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标修订对课程教学的影响.docx
9页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于 2001 年秋开始进行实验,至 2003 年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已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 47%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般新课程实验范围达到 50%左右,即可以考虑修订并在全国推广因而 2003~2004 年,教育部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由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体核心成员以及特邀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进行修订修订完成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文件精神,又补充进行了一次修订第一次修订(包括补充修订)形成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文本并未颁布,为了更多、更深入地听取广大中学第一线地理教师的意见,2007 年启动了第二次修订工作第二次修订工作由中科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刘昌明牵头,约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地理学界著名专家教授参加,并汇集了各版本地理实验教材的主编、多位教育部中学地理教材审查委员、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参与,同时也有原课标研制组部分核心成员参加,力图确保修订工作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继承性。
课标修订组由刘昌明、樊杰、陈澄任召集人,成员有林培英、朱翔、王恩涌、丁登山、王民、张凯等,秘书由林培英兼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制订的过程中以及初稿形成以后,就曾经反反复复听取了科学院、高校、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工厂、农村、教育研究部门以及中小学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因而这两次修订工作,重点是听取来自教学实验区第一线的师生在试行课程标准实践基础上的“动态” 意见根据教育部部署,第一次修订时由云南石林、北京海淀、福建厦门、吉林(省)吉林(市)、四川郫县、山东青岛和高密、广西南宁和玉林、黑龙江宁安、江苏无锡、河北鹿泉、海南海口、湖北武昌、湖南长沙、贵州贵阳、辽宁大连、重庆北碚、青海湟中等 19 个教学实验区的 272 位地理教师提供了调研材料而第二次修订工作启动后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 29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42 个国家级实验区,共有 1620 位地理教师提供了调查材料为了确保反馈结果的客观、公正,问卷调查由各实验区教师独立填写完成后直接邮寄至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并由该中心进行数据统计、意见梳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基本上是肯定的,给予的评价也是积极的。
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知识与技能” 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内容标准 ”、“教学建议”和“ 评价建议”等等方面的设计、安排,70~90%以上的教师认为“好”和“ 较好”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地理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 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 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新颖;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了、理解更深刻了,也就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了”并且,他们认为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内容标准阐述清晰、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地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同时建议增加内容标准的层次性与弹性;部分“ 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也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问题;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
教师们还提出了400 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由于实验区调查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选择、表述方式等基本正确,因而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地理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4 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4 大块组成;“ 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 内容标准”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不变修订内容的重点侧重于:“前言” 和“课程目标”的时代性、先进性;“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行性; “实施建议”的实用性、普及性:1.对“前言 ”和“课程目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增强其时代性和先进性2.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内容标准” 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了修饰。
3.适当补充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须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4.删除或调整部分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操作困难或一般学校条件不允许的“活动建议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 和“活动建议”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调整6.删除内容不够理想的“教学案例” 和“评价案例”,增加来自实验区的成功“案例 ”,并将这些 “案例”全部从课标文本的正文中迁出,移至新增设的“附录” 之中三、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一)“前言 ”部分的修订“前言”的导入语是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这次修订时进行了改写第一个自然段阐述社会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第二个自然段阐述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基础教育初、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这次修订以后,“前言 ”开篇的这两段导入语表述,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保持连续和呼应前言”中“ 一、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作了改动和调整原先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阐述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修订时这两个自然段合为一段:首先,课程标准一上来就阐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这门课程“ 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接着,阐明地理课程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课程性质,除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还跟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 紧密相关正因为地理科学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地理课程文、理两科的性质;也正因为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所以,地理课程成为 “培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总之,修订后关于地理课程的性质有 3个重要的关键词语:一是“必修” ,二是“兼文兼理”,三是“ 培养整体(综合)和空间(地域)观念”,这三层意思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前言”的“ 二、基本理念”,除了标题修订为 “课程基本理念”以外,这部分内容在结构上没有变动,较多是文字方面的修饰例如: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为了适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修订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这一条理念修订为“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 ,“鼓励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条理念,修订为“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 ,并将原来一些阐述实现评价“两化 ”和“两结合”的文字移至后面“实施建议”部分的“评价建议”之中。
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 “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思路” 也由原来的 5 条减为 4 条实质上,有关思路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只是将原来的第一条的内容归并到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去了此外,还删去了两段“例如 ……”的文字,这样使阐述更为紧凑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 “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此图原来置于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中,移至这里以后在画面设计和文字上作了一定的修改:(二)“课程目标” 部分的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作了个别的文字修改,并增添了一小段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在“知识与技能 ”目标中,从初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考虑为降低要求,删去了第二条目标中的认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这一内容最近,学习了《新修订课标通识培训:基础教育课标十年试验的实践成效、问题反思》,受益匪浅 首先我了解到新修订的课标突出了以下的变化: (1)、德育为先修订版新课标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其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
(2)、能力为重新修订课标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操作上更容易“落地” (3)、与时俱进新课标教材在过去 10 年的使用过程中不断针对教学当中的新问题进行修订,而这些变化也在修订版新课标中体现了出来,在内容设置上更注重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 (4)、减轻学习负担修订版新课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实际,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 (5)、更强调教材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联系这主要是指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横向联系则关系到各学科教材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此,修订版新课标也有所强调 其次,我再一次认识到地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这次的学习,为我今后的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一、教师要优化地理教学理念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岁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地技能和基础。
例如:在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学习初中地理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查和搜索材料的方式使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了解,通过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