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7奏议教战守策Word含解析.doc
8页教战守策本课话题 ——居安思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在顺境中要善于发现危机, 才能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虽然灾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是时隔这么长时间,大地震和海啸给人们留下的警醒还有多少呢?由于担心民众放松懈怠,日本政府近日发布了一则恐怖的海啸视频,提醒民众居安思危这是利用实景街拍和电脑CG动画技术合成的虚拟视频,展现了镰仓附近相模海槽发生地震8分钟后所产生的海啸灾难据研究,相模海槽周边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一旦发生这样的地震,镰仓居民的逃生时间只有8分钟这则最新的海啸视频在提醒市民不要淡忘海啸灾难的同时,还希望人们能在看视频的时候提前规划好逃生路线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治不忘乱,安不忘危。
——扬雄5.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豢于游戏( ) 钝眊( ) 痿蹶( )( )浸渍( ) 狎风雨( ) 狃于寒暑( )【答案】 huàn mào wěi jué zì xiá ni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 )(3)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 )(4)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 )(5)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 )【答案】 (1)“见”同“现”,出现 (2)“顿”同“钝”,不锋利 (3)“佚”同“逸”,安逸 (4)“卒”同“猝”,忽然 (5)“陵”同“凌”,侵犯,欺侮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安(2)治(3)微(4)者【答案】 (1)疑问代词,哪里/形容词,安乐,安逸/动词,适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形容词,安稳 (2)形容词,太平/动词,治理 (3)动词,衰弱/形容词,精妙,深奥/连词,如果没有,除了 (4)代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指代人或事物/用于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用于判断句中,引出判断,不译/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________(2)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________(3)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________(4)岂不亦甚明欤( )________(5)轻霜露而狎风雨( )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2)名词作状语 像兽一样/像鸟一样 (3)名词作动词 刮风/下雨 (4)形容词作动词 明白 (5)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盖尝试论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试;试验。
2)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显露出来3)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身份4)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符合心意5)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活动;行动起来答案】 (1)曾经试着 (2)在野外劳动 (3)投入、献身 (4)注意 (5)活动操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疾之所由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其患不见于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2)宾语前置句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3)状语后置句 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4)状语后置句 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5)定语后置句 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6)定语后置句 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常识·速览]苏轼少年“奋厉有当世之志”,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理想。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他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和边备空虚、赋役不均等弊病,作《讲策》25篇,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主张《教战守策》即其中一篇作者分析了北宋中叶以后西夏和辽国已成为宋朝西北地区严重威胁的形势,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清醒地预见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明确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时的严重祸患,批评了迂儒们“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的错误主张作者从边防安全着眼,援引史实,阐述了教民习武、以为战守之备的重要性,建议朝廷要“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使平民皆习于兵”,以便应付突然爆发的战争这些主张,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富国强兵的远见卓识策策,又叫“策论”,是臣下向皇上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一种,它始于汉代的晁错策论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又称策问,是朝廷考选进士时所出的问题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教战守策》是一篇对策[整体·感知]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文脉·梳理]教战守策提出问题居安思危(表明观点)分析问题①________(昔者先王——今之愚儒:安史之乱可证)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解决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使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②________①________ ②________【答案】 ①兵不可去 ②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二、阅读课文第2、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第2、3段主要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第2、3两段,援引史实,证明“兵之不可去”。
2)正反对比,使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互相对照,使读者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用安史之乱来暗示仁宗:前车之辙,后车之鉴3.第4段,作者论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论证“养之太过” (2)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雨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才能保持身体强壮的道理进而说明国家要保持战斗力,必须“教战守”以“养生”喻“治国”,使所论之理形象化,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容易接受三、阅读课文第5、6、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文章的主张是“教民战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5.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简要分析说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