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祛湿剂概述课件.ppt

20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75636164
  • 上传时间:2024-08-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80MB
  • / 20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五章祛湿剂 概述n含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祛湿化浊,渗利水湿作用, 用于治疗水湿之邪为病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概述n适应范围 湿邪疾患 n分类 燥湿和胃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寒湿 祛风胜湿 概述n使用注意•在治疗上须结合脏腑辨证施治; •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祛湿剂易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概述n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 祛湿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l掌握: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八正散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五苓散 猪苓汤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实脾散 独活寄生汤 概述n教学目的与要求l熟悉: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二妙散 防己黄芪汤 萆薢分清饮 羌活胜湿汤l了解: 五皮散 第一节 燥湿和胃 第一节 燥湿和胃•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第一节 燥湿和胃•方药配伍方法 苦温燥湿、芳香化湿药 燥湿和胃 + 行气药 第一节 燥湿和胃•代表方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主治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功用(治法) 平胃散 君 苍术:燥湿健脾 方解臣 厚朴:行气除满,温中化湿 佐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使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平胃散 燥中有行,升中有降,气化湿化 配伍特点平胃散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 Ø 呕吐甚,+ 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加减变化 Ø 属湿热者,+ 黄连、黄芩;Ø 属寒湿者,+ 干姜、草豆蔻;Ø 湿盛泄泻者,+ 茯苓、泽泻( 或五苓散);Ø 兼食滞,+ 山楂、神曲、麦芽;Ø 兼气滞,+ 木香、砂仁;平胃散 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脂肪肝、胃肠神经官能症、嗜睡症 现代运用 平胃散 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使用注意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 以及山岚瘴气主治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功用(治法)藿香正气散 君 藿香方解辛散表寒以升清 芳香化湿以降浊 辟秽和中以止呕 表里同治 臣 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 理气燥湿治里湿 和胃降逆止呕吐 藿香正气散 方解佐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 生姜、大枣:调脾胃,和营卫 宣肺以利解表 利膈以助化湿 紫苏、白芷:辛温散寒 桔梗 使 甘草:调和药性 藿香正气散 表里双解,化湿辟秽,升清降浊,理气和中,重在化湿和胃,辅以解表散寒 配伍特点藿香正气散 运用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Ø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 香薷; Ø 兼气滞脘腹胀痛者,+ 木香、延胡索 藿香正气散 药理研究 Ø 抑制肠道平滑肌运动 ; Ø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Ø 抗过敏作用 Ø 镇痛作用 ;藿香正气散 ² 藿香正气水;² 藿香正气液;² 藿香正气软胶囊;² 藿香正气丸 ; ……剂型改造 藿香正气散 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四时感冒、妊妊恶阻、美尼尔氏综合征、初入异地、水土不服或遇山岚障气、湿浊秽臭之气损伤中焦,吐泻不止属于湿滞脾胃,外感风寒。

      现代运用 藿香正气散 ²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²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第二节 清热祛湿•适应证 湿热疾患 第二节 清热祛湿•方药配伍方法 清热利湿湿药 燥湿和胃 清热燥湿药 第二节 清热祛湿•代表方 茵陈蒿汤 八正散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二妙散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主治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 功用(治法)茵陈蒿汤 君 茵陈:清热除湿,利胆退黄,治 黄疸要药 方解臣 栀子:清火而通利三焦,引湿热 从小便出 佐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 湿热从大便而下 茵陈蒿汤 利湿清热并重,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配伍特点茵陈蒿汤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Ø 湿重于热,+ 茯苓、泽泻、猪苓 ;Ø 热重于湿,+ 黄柏、龙胆草;Ø 胁痛明显,+ 柴胡、川楝子茵陈蒿汤 药理研究 Ø 利胆作用 ; Ø 防治急性黄疸作用 ;Ø 降血脂作用; Ø 抗结石作用 ;Ø 防治肝损伤作用 ;Ø 抗菌作用 茵陈蒿汤 ² 茵栀黄注射液剂型改造 茵陈蒿汤 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肠伤寒等属于湿热内蕴 现代运用 茵陈蒿汤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主治八正散一天十几遍地解小便,麻烦!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功用(治法)八正散 君方解佐 栀子:通利三焦水道 大黄:荡涤邪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水湿 滑石: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臣 萹蓄、车前子、瞿麦:清热利水通淋 使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灯心草:增强利水通淋作用 八正散 以大队苦寒通利之品组方,力专效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二便分消。

