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万物一体 的整体观念.docx
22页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北宋程颢和明代王阳明等理学家,在儒家「爱人」的思想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 念所谓「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通过人生而具有的仁爱 之性,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构 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王阳明发挥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仁者「见鸟兽之哀 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 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 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 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 也」这是说,不管是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还是 如瓦石之类的无生命的物体,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 每一个人都会从内心产生「不忍人之心」、「怜恤之心」和 「顾惜之心」,并把它们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 护宋明儒者提出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不仅 承认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都有内在的价值和生存的 权利,而且也自觉地把天赋的仁爱之性,由传统的人际道德 向生态伦理拓宽,从而使之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和理论基石,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万物一体论一、世俗难解 万物一体为儒佛道三家共识,但一向颇难为人理解,自古 以来,常被斥为谬论,《古今谭概-迂腐部》载:“一儒者 谈万物一体。
忽有腐儒进言:设遇猛虎,此时何以一体?又 一腐儒解之曰:有道之人,尚且降龙伏虎,即遇猛虎,必 能骑在虎背,决不为虎所食周海门笑语之曰:骑在虎 背,还是两体,定是食下虎肚,方是一体闻者大笑 其实,万物一体是说宇宙万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与人、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物与自然物的息息相通曹植的 七步诗“本是同根生”,本指同胞兄弟同父同母所生扩 而言之,人类生命都可以说是“同根”的,再进一步,在本 体层,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也都同根但在现象 界,人是人,虎是虎,万物是万物,相通又有区别,身与 虎、人与物亲疏有别,并非一讲“一体”,各种差别就消 失或抹煞,人与虎与万物就完全等同起来了儒家仁爱, 无局限但有差等,亲亲仁民爱物,但不宜重物轻人,为了 爱物而让人受害以人饲虎的行为,为吾儒所不取二、 文化共识 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儒佛道三家都是融天地万物为 一体、贯宇宙人生为一源的,这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点道 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 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老子说:“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相 互激荡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
庄子说:“天地与 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又说, “磅礴万物以为一”(《庄子-逍遥游》),“旁日月,挟宇 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庄子说:“夫至德之 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这是道家 的万物一体说佛教的万物一体说大乘佛教认为,一切 法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佛教天台宗和禅宗 都主“无情有性”说,认为无感情意识的草木瓦石、山河 大地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湛然说:“随缘不变之说出自 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随缘不变,意谓佛性永 远不变,随缘体现于万物,故每一事物都有佛性,这是大 乘佛教的观点;认为那些没有情识之物没有佛性则属于小 乘思想湛然认为,这是狭隘的说法,等于否认佛性的普 遍性湛然又说:“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 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 故须云无情有性真佛体在一切法《大正藏》卷 46,P783-784)三论宗的吉藏也说,“若于无所得人,不但 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易经》的宇宙一体论儒道共尊的《易经》,在宇宙意识 方面可谓思深理精方东美先生在《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 与人》一文中指出:“(《周易》)主张万有含生论之新自 然观,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
自然本 身即是大生机,其蓬勃生气,盎然充满,创造前进,生生 不已…此由孔子创发,见之于《象传》、《系辞传》及 《说卦传》前两部分这一“宇宙含生论”或“宇宙有 生论”,确乎是《周易》哲学所代表的中国哲学的特质 方东美对《易传》宇宙自然观的诠释,肯定万物蕴藏的生 机活泼的生命力他认为,我们的宇宙是生生不已、新新 相续的创造领域任何生命的冲动,都无灭绝的危险;任何 生命的希望,都有满足的可能;任何生命的理想,都有实 现的必要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正是宇宙的全体气 象三、归本于仁 儒家之仁,彻上彻下,天人与共孟子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 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 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 子-尽心上》)表达的都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意孟子 的“万物一体”论还较简略,宋儒从本体论层面对万物一 体之理作出了更明确的阐发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 就有其本体论根源,他在《西铭》中的将人与人、人与物 之间的阻隔全面破除,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作了形 象论述,如:“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 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 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 也体悟到人与人、人与万物息息相通、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自然能得出“民胞物与”的结论嗣后, 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加以进 一步详化深化王阳明是以良知(与仁同义)为本体的, 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强调人类与宇宙万物皆 归本于良知,统一于良知他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 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 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 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 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 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 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阳明全书》卷三 《传习录下》)有了这样的哲学认识,“明明德”“亲 民”、“天下一家”的道德追求和社会实践,自然发于心 之不容已,而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情请参其言:“明明 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 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 也。