水稻抗纹枯病 编制说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2019年7月目 录前言 1一、任务的由来 1二、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 1三、本标准起草过程 2四、标准编制原则 21. 编制原则 22. 编制依据 3五、标准主要内容 3六、主要验证分析和预期经济效果 41. 主要验证分析 42. 预期经济效果 5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7八、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7九、是否涉及专利说明 7十、作为强制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7十一、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7参考文献 7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第3部分 水稻抗纹枯病 编制说明前言纹枯病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引起,普遍发生于亚、非、欧、美各洲水稻种植国家近年来,随着矮杆、多蘖、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氮素化肥用量的增加及种植密度的提高,此病危害逐渐加重,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纹枯病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之首长期以来,对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和栽培措施,由于缺乏免疫或高抗的种质资源,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缓慢,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大多感病。
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品种(材料)抗性评价的关键,现行标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 2720-2015)是由中国水稻所主持编写,在操作中发现其部分过程有待改进,以期更符合贵州生产实际因此,在行标NY/T 2720-2015的基础上,有必要制定更适合贵州水稻生产的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程一、任务的由来本标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由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贵州省2018年第一批标准化项目的通知》批准立项,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绥阳县植保植检站起草制定二、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本标准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等3个贵州水稻育种、植保及基层技术应用单位的相关专家共同起草具体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如下:表2-1 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一览表主要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员职称任务分工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谢海呈助理研究员标准起草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谭清群助理研究员标准起草绥阳县植保植检站薛艳艳农艺师方法验证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张大双副研究员方法验证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杨学辉研究员标准起草三、本标准起草过程本标准的研究及编制期限为2012年11月~2018年12月,历时8年,分3个阶段开展:(1)鉴定技术研究阶段 2012年11月~2015年12月,鉴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现状和抗病品种的选育缺陷,本标准起草组成员于2012年开始水稻抗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于当年11月申请“抗水稻纹枯病资源(材料)鉴选研究”项目,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院专项(黔农科院院专项[2012]021号)资助。
分别开展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人工接种有关接种体、接种量、接种部位、接种与病情调查时间、病情分级及抗性评价方法等技术研究2)标准编写阶段 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充分分析和验证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基础上,参考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 2720-2015)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GB/T 17980.20),查阅参考了相关文献,补充、细化、调整了部分内容,按照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完成了本地方标准讨论稿的编写3)标准初审、论证、修改阶段 2019年7月16日,邀请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阳市植保植检站、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省旱粮研究所相关专家对本标准工作组草稿进行初审;2019年7月29日下午,在此邀请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种子管理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大学、贵阳市植保植检站的相关专家,进行系列标准框架论证编写组根据两次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四、标准编制原则1. 编制原则(1)准确性 标准所规定的条款力求明确而无歧义2)统一性 标准结构、文体和术语力求统一。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涉及其结构、编写规则和内容按照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执行3) 协调性 充分结合现有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达到标准间的相互协调4)适用性 标准内容易于实施,便于被其它文件所引用且具可操作性5)特殊性 本标准既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又体现贵州水稻纹枯病发病特点和的抗病品种(材料)选育的特殊性和区域性,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 编制依据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要求进行起草,指标过程以行业标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 2720-2015)为基准,在前期水稻纹枯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研究结果基础上,面向抗病育种和生产需要,对部分过程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五、标准主要内容《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水稻抗纹枯病》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部分:“范围”指出本标准规定了的适用范围为“适用于贵州省水稻品种、资源及育种材料对水稻纹枯病的温室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第二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引用的规范性文件如下:本标准中部分栽培管理措施参照NY/T 1489《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害虫防治参照GB/T 8321.1~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肥料施用参照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执行。
第三部分:“术语和定义”本部分对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过程中涉及的人工接种、接种体和感病对照品种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鉴定方法”本部分阐述了水稻纹枯病温室人工接种鉴定过程中涉及的鉴定圃设置、稻苗培育与管理、接种体准备、接种方法等4个方面鉴定圃设置中,基于NY/T 2720-2015设置鉴定圃于水稻纹枯病适发区、田间环境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容易有偏差的特点,本标准补充了温室(大棚)鉴定圃,环境条件相对田间更为可控,可以保证试验材料结果的准确性第五部分:“病情调查”本部分规定了接种后病情调查时间和病情分级方法,基于编制组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异于NY/T 2720-2015的0、1、3、5、7、9级病情分级标准,病情判定更为直观和简捷第六部分:“抗病性评价”规定了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性判别和抗性评价标准其中抗性评价标准部分参考了NY/T 2720-2015的分级标准,进一步细化评价方法划分,提高了抗性评价档次评判标准,将免疫并入高抗,增加了中感等次,利于研究人员和育种者进行中间材料的选择和优良抗病品种培育六、主要验证分析和预期经济效果1. 主要验证分析(1)病情分级标准:《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 2720-2015)和本标准均采用病斑在植株叶片上的扩展来分级,其中NY/T 2720-2015采用0、1、2、3、4、5、6、7、8、9分级标准,而本标准采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GB/T 17980.20)的0、1、3、5、7、9级标准,经多年试验验证和对比分析同组接种试验数据,NY/T 2720-2015的0级、1~3级、4级、5级、6~8级和9级可以分别归入本标准的0级、1级、3级、5级、7级和9级,病情指数计算差异不显著(表6-1、6-2)。
这样可以减少调查的工作量和评判误差,更为直观、简捷表6-1 两种病情分级标准调查结果品种总株数行标NY/T 2720-2015本标准病级病情指数病级病情指数0级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1级3级5级7级9级115000035041267.410355264.4415200002614062.9600211064.4415200204322054.812047052.59215621302100021.486021017.0415405213000025.937130018.5215720302100020.005021016.30315831300000010.37700005.191592301000008.89510005.9315840120000011.11520008.15(2)抗性评价:根据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水平抗性、免疫或高抗材料较少以及今后水稻品种审定对于品种抗性的要求,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在NY/T 2720-2015的基础上将抗性评价方法的划分进一步细化,提高了抗性评价档次的评判标准,将免疫并入高抗,增加了中感等次(表6-3)表6-2 两种分级标准病情指数显著性分析采用标准品种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性ⅠⅡⅢ平均5%1%行标167.4162.9654.8161.73aA221.4825.9320.0022.47bB310.378.8911.1110.12cCD本标准164.4464.4452.5960.49aA217.0418.5216.3017.28bBC35.195.938.156.42cD表6-3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评价标准对比行标NY/T2720-2015本标准抗性评价病情指数DI抗性评价病情指数DII(免疫)DI=0HR(高抗)0<DI≤5HR(高抗)0<DI≤10R(抗)5<DI≤10R(抗)10<DI≤35MR(中抗)10<DI≤20MR(中抗)35<DI≤55MS(中感)20<DI≤30S(感)55<DI≤75S(感)30<DI≤50HS(高感)DI>75HS(高感)DI>50比较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表6-4),以行标NY/T 2720-2015的0~9级对病情分级,接种30份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抗性的品种占73%,该结果与目前我省生产上水稻纹枯病危害偏重及较少开展抗病品种选育工作的现状有较大偏差。
同时,大量研究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数量抗性,免疫或高抗种质未发现或极少,开展抗病遗传育种研究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水稻纹枯病的抗性鉴定评价方法,使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2. 预期经济效果因高产栽培措施的推行,水稻纹枯病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水稻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严重的产量损失可达50%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