      配伍特点八正散 运用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八正散 加减变化 Ø 血淋,+ 生地、小蓟、白茅根; Ø 石淋,+ 金钱草、海金沙、石韦; Ø 膏淋,+ 萆薢、菖蒲 八正散 药理研究 Ø 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 ; Ø 抗菌作用;Ø 抗结石形成作用 八正散 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现代运用 八正散 三仁汤 《温病条辨》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主治三仁汤 湿 湿遏卫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重 倦怠于 湿阻气机:胸闷不饥热 湿热交蒸: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证 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主治分析 三仁汤 湿温初起之“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

      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功用(治法)三仁汤 君方解苡仁:渗利下焦水湿而健脾,使湿 热走小便(渗下) 白蔻仁:芳化中焦脾湿,行气宽中, 湿化则脾运(畅中)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宣上) 臣 滑石、通草、竹叶:增强清热利湿之力 佐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三仁汤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三仁汤用法 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用,三焦分消,气畅湿行 配伍特点三仁汤 运用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三仁汤 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 现代运用 三仁汤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使用注意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主治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功用(治法)甘露消毒丹 君方解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滑石:清热利湿,清热解暑 射干、贝母:开泄肺气,清利咽喉 连翘、薄荷:轻清透达,清热解毒 木通:清热利湿 菖蒲、豆蔻、藿香:芳香化湿,行气醒脾 臣 佐甘露消毒丹 用清热、芳化、利湿三类药组方,以清利为主,使湿热之邪从中焦而化,从小便而出,从肌表而散;且用芳香行气悦脾药,寓气行则湿化之意;佐以解毒利咽 配伍特点甘露消毒丹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以杏仁、白蔻仁、苡以杏仁、白蔻仁、苡仁宣上、畅中、渗下,仁宣上、畅中、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配伍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叶清热利湿 重用滑石、茵陈、黄重用滑石、茵陈、黄芩,配伍悦脾和中、芩,配伍悦脾和中、清热解毒之藿香、菖清热解毒之藿香、菖蒲、白豆蔻、连翘、蒲、白豆蔻、连翘、贝母、射干等贝母、射干等 湿温初起,卫阳被遏,湿温初起,卫阳被遏,三焦气机不利之湿重三焦气机不利之湿重热轻(苔白腻)热轻(苔白腻) 湿温时疫初起,邪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交蒸在气分,湿热交蒸于三焦之湿热并重于三焦之湿热并重 重在宣畅气机,又能重在宣畅气机,又能清热利湿,为芳香苦清热利湿,为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辛、轻宣淡渗之法 重在清热利湿,兼芳重在清热利湿,兼芳化行气,解毒利咽,化行气,解毒利咽,清上、化中、利下清上、化中、利下 同用白蔻仁、滑石,均能清热利湿,而治湿温初同用白蔻仁、滑石,均能清热利湿,而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之身热体倦,头痛胸闷,小便不利,起,邪在气分之身热体倦,头痛胸闷,小便不利,不思饮食,脉濡不思饮食,脉濡 配伍 主治 功用 异 同 类方比较 运用 临证以身热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本方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 王士雄:“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甘露消毒丹 加减变化 Ø 黄疸明显,+ 栀子、大黄; Ø 咽颐肿甚,+ 山豆根、板蓝根 甘露消毒丹 药理研究 Ø 保肝作用 ; Ø 解热作用 甘露消毒丹 伤寒、急性胃肠炎、传染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等属于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者 现代运用 甘露消毒丹 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则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霍乱论》 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上吐下泻,舌苔黄腻,脉数 主治连朴饮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功用(治法)连朴饮 君方解半夏:降逆止呕 厚朴:行气化湿 黄连:清热燥湿 清热和胃,除烦止呕 甘寒生津,以救阴津 栀子、豆豉:清宣胸脘郁热 菖蒲:芳香醒脾 臣 佐芦根 连朴饮 清热祛湿与升清浊同用 配伍特点连朴饮 运用 临证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

      连朴饮 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 现代运用 连朴饮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使用注意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主治当归拈痛汤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功用(治法)当归拈痛汤 君方解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茵陈:清热利湿,“通关节” 羌活:祛风胜湿止痹痛 祛湿疏风,清热止痛 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升发脾胃清阳以化湿 黄芩、苦参:清热燥湿 臣当归拈痛汤 佐方解知母:清热养阴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白术、苍术:健脾燥湿,运化水湿邪气 防诸除湿药苦燥伤阴,使祛邪不伤正甘草:调和诸药 使当归拈痛汤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配伍特点当归拈痛汤 运用 临证以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属湿邪偏重之常用方。