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 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 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人 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阳明全书》《大学问》)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 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 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 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 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传习录卷中,答 顾东挢书)“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 也 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 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传习录卷中,答聂 文蔚)良知灿发、本性作主的人,必定切实悟得万物一体 的真理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理一分殊、体用不二(用 熊师的话说: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 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 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等义理,无不筑基于 此、发源于此。
戓者说,是同一种宇宙观、本体观的不同 侧面和表达另外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等也是儒佛道三家 的共识,具体领悟有所不同而已,兹不详论四、科学依据万物一体论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提出 质能互换定律,物质与能量本为一体;量子力学告诉我 们,构成物质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还有“超长距 作用”现象(根据量子理论,有可能两个粒子,在宇宙之 二端,能立即得知对方之改变,彼此影响),都为万物一体 论提供了间接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已为现代太空物理学 界广泛所接受据介绍,根据科学家的推算,爆炸前的宇宙 原点,半径不到 10-25 公分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 星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一切,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 来都存在于这样的微粒中现在亲疏远近无量无边的宇宙 万物,在当时尽涵其中真可谓芥子纳须弥也如此,万 物一体论就不难理解了,佛法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 身”,虚空法界一切刹土众生同一个法身,也就不难理解 了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这个如来、真如法身,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本 体,就是 宋朝一位诗僧诗中描述的那个“一体无边含万物”的“本 元自性天真佛”呀易经的乾元,道家的大极、无极,儒 家的天道、良知,指向都是这个本体呀。
近有友人荐我一 篇着名网文《宇宙是一个幻象》,可为万物一体论提供侧 证说的是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学一些物理学家,进行了一 项重要的实验: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 电子,同时向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做到彼此互通信 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 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 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 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被誉为当代 最着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的伦敦大学戴维.玻姆提出 大胆的想法:“此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 宙看来是具体而坚实的,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幻象,是一张 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摄影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 分都包含着整体的数据,全像相片整体包含于部分中)宇宙只是一个幻象”这个观点,与金刚经所言“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与佛陀所证悟缘起法则及“举心动念 法界皆知,万法同体牵一而动全身”之理,皆异曲同工 “宇宙是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的全息宇 宙之说,与佛教“法法同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粒尘 沙无不是一个世界”的宇宙观如出一辙。
唐代华严宗的创 始人法藏大师早就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指出:“宇宙间 的各个事物由于本体是相同的,因而任何现象都能收尽摄 入即包含其他一切现象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尽摄入即包 含万物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可以普遍摄入即包含其他一切 事物进而,一切事物可以归结为任何一切现象,事物的整 体等同于事物的任何部分,任何一个事物也就是其他事 物,这就是各个事物都是相同的,即同一的”宋-释正觉 《偈颂七十八首》写道:一尘具无量刹土,一念超无量劫 数一身现无量众生,一体合无量诸佛诗中描述的华严境 界,与全息理论正好相通玻姆认为,次原子的粒子能够 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 们之间来回发射的信号友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它们的 分离是一种幻觉,在现实下面更深的层次里,这样的粒子 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部 分如果网文所言的实验属实,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万 物一体论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科学观点、新的 理论、新学科将不断涌现,生命与宇宙的奥妙将不断“曝 光”,相信万物一体论将会得到更加深入切实的证明 五、新人生观有人提出,21 世纪人类在生存方式上必须建构起“生命共 同体”的新人生观。
其意蕴有三:一是从人类自然的生理 性生命来看,整个人类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上是一个共同 体;二则从观念上看,人类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努力突破个 我主义的限囿,在社会文化的层面沟通你、我、他,达到 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生命共同体;第三是指人与其他的生命 体乃至整个宇宙皆应互相沟通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