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docx
44页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1 油气勘探概况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 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 131794km2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大致可以分为5 个阶段1) 1909〜1949年起步阶段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苏联购进 了一座挖油机,在独山子开掘油井,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始1935 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作,组成了独山子石油考查厂,对独 山子地区的石油进行了地质调查和钻探1936年 10 月,建立了独山 子炼油厂1941〜1942 年,是独山子油田开采的旺盛时期,开始在 背斜南翼钻中深井,到1947年,年产原油13911° 1942〜1950年累 计采原油 11497t2) 1950〜1960年突破阶段1949年,新中国诞生,开始了新疆 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1950〜1954 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勘探开发 独山子油田,查明了上第三系褐色层及下第三系下绿色层的含油性, 使原油年产量达到(4〜5)X10411955〜1956 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继续进行地质调查和 地球物理勘探,同时钻探工作迅速发展,在克拉玛依〜乌尔禾探区长130km、宽30km的范围内,部署了十条钻井大剖面,迅速地查明了克 拉玛依大油田的范围,并发现了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及齐古油田。
同时还在盆地其它地区钻探了 9 口参数井和探井盆地探明石油地质 储量由239X 104t增加到24 0 00X 1041,原油年产量由3.29X 104t增 加到 163 . 84X 10411950〜I960年,累积产原油335X 1041,其中1966年生产原油166X 1041,占全国总量的1/33) 1961〜1977年调整阶段由于勘探力量调出,盆地内勘探工 作量急剧减少,其中 5年未开展地震工作,主要围绕克拉玛依油区开 展评价工作,于1 9 6 5年3月首次在二叠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增加到3 2 0 00X 1041,原油年产量达到301 X 1041累产原油2693X 1041,其中1977年生产原油303X 10414) 1978〜1989 年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勘探手段和技术大为提 高,勘探工作量剧增,油区勘探开拓了逆掩断裂带找油的新领域,发 现了乌尔禾、夏子街、车排子、风城、火烧山等油田,扩大了百口泉、 克拉玛依、红山嘴油田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 2 6 3 5 X 1 04t ,累产原油5524X 1041, 1989年原油年产量为629X 1041。
5) 1990 年起加快阶段勘探进入沙漠区,腹部、东部勘探取得 了重大突破,腹部发现了石西、石南、莫北、陆梁及莫索湾油气田, 东部发现了北三台、三台、甘河、沙南油田及整装沙漠油田——彩南 油田,南缘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发现了呼图壁气田、卡因迪克油田、 霍尔果斯油气田,西北缘斜坡区发现了五区南油气藏、玛北油田、中 拐侏罗系油气藏这一时期,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8 4 5 5X 1041,新增探明天然 气地质储量582X 108m3,新建百万吨级油田3个,累产原油9142X1 04t, 2003 年生产原油 1060X1041、天然气 22. lX108in3截止到2003年底,共完成探井2570 口,总进尺4994700m;完成 二维地震118615km,测网密度达到3kmX5km;完成三维地震99块2 3674km2盆地石油资源总量为85.87X 1081,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5142X 1081,资源探明率20.4%;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X1012m3,累 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28.41X 108m3,探明率3.47%油气的综合探 明率17.5%,不到20%,而且钻探程度较低,每10km2还不到1 口井。
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还处于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领域广阔2 构造特征简述2.1 盆地基底结构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下 部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部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 皱基底根据航磁资料,盆地地壳有两个磁性界面,上面一个界面在盆地 边缘地区的平均厚度为5〜8km,下面一个界面平均深度为16km,两 者之间的地层厚达10km从现有资料看,上面的界面相当于上古生 界中磁性地层的顶面,在盆地南缘的北天山凹陷区,钻井资料与地面 露头已证实为晚海西期褶皱基底,下面那个界面所反映的地层当然要 比上古生界老得多从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岩石的磁性来看,泥盆系 以下的古生界及上元古界磁性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磁性界面,只有比 它们更老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磁性比较强,可以形成磁性界面所以 将深达16km的那一个磁性界面作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即前寒武纪) 结晶基底的顶面盆地的这种双基底结构反映了前盆地阶段准噶尔地区在古生代 极为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和稳定体制向活性体制的转化经历了加里 东和早中海西两个时期,准噶尔由稳定路块完全变成了岛弧区纳谬尔期以后准噶尔岛弧开始回返(一些地区回返可延迟到早二叠纪末), 在褶皱回返的复向斜中,出现了一些断坳结合的小盆地,于是准噶尔 开始形成。
