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1000字).docx
2页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我看到一个孩子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着,脚下是金黄色的梧桐落叶,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喜欢去大蜀山后面的一片落叶林,踩着啪啪作响的落叶,偶尔惊起几只小瓢虫,飞起后又换个地方安静地趴着这是一个混血儿,中德混血,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德国人他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一种较为保守,一种较为开放,他得学会两种语言,还得照顾好小四岁的弟弟那是什么?”妈妈说:“腊肠狗Das?”“EinDicked”爸爸说我有时候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学几中语言是不是比长大后再学容易些现在的我学德语、俄语,光是字母的发音、写法就够几周去记了单词、语法更不用说了而几岁的孩子,对世界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他渴望去知道这样凭着好奇与兴趣去学,比我们现在怀着目的去学,印象大概会深刻很多吧然而世界上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不是所有的东西是一个人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例如让我们十分头疼的物理那孩子,如果还是只按自己想学的东西去学,后果是什么呢孩子来到这世上,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身上有着人类一切的罪恶与爱作母亲的,想告诉他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但又怕让孩子误解,于是把《小红帽》《水浒传》藏了起来然而还是要让孩子懂得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故事仍在继续,生活的道理还在慢慢流淌。
当孩子上小学时,练字只得了“一只老鼠”,妈妈很生气,却在与孩子的争吵中甘败下风,只好答应允许孩子写不那么好看的字我想,作为一个在“方方正正”的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妈妈,对孩子这种西方自由的教育环境而养成的自由无拘束的性格,是什么想法呢?她一边催着孩子们写作业,念叨着台湾的孩子花多长时间在学习上,一边又无奈地对德国的教育观念做出妥协这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又在这一对母子之间得到了融合为何文化碰撞的融合需要几乎一整个童年的时间?难以置信的是孩子与母亲却又能在每次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刻及时停火可见,不同文化间对母亲的尊敬,对母爱的向往是一样的理解是沟通的基础只有当母亲理解孩子的同时,孩子也理解了母亲沟通才能正常地进行在这里,理解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理,还有文化不同带来的标准不同华安长大后也承认自己是个顽皮的孩子,但是他同样也承认,母亲将他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母亲告诉了孩子衡量好与坏的标尺教会孩子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对于现象如何敏锐静观德国文化讲究“快快地放手”,而中国文化讲究“孩子你慢慢来”,或许有时片面地选择一种文化的教育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更好地沟通交流者最重要的,这也是文化融合的途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