      当归拈痛汤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 现代运用 当归拈痛汤 二妙散 《丹溪心法》 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主治二妙散 清 热 燥 湿功用(治法)二妙散 君方解苍术:长于燥湿健脾,绝生湿之源 黄柏:入下焦,清热燥湿,长于清下焦湿热 姜汁调服,辛攻助药力,增强通络止痛力 清热燥湿,标本兼顾 臣 佐二妙散 运用 临证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病症的基础方,其清热燥湿之力较强,宜于湿热俱重之证 二妙散 三妙丸加减变化二妙散 二妙散四妙丸+ + 牛膝+ + 苡仁 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者 现代运用 二妙散 若属湿多热少者,则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二妙散 第三节 利水渗湿 第三节 利水渗湿•适应证 水湿壅盛所致水肿、泄泻 第三节 利水渗湿•方药配伍方法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 + 温阳化气药 第三节 利水渗湿•代表方 五苓散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五皮散 五苓散 《伤寒论》 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主治五苓散2、水湿内盛证水肿、泄泻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功用(治法)五苓散 方解佐 茯苓、白术:健脾运湿以治其本 桂枝:外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 君 泽泻:直达肾与膀胱而利水渗湿 臣 猪苓:增强利水渗湿之力 利水渗湿治其标 五苓散 淡渗利水中配伍温阳化气之品,组成化气利水之剂,又配解表之药,表里双解,重在治里 配伍特点五苓散 运用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 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五苓散 药理研究 Ø 利尿作用 ; Ø 改善肾功 ;Ø 降压作用;Ø 降血脂作用 ;Ø 抗尿路结石形成;Ø 保肝作用 ;Ø 抗溃疡作用 ;Ø 抑菌作用 ; ……五苓散 急慢性肾炎、小儿秋季腹泻、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青光眼、肥胖症属水湿内停者 现代运用 五苓散 湿热之证忌用 使用注意 五苓散 猪苓汤 《伤寒论》 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主治猪苓汤 利 水 养 阴 清 热 功用(治法)猪苓汤 方解佐 滑石:利窍通淋,清热 阿胶:滋阴清热,既补已伤之阴血,又防渗利之品重伤阴血 君 猪苓 臣 茯苓、泽泻 利水渗湿猪苓汤 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 配伍特点猪苓汤 五苓散 猪苓汤 以猪苓、茯苓、泽泻以猪苓、茯苓、泽泻利水,配伍桂枝外散利水,配伍桂枝外散表邪,内温膀胱助气表邪,内温膀胱助气化,白术健脾燥湿化,白术健脾燥湿 以猪苓、茯苓、泽泻以猪苓、茯苓、泽泻利水,配伍滑石清热利水,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养阴止血利湿,阿胶养阴止血 表邪未尽,内传太阳表邪未尽,内传太阳之腑,膀胱气化不行之腑,膀胱气化不行之水湿内盛证之水湿内盛证 邪气入里化热,水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邪热伤阴热互结,邪热伤阴证证 温阳化气利水为主,温阳化气利水为主,又可外散表邪又可外散表邪 利水,清热,养阴利水,清热,养阴 均为利水渗湿剂,均用利水渗湿药泽泻、茯苓、均为利水渗湿剂,均用利水渗湿药泽泻、茯苓、猪苓,均可治疗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口渴,猪苓,均可治疗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口渴,身热等身热等 配伍 主治 功用 异 同 类方比较 运用 本方为治疗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猪苓汤 加减变化 Ø 热淋,+ 栀子、车前子 ; Ø 血淋、尿血,+ 白茅根、大蓟、小蓟 猪苓汤 药理研究 Ø 利尿作用 ; Ø 改善肾功 ;Ø 抗尿路结石形成作用;Ø 抗癌作用 猪苓汤 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泌尿系感染、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湿热蕴结下焦,兼邪热伤阴或阴虚有热者 现代运用 猪苓汤 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使用注意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主治防己黄芪汤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功用( 治法)防己黄芪汤 君方解白术:补气健脾,脾健则湿化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扶正 防己:祛风行水消肿祛邪 一补一泻,则祛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 臣 佐生姜、大枣:解表行水 佐使甘草:培土和中制水,调和诸药 防己黄芪汤 祛风行水与益气固表合用,邪正兼顾,祛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

