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设计注意要点汇总.doc
15页剪力墙结构设计注意重点汇总剪力墙结构设计重点整体规定◆ 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合用高度:所有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纳A 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合用高度:6度、7度、8度抗震时,将当地域布防烈度提升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纳9 度抗震时,应特意研究(说明:房子高度指室外处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含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 水箱、构架等高度)◆ 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合用高度:所有落地剪力墙——非抗震、 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 180、170、150、130m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 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 150、140、120、100mB 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合用高度:6度、7度抗震时,按当地域布防烈度提升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纳8 度抗震时,应特意研究◆结构的最大高宽比:A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6、6、6、5、4B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8、7、7、6◆ 质量与刚度散布显然不对称、 不平均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川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余状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川震作用的扭转影响◆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平面规则检查,需知足:扭转: A级高度——B 级高度、混淆结构高层、复杂高层——楼板:有效楼板宽≥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开洞面积≤该层楼面面积的30%无较大的楼层错层凹凸: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竖向规则检查,需知足:侧向刚度: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相邻下一层的25%楼层承载力:A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宜)≥相邻上一层的80%单薄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应)≥相邻上一层的65%B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应)≥相邻上一层的75%(说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川震作用方向,该层所有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竖向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不得由水平变换构件(梁等)向下传达◆水平位移验算: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单薄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1/120◆舒坦度要求:高度超出 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极点的最大加快度限值为:住所、公寓 0.15 m/s2,办公、旅店 0.25 m/s2◆ 伸缩缝1. 最大间距:现浇 45m,装置 65m2. 可适合放宽最大间距的条件:① 顶层、基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升配筋率② 顶层增强保温隔热举措,外墙设置外保温层③每隔30~40m留出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纳搭接接头,后浇带砼两个月以后灌溉④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区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⑤ 采纳缩短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适合的外加剂⑥ 提升每层楼板的结构配筋率,或采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防震缝1. 最小宽度:按框架结构的 50%取用,但不宜小于 7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出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添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2. 缝双侧结构系统不一样时,按不利状况确立缝双侧房子高度不一样时,按较低房子高度确立3. 缝沿房子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增强结构和连接4. 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加宽防震缝墙体部署◆ 宜双向部署,特别是抗震时应防止单向部署◆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部署一、二、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纳叠合错洞墙***抗震时,底部增强部位不宜采纳错洞墙,◆ 墙肢长度不宜超出 8m,且墙段总高与墙肢高度之比应大于 2当墙肢较长时宜开设洞口,各墙段间设置弱连梁◆ 应防止楼面梁垂直支承在无翼墙的剪力墙的端部(《审察重点》/ 6)◆ 当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结时,应起码采纳以下一种举措:◆ 一般剪力墙的底部增强部位高度的取值:(说明:当有地下室时,墙肢总高度应从地上一层(首层)算起,但底部增强部位应额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截面设计◆ 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 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砼规》 10.5.1)◆ 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长度与厚度之比不宜小于 5当其比值小于 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限值, 当一、二级抗震时,应较正常墙肢的相应值减 0.1,***抗震时为 0.6当其比值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设计,但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变,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双肢剪力墙的抗震设计中, 墙肢不宜出现小偏拉, 当任一墙肢出现大偏拉时, 两墙肢均应将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乘以 1.25的增大系数(说明:剪力墙墙肢不一样受力状态的延性好坏—— 小偏拉 < 大偏拉 < 小偏压 < 大偏压)◆ 剪力墙截面设计的内容:平面内的斜截面受剪、偏压或偏拉、平面外轴心受压◆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墙内宜设置暗柱,并注明暗柱纵筋的连结方式,无暗柱时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一级抗震时,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宜进行抗滑移验算截面厚度◆ 一、二级抗震时,底部增强部位 ≥其余部位 ≥(《砼规》 / 1)增补:当墙端无端柱或翼墙时,≥ 层高的1/12◆三、四级抗震时,底部增强部位≥其余部位≥◆非抗震时,≥◆当不可以知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墙体的稳固计算(高规附录D)◆剪力墙井筒中,分开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合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截面尺寸还应切合受剪要求◆剪力墙的厚度不宜小于楼层高度的1/25(《砼规》)轴压比限值◆一般剪力墙底部增强部位——***抗震无规定、二级抗震0.6、一级(7、8度)抗震0.5、一级(9度)抗震0.4其余部位——无规定◆短肢剪力墙各部位一致规定为***抗震0.7、二级抗震0.6、一级抗震0.5,一字形墙应各降低0.1砼强度等级◆ ≥C20,带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的结构≥ C25截面配筋◆ 竖向和水平钢筋不该单排设置:截面厚度 hw ≤ 400 时,可双排配筋;400 ≤ 截面厚度 hw ≤ 700 时,宜三排配筋;截面厚度 hw ≥ 700 时,宜四排配筋◆短肢剪力墙的所有纵向配筋率——底部增强部位≥1.2%;其余部位≥1.0%◆端部纵筋◆墙肢每端的竖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2或2φ16,该处对应的拉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250mm)(《砼规》)◆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端部结构配置许多于4φ12的纵筋,沿纵筋配置许多于直径6mm、间距250mm的拉筋(《高规》)————同上条◆纵筋搭接长度:≥laE和la(抗震和非抗震)竖向和水平散布钢筋一般剪力墙:◆最小配筋率:一、二、***抗震时,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0.20%◆间距:≤300mm;直径:≥8mm,但≤墙肢厚度的1/10◆以下特别部位的剪力墙的散布钢筋应增强,最小配筋率不该小于0.25%,间距不该大于200mm房子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子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 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 端山墙◆温度、缩短应力较大的部位,剪力墙水平易竖向散布钢筋应适合增强(《砼规》)◆水平散布钢筋搭接搭接接头间距:同排水平散布筋搭接接头之间的水平净距≥500mm上、下相邻水平散布筋搭接接头之间的垂直净距≥500mm搭接长度:≥1.2laE和1.2la(抗震和非抗震)◆竖向散布钢筋搭接搭接接头间距: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1.2laE和1.2la(抗震和非抗震)拉筋◆ 间距不该大于 600mm,直径不该小于 6mm(一般取为 φ6@600)◆ 底部增强部位,拘束边沿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合加密(一般取为φ6@400)◆ 结构边沿构件暗影地区内拉筋的水平间距不该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砼规》11.7.16)边沿构件◆拘束边沿构件的设置范围:一、二级抗震的剪力墙底部增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 结构边沿构件的设置范围:一、二级抗震的剪力墙其余部位的墙肢端部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所有部位的墙肢端部◆在设置拘束边沿构件的范围内,若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下述的规定值,可按结构边沿构件设置(《抗震规范》)(《砼规》11.7.4)——一级抗震(9度)0.1、一级抗震(8度)0.2、二级抗震0.3拘束边沿构件剪力墙的拘束边沿构件◆配箍特点值λv按下表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