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12492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 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摘要:文章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后乐村为个案,考察了建国 50年来村落商业经济变迁的历史过程,并根据其呈现的“地方性知识”,对一系列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观点作出了反思指出村落商业在农村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村落场域拥有形成和发展商业的内源力,村落的现代化进程遵循着特殊的发展轨迹,测评村落现代化水平应有自身的特殊指标关键词:村落/商业/经济变迁/农村现代化村落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群体①因此,选择村落为基本对象进行乡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视角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变迁是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主流,而非农经济变迁则是中国农村经济变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相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变迁集中地表现为农村和农民的非农化,并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现代性变迁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色在以往的农村非农化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乡镇企业崛起及其由此而引致的乡村工业化,而对农村商业经济发展的研究相对疏忽,尤其是村落商业经济变迁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选择村落作为考察单位,试图通过对闻名中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后乐村的 50 年商业经济活动的追踪描述和透视,阐释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发展进程。

      一、研究样本——后乐村的基本情况本项研究的个案村——后乐村是浙江省义乌市东部的一个行政村建国以来,行2政上一直属义乌市廿三里镇(或公社)管辖,离廿三里镇约 1 公里后乐村的辖区范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从人民公社时期起,后乐村一直由后乐、张店、骆宅 3 个自然村组成,当时,属义乌县义东区廿三里人民公社管辖,称后乐大队1982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由此逐渐形成了农村基层的“乡政村治”格局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相应改制为乡(镇)、村、村民小组据 2000 年统计,后乐村有农户 266 户,人口 801 人,耕地 447 亩村落经济主要以个私工商业为主,由于其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目前尚无较准确的诸如全村年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商业营业额、人均年收入等经济总量和人均量之类的统计数据历史上的后乐村,长期处于人多地少的状态1951 年土地改革时,后乐村的人均耕地不到 1 亩,而且没有大的江河、湖泊等水利资源,仅有的几口公共池塘主要作水田的灌溉之用,兼作村民的洗涤场所,由于面积狭小没有被用以发展渔业后乐村有落鲍寺的岩山兰坞、昂天坞、梅树坞和簿刀坞等四处山林,共 109 亩。

      后乐村人在这四座山上砍柴,一般每 3 年开山一次,平时封山除此而外,后乐村也没有大面积的草地,村民养猪、牛、羊、兔等主要是利用田间地头的野草总之,后乐村在其发展史上,就没有大规模渔业、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由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资源条件所决定,后乐村村民尽管长年累月地在微薄的土地上艰辛劳作,但还是无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为图生存,后乐及其周边类似村庄的农民早在清朝时期就干起了鸡毛换糖的营生②鸡毛换糖这一流动商业营生,在社会的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地顺应时代要求转换经营形式和内容以求得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有利的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后乐等义乌农民充分3利用鸡毛换糖中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本和经商优势,促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小商品经营业的迅速发展与繁荣后乐村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村落的非农化,成为闻名遐迩的超级村庄后乐村所在的廿三里也因此而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二、建国 50 年来的后乐村落商业经济变迁建国 50 年来,后乐村商业经济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沿袭传统的鸡毛换糖营生(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50 年代末)历史上,后乐村所在的义乌东部地区向来以生产水稻为主,兼种甘蔗、黄花梨等经济作物,并有以甘蔗榨制红糖的习惯。

      由于该地区人多地少,而且耕地土质贫脊、土层浅薄,为增强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根据经验发明了“塞秧根”的施肥方法③运用这种施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但需要大量的鸡毛等动物毛发由此衍生出了一门当地农村独特的传统商业——鸡毛换糖鸡毛换糖最早出现在后乐村所在的义乌廿三里一带大约在清乾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利用春节前后的冬春农闲时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村串乡,外出到周边县市从事“敲糖换鸡毛”营生他们用自己种植的甘蔗榨制的义乌红糖加工成敲糖、生姜糖等,上门换取鸡毛等动物毛发,用作种植水稻的主要肥料这一营生在后乐及其周边村落代代相传,成为后乐所在地区的一门传统副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鸡毛换糖是一种流动的、易货交易行为,其本身内含着商品性但是,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业行为,它并不是以追求直接的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其原始的动因和目的只是为了积累更多的肥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在4这一意义上说,鸡毛换糖也是增加农田单位面积产值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当初,后乐的男性村民从事鸡毛换糖只是村落主业——农业的补充,利用的是农闲时间、农余劳动力和农业副产品,因为:第一,从生产经营时间看,主要是农事之余的农闲时节,具有农余性。

      在建国初期,鸡毛换糖一般在一年之中的农闲时节,特别是春节前后那段农闲季节第二,从工作安排看,须以农活为先,首先服从农业生产,具有次从性农村和农民必须以农为主、其他为副,这在当初是农民普遍认同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原则所以,村民的工作安排依据的是农业优先原则而非经济效益,鸡毛换糖等农外活动只能屈居次要和从属地位第三,从行业发展看,相当程度地服务于农业、依赖于农业,具有赖农性换鸡毛的货物——敲糖是农民自产红糖的再加工产品,换回的鸡毛则主要用作农作物的肥料,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当时的鸡毛换糖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其发展空间有赖于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原料、商品和市场等可见,鸡毛换糖在建国初期的后乐村是非主导性经济,它服务于农业、服从于农业,围绕农业这个中心,尊农业为先,是村民群众赖以谋生的副业二)鸡毛换糖业的艰难发展和创造性转换(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中后期)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在急进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共产风等一系列政治运动,试图以此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结果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后乐村所在的廿三里于 1958 年实行政社合一、农工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体制,按照“一大二公”的要求,生产资料和粮食全部归公共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供给。