      配伍特点防己黄芪汤 运用 临证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之常用方 防己黄芪汤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现代运用 防己黄芪汤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防己黄芪汤 黄芪黄芪在不同方中的作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玉屏风散: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 柴胡、升麻柴胡、升麻→补气升阳补气升阳A、补气生血芪:归、补气生血芪:归 5::1B、固表以挽回阳气、固表以挽回阳气A、补气行血、补气行血B、、+ 桃仁、红花等桃仁、红花等→补气行血补气行血↑A、益气固表止汗、益气固表止汗B、、+ 防风防风→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相辅相成,相制相成A、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益气固表,利水消肿B、、+ 防己防己→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相辅相成,相制相成 组成: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皮、生姜皮、桑白皮、陈皮、 大腹皮、茯苓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一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腻,脉沉缓 五皮散 第四节 温化寒湿 第四节 温化寒湿•适应证 阳虚不能化水 痰饮、水肿湿从寒化 第四节 温化寒湿•方药配伍方法 温阳药 温化寒湿 + 健脾祛湿药 第四节 温化寒湿•代表方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实脾散 萆薢分清饮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主治苓桂术甘汤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功用(治法)苓桂术甘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方解佐使 甘草 合桂枝辛甘化阳,助温补中阳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利制水 君 茯苓:健脾渗湿化饮,以绝生痰之源 佐 白术:健脾燥湿 臣 桂枝 通阳化气,温化痰饮,平冲降逆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调和诸药 苓桂术甘汤 寓温阳于化饮之中,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为治痰饮之和剂。

      配伍特点苓桂术甘汤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重用泽泻配茯苓、猪重用泽泻配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重在急利其湿为主,重在急利其水,配桂枝既温阳化水,配桂枝既温阳化气,又可外散表邪气,又可外散表邪 重用茯苓配桂枝温阳重用茯苓配桂枝温阳化饮为主,配屋白术、化饮为主,配屋白术、甘草健脾燥湿,用药甘草健脾燥湿,用药均入脾胃,故主要从均入脾胃,故主要从脾胃治饮脾胃治饮 外有表邪,内停水湿,外有表邪,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证 中阳不足,饮停心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下之痰饮病 利水渗湿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温阳化气 温阳化饮温阳化饮 健脾利湿健脾利湿 均为温阳化饮常用方,通用茯苓、桂枝、白术,均为温阳化饮常用方,通用茯苓、桂枝、白术,而能温阳化气,健脾利湿,均可治疗气不化水,而能温阳化气,健脾利湿,均可治疗气不化水,水湿内停之痰饮证,见眩晕,心悸,短气而咳等水湿内停之痰饮证,见眩晕,心悸,短气而咳等 配伍 主治 功用 异 同 类方比较 运用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苓桂术甘汤 加减变化 Ø 咳嗽痰多者,+ 半夏、陈皮 ; Ø 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 枳实、生姜 苓桂术甘汤 药理研究 Ø 抗心肌缺血作用 ; Ø 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Ø 抗心律失常作用 苓桂术甘汤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现代运用 苓桂术甘汤 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苓桂术甘汤 桂枝桂枝在不同方中的作用•桂枝汤: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汤:•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五苓散: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A、解肌发表,温通经脉、解肌发表,温通经脉B、、+ 白芍白芍→调和营卫、阴阳调和营卫、阴阳A、解肌发表,温通经脉、解肌发表,温通经脉B、、+ 麻黄麻黄→辛温发汗辛温发汗A、通行血脉、通行血脉B、助桃仁活血祛瘀,防硝黄寒凉凝血、助桃仁活血祛瘀,防硝黄寒凉凝血A、温阳化气以助利水、温阳化气以助利水B、解表散邪以祛表邪、解表散邪以祛表邪A、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温阳化气,平冲降逆B、、+ 茯苓茯苓→温阳化气,利水平冲温阳化气,利水平冲 真武汤 《伤寒论》 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以腰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主治真武汤 温 阳 利 水 功用(治法)真武汤 方解君 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 暖脾土,温运水湿 臣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 走小便而出 真武汤 方解佐 生姜:辛温散水气 助附子温阳祛寒 助白术、茯苓散水湿 白芍 利小便以行水气 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敛阴舒筋,以止筋惕内瞤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久服缓治 真武汤 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 配伍特点真武汤 运用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真武汤 加减变化 Ø 水寒射肺而咳者,+ 干姜、细辛、五味子 ; Ø 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 芍药,+ 干姜; Ø 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吴茱萸、半夏 真武汤 药理研究 Ø 抗心力衰竭作用 ; Ø 降血脂与抗动脉硬化作用; Ø 改善肾功。

