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 暑期阅读计划之文言文阅读6.序跋类文言.doc
7页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 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既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煸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 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力构其罪 构:把某些事情牵合在一起作为罪状陷害人 B.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 C.稍稍传播 稍:稍微,略为 D.而作之忾也固矣 忾:愤恨,愤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宰执深疾之/而父之哭其子 B.以泄其怀/其能遗之也乎 C.以恣敌之出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 D.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屈原之骚疑于怨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沈青霞忧国忧民和受人敬重的一组是 A.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来请予序之首简 B.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 C.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 D.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以锦衣卫的身份上书皇帝,弹劾宰相,宰相大为恼火并罗织罪名,幸亏天子知道他是忠君报国的,因此减免了他的罪责。
B.沈青霞将所有的忧虑苦恼都记寓在诗歌文章当中,以抒发他积愤的心情,文集中所载录的就是这类作品 C.沈青霞所写作的诗歌文章,对时政多有讥讽这些诗文逐渐传播出去,引起朝廷和地方震惊恐慌于是他们便大肆造谣、诬陷,使得沈君大祸临头 D.沈青霞文集中所载的《鸣剑》《筹边》等篇,试让后代人诵读,那么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将士跃马奋起,激起他们同仇敌忾之气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2)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3)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知识链接】 1.沈君,名 ,字纯甫,号青霞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嘉靖进士,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官锦衣卫经历,上疏以十大罪劾严嵩父子,谪保安(今陕西志丹县)边人慕其忠直,多遣子弟就学总督杨顺、巡按路楷受严嵩命诬 谋反,遂被害 2.茅坤(1512-1601年),明代散文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曾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等职由于他镇压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被升为大名兵备副使,后终被忌者中伤,落职归家隐居50余年而卒。
茅坤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他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此书选辑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164卷每家各为之引唐宋八大家”的名目也由此流行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穷:潦倒不得志 B.不求苟说于世 说:主张,学说 C.辄抑于有司 抑:压抑,抑制 D.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次:编排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人们喜爱梅圣俞诗的一组是 ①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②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③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④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⑤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⑥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中认为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B.作者写到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他叹息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 C.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作者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于是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并为之作序 D.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作者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又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2)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知识链接】 1.梅圣俞:即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他是北宋的杰出诗人,少时应进士不第,后历任州县官属,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2.荫补: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勋而推恩得赐官爵曰荫,官吏有缺额选人充职为补梅尧臣因其叔父梅询而受荫,得任河南主薄 3.王文康公:王曙,字晦叔宋仁宗时曾任宰相,死后谥号为“文康”他曾对梅尧臣说:“子之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即杜甫)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参考答案: 《青霞先生文集序》: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参考答案:C(稍,逐渐)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参考答案:D(D中两个"于"均为介词,在A中两个"之",前"之"为代词,他,指沈君;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他,指沈君;后"其"为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难道、哪里C中两个"以",前"以"为连词,相当于"而";后"以"为介词,因为)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参考答案:B(B中两个句子分别说明了沈青霞忧国忧民和受人敬重,符合题干要求A中后一句子是说给事中俞君的儿子请求作者作序,不能说明沈青霞受人敬重C中后一句是说天子减轻了沈青霞的罪责,不能说明沈青霞受人敬重D中前一句是说沈青霞携带家小远赴边塞,不能说明他忧国忧民。
)4.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A(A中"幸亏天子知道他是忠君报国的,因此减免了他的罪责"错,从文中材料看,"天子知道他是忠君报国的"文中无依据,原文说是幸亏天子仁慈圣明;另外"减免了他的罪责"也与文中不符,原文是减轻了他的罪责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1)沈君本就因为敢于直谏而在当时被人所敬重,而他所写作的诗歌文章,对时政又多有讥讽(2)沈君死后,那些曾身居边塞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也都因罪被罢官撤职(3)唉!文集中所载的《鸣剑》《筹边》等篇,试令后代人诵读,那么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将士跃马奋起,激起他们同仇敌忾之气,是必然的 《梅圣俞诗集序》: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参考答案:B(B中"说"通"悦",取悦,迎合)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参考答案:B(②句是作者对失意困厄与写诗关系的看法,⑤句是说梅圣俞写了很多的诗,但自己不收集整理两个句子均不能说明人们喜爱梅圣俞诗其他四句均符合题干要求)3.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C中"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于是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错,从文中材料来看,这并非作者的行为,而是圣俞的内侄谢景初的行为,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B、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应是C4.(1)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喜欢把自己的不得志,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2)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值得痛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