      大队办公共食堂,全体社员统一到公共食堂吃饭;劳动报酬按劳力强弱而定,实行工资制但不久便陷入了困境据《后乐村志》记载, “仅发二个月,后来就不再有,连饭也没有吃了解放后最困难时期从此开始,5农民生活处于极度贫闲 ”“公社化运动作为一场空前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乃至农民群众个人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毫无疑问,它也对后乐村的传统商业活动造成了巨大冲击,鸡毛换糖这一农村副业一度萧条如前所述,后乐村人多地少,向来依靠农外经营谋得生存,传统鸡毛换糖业的萧条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村民的苦难,当时后乐人的生活极苦,部分村民甚至被迫逃亡外地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社会一度笼罩在“左”倾政策之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全村男女劳力基本被动员出来,长年投入到人均不到1 亩的土地上,但还是不足以养活一村老小唯其如此,尽管在当时人民公社集体劳动体制下,村民外出鸡毛换糖受到了严格限制;尽管在“左”倾路线干扰下,村民外出鸡毛换糖需要冒搞“投机倒把”挨惩的危险;尽管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走村串乡、流动交易的传统经营模式下,村民外出鸡毛换糖需要经受外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但是,为了生存和赚钱,饿坏、穷怕了的后乐人还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冲破阻力,利用或变通政策,偷偷摸摸地外出到周边县、省继续从事鸡毛换糖业而且在反复的政治运动造成农村日常生活用品极其短缺,鸡毛等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形成了新的需求的背景下,④后乐及其周围地区的鸡毛换糖业在 20 世纪 70 年代逐渐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实现了行业经营模式的创造性转换,具体地说:第一,鸡毛换糖的交易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的鸡毛换糖,主要是单纯的敲糖换鸡毛等动物毛发,是一种较单一的易货交易行为到 20 世纪 70 年代,尽管人们仍沿用传统的名称——鸡毛换糖,但其交易实际已不再限于糖与鸡毛等的交易鸡毛换糖商用于交换的除传统的敲糖之外,增添了缝衣针、线、小玩具、纽扣、发夹等类当初农村居民极为短缺的小件日常生活用品,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百货他们6所换取的除鸡毛等动物毛发之外,也增加到所有能给其带来利润的废铜烂铁、牙膏壳、鸡内金、破塑料等小件生产、生活废旧物品第二,鸡毛换糖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鸡毛换糖总体还是沿用了流动交易、上门服务的老传统,但在交易方式上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换在过去,鸡毛换糖是一种多少鸡毛交换多少糖等简单的易货交易方式,到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既可以习惯地用鸡毛或废品向鸡毛换糖商交换所需的糖或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拿现金购买小百货。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计算交换的货物量第三,鸡毛换糖的目的已经转变谋取生存、服务农业,这是过去鸡毛换糖的主要目的20 世纪 70 年代的鸡毛换糖不再仅仅是为了生计,追求市场利润显然已经成为这一时期鸡毛换糖商的主要经营目的;鸡毛换糖也不再主要地为农业服务,而是优先为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润的工业生产服务村民们换回鸡毛后,首先挑选出优等的“三把毛”,出售给公社羽毛厂做加工鸡毛掸帚等商品的工业原料,然后再把挑选剩余的鸡毛交给生产队做农作物的肥料以换取劳动工分换取的废品也都交售到废品回收站等部门,再转售给企业做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第四,鸡毛换糖的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过去,受交通工具的制约,村民外出鸡毛换糖主要依靠肩挑、步行所以,村民外出交易的地域半径较小,主要限于靠近义乌的诸暨等周边县市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村民开始通过火车托运或租用拖拉机等方式运输鸡毛等货物,由此促使鸡毛换糖的区域进一步扩大为了能获得更多利润,村民们不再限于去周边县市鸡毛换糖,他们开始跨出省界,足迹遍及江西、安徽等邻近外省市总之,在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农民经商,禁止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为了生活,后乐人冲破了国家政策的底线,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为。

      当时集体化农业生产所7带来的村民的生活贫困,形成了后乐人从事传统商业活动的需求和必然国家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造成商品的严重匮乏,又为后乐人从事鸡毛换糖这一“投机倒把”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正是这种种因素造就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后乐传统的村落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转换,促使鸡毛换糖业在“不允许”的政策环境中实现了非同寻常的发展,达到行业的鼎盛,并为后乐人今后的村落商业和村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指出的是,尽管鸡毛换糖等村落商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特别是“以粮为纲”的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集体农业经济在村落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个体商业活动依然屈居于副业地位,必须首先服从于农业生产然而,我们如果剔除政治因素,单纯地从经济产值和农民收入等经济指标透析,那么这一时期后乐的村落经济结构已经逐渐从以农业为主体演变为以个体商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因此造成了村落主导产业与主体产业相分离,在后乐村落经济体系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模式三)小商品经营业的形成与崛起(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在后乐村及周边村落的鸡毛换糖行业中逐渐分化和衍生出了一门新的行业——小百货经营。

      据村民们回忆,大约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始,由于当时农村市场上日用品紧缺,精明的鸡毛换糖商为了提高经营收益,及时揪准这一商业机会,开始用日用小百货换取鸡毛和废品,实现交换中的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