      真武汤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肺原性心脏病、前列腺肥大、肥胖症、慢性咽炎、脱发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现代运用 真武汤 白芍白芍在不同方中的作用•桂枝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逍遥散:逍遥散:•芍药汤:芍药汤:•真武汤:真武汤:A、益阴敛营、益阴敛营B、、+ 白芍白芍→调和营卫、阴阳调和营卫、阴阳A、和营养血、和营养血B、制约麻桂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制约麻桂辛散温燥太过之弊A、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养血敛阴,柔肝缓急B、、+ 柴胡柴胡→调肝调肝A、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养血和营,缓急止痛B、、 + 当归当归→行血则便脓自愈行血则便脓自愈A、、B、、C、、D 实脾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主治实脾散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功用(治法)实脾散 方解君臣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脾肾 同治 扶阳 抑阴 附子:温肾阳,助气化,行阴水 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 实脾散 方解佐使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木瓜:芳香醒脾化湿 木香、草果仁、大腹子、厚朴: 行气化湿 实脾散 Ø 温、补、行、利并用,标本兼顾,以温补为主。

      寓行气于温利中,则所行湿化Ø 脾肾双补,以湿实脾阳为主配伍特点实脾散 真武汤 实脾散 以附子为君,偏于温以附子为君,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又肾,温阳利水之中又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急止痛急止痛 以附子、干姜为君,以附子、干姜为君,重在暖脾助阳,散寒重在暖脾助阳,散寒力强,又佐大队理气力强,又佐大队理气药木香、厚朴、槟榔、药木香、厚朴、槟榔、草果等行气导滞草果等行气导滞 脾肾阳虚,以肾阳虚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为主 脾肾阳虚,以脾阳脾肾阳虚,以脾阳虚为主虚为主 偏于温肾利水偏于温肾利水 偏于温补脾阳,兼能偏于温补脾阳,兼能行气导滞行气导滞 均为温化水湿剂,均用附子、茯苓、白术、生姜,均为温化水湿剂,均用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而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水气而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 配伍 主治 功用 异 同 类方比较 运用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 辨证要点 临证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实脾散 加减变化 Ø 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 黄芪;Ø 小便不利,水肿甚者,+ 猪苓、泽泻 ; Ø 大便秘结,+ 牵牛子 实脾散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气滞者 现代运用 实脾散 阳水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实脾散 萆薢分清饮 《杨氏家藏方》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主治萆薢分清饮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功用(治法)萆薢分清饮 君方解益智仁 石菖蒲:化浊除湿,祛膀胱之寒 萆薢:利湿而分清化浊 缩尿止遗 化气暖膀胱 温肾阳 乌药 臣 佐食盐:咸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使萆薢分清饮 利湿化浊治标为主,温暖下元顾本为辅 配伍特点萆薢分清饮 运用 临证以小便混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 萆薢分清饮 加减变化 Ø 兼虚寒腹痛者,+ 肉桂、盐茴; Ø 久病气虚者,+ 黄芪、白术 萆薢分清饮 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属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者。

      现代运用 萆薢分清饮 湿热白浊则非本方所宜 使用注意 萆薢分清饮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第五节 祛风胜湿•适应证 风湿在表 头痛身重风湿痹阻经络 腰膝顽麻痛痹 第五节 祛风胜湿•方药配伍方法 祛风胜湿药为主组方 第五节 祛风胜湿•代表方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羌活胜湿汤 《脾胃论》 祛 风 胜 湿 止 痛功用(治法)羌活胜湿汤 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主治羌活胜湿汤 君方解防风、藁木:止头痛 独活:祛下部风湿 羌活:祛上部风湿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祛风止痛 蔓荆子 川芎:活血行气 臣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羌活胜湿汤 辛苦并用,温散同施 配伍特点羌活胜湿汤 运用 临证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本方长于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 羌活胜湿汤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必关节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属于风湿在表。

      现代运用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当归甘草 干地黄 芍药独活寄生汤组成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治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功用(治法)独活寄生汤 方解细辛:散在表风寒,祛一身之风 防风:除在里寒邪,通行十二经 君 独活:祛下焦及筋骨间风寒湿, “治伏风” 祛风湿止痹痛 秦艽:舒筋,善治风湿痹痛之 肢节酸痛 肉桂:通血脉,止痛,散寒邪 臣独活寄生汤 方解人参、茯苓、甘草: 补气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 川芎、当地、地黄、芍药: 补血 佐补中气益阴血 独活寄生汤 温中有散,以祛风寒湿痹药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标本兼顾而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配伍特点独活寄生汤 运用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临证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 药理研究 Ø 改善微循环; Ø 抗炎与免疫抑制作用; Ø 抗血小板聚集 独活寄生汤 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现代运用 独活寄生汤 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使用注意 独活寄生汤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