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上沉积石炭 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 中央地层平缓,具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称天 山北缘前陆盆地),盆地西北部为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盆地东北部 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盆地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前陆盆地阶段二叠纪是盆地形成初期,盆地内部受造山期 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区域性南北方向的碰撞挤压下,形成了以北 西、北西西向为主的大型隆起和坳陷,各个山前坳陷(西北缘山前坳 陷、克拉美丽山前坳陷和北天山山前坳陷)间隔排列,形成了盆地早 期特有的坳隆(或凹凸)间列的构造格局,使早期沉积产生了明显的 分隔性晚二叠世沉积范围逐渐扩大,分割局面初步统一,一直到二 叠纪末,盆地处于较为平坦的沉积状态2)坳陷盆地阶段从三叠纪至早第三纪漫长的陆内坳陷发育阶 段,共经历了两次强烈的改造运动—印支、燕山运动自三叠纪后沉 积主要受控于重力的均衡作用,沉积厚度一般表现为南厚北薄三叠 纪末的印支运动,总的表现为东强西弱、北强南弱,使得盆地周边主 控断裂除了同生性活动外还有明显地左右扭动,盆地北缘一些主控断 裂还表现为强烈的推覆活动,克—夏断裂就是在印支期发育起来的。
燕山运动在盆地内的表现为西强东弱,盆地腹部从盆1 井西凹陷 到三个泉凸起一带整体上隆,上侏罗统基本缺失,与此同时,由于一 些基底断裂的活动使盆地内部各地的剥蚀程度有所差异燕山晚期, 盆地内部表现为以腹部为中心的整体下沉,白垩系沉积厚度大且稳 定3)再生前陆盆地阶段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为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此时的喜马拉雅运动对准噶尔盆地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南缘,强大 的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使盆地南缘 发育陆内造山型前陆盆地,而盆地腹部和北部整体抬升,沉积坳陷收 缩到南缘沿北天山一线,沉积了数千米的磨拉石建造,促使了该区侏 罗系及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成熟,同时扭压应力使得盆地南缘形成一系 列成排成带的褶皱和断裂2.3 断裂发育特征盆地断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定向性,主要表现为三组不同走 向的断裂体系,即北东向体系、北西向体系和东西向体系北东向体 系主要发育于西北缘地区,以达尔布特断裂和克—乌断裂为主控断 裂,以石炭系和侏罗系断裂分布看,其控制范围至玛湖东一带;北西 向体系主要发育于乌伦古、克拉美丽地区,以吐丝托依拉断裂,陆北 断裂为主控断裂;东西向体系主要发育于南缘坳陷区,以昌吉南断裂、 奎屯—玛纳斯—呼图壁北断裂为主控断裂。
盆地内除上述三组断裂体 系外,其余断裂均发育甚微,表明盆地所受构造应力具有较稳定的方 向性从断裂发育强度和范围来看,受力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东 北缘、西北缘、南缘、腹部断裂存在多期活动,一些海西、印支期 形成的断裂,燕山期又进一步活动断开侏罗系地层准噶尔盆地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等四期断裂活 动具有分区性,活动方式也不一样,断开地层的层位也相差较大断裂活动方式:海西期断裂活动主要是腹部、西北缘准东的逆冲 作用;印支期的断裂活动主要是在西北缘逆冲作用;燕山期的断裂活 动在盆地腹部有清楚的表现,正断层与逆断层都已见到;喜马拉雅期 断层活动主要是盆地南缘的逆冲断层,在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泥岩与 侏罗系煤系中发生滑脱断裂的走向:海西期断裂主要有 NWW、NE 与近 EW 向三组;印支 期的断裂主要为NE向;燕山期的断裂主要是NEE、NE与近EW向三组; 喜马拉雅期断层主要呈NWW、近EW向2.4 不整合发育特征不整合面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记录由于受频繁构造升 降的影响,准噶尔盆地从石炭纪到第四纪主要发育了13期不整合, 其中5期(K/J, J/T, T/P, P/P, P/C)为区域不整合。
211) 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的不整合:在盆地内陆梁隆起、东部隆 起、莫索湾凸起、西部隆起等处广泛分布石炭系常常形成潜山构造, 如石西油田的石炭系油藏即为潜山构造油藏,莫索湾石炭系背斜亦为 潜山构造在陆梁隆起西部三南凹陷,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与石炭系为 削截不整合接触2)中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风城期末的抬升造成风 城组普遍削蚀,分布局限(仅在中央坳陷),夏子街期沉积范围逐渐 扩大,使夏子街组与风城组或为超覆不整合接触,或为削截不整合接 触,如在莫索湾凸起夏子街组超覆在风城组之上3)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与夏子街组之间的不整合:在莫索湾凸 起下乌尔禾组与夏子街组之间呈削截不整合接触,局部与风城组为削 截不整合接触4)上、下乌尔禾组之间的不整合:上乌尔禾组是准噶尔盆地二 叠系各岩组中分布最广的,在盆地周缘可与下伏地层普遍呈不整合接 触,如在西北缘中拐凸起,上乌尔禾组与下伏中-下二叠统均为削截 不整合接触5)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的不整合6)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三叠纪末,盆地发生整体抬 升,形成了三叠系和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三叠系顶部不整合 面超覆现象较明显,且主要分布工区西北部,腹部表现为大面积的平 行不整合或整合区,局部发育多处削截不整合,被削地层均为上三叠 统白碱滩组,上覆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也有多处八道湾组超覆在白碱 滩组之上。
7)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与八道湾组之间的不整合8)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与西山窑组之间的不整合:由燕山I幕造就,在地震资料上是 T 不整合面反射波J49) 上侏罗统齐古组与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之间的不整合10) 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与齐古组之间的不整合11) 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由燕山II幕造就,隆升较强 烈,从车排子到陆梁隆起西部存在一个南西—北东向展布的大型古隆 起,致使上侏罗统普遍缺失和中-下侏罗统遭受剥蚀在盆地边缘地 震资料上表现为 K 反射波,与下伏地层反射波呈明显削截不整合T112) 第三系与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由燕山皿幕造就,主要分布 在盆地边缘,在盆地东部地震资料上可清晰地看到E波与下伏地层T1反射波的相交现象13) 第四系与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在盆地南缘地面剖面比较常见2.5 构造单元划分准噶尔盆地是西部大型复合叠加盆地,从晚海西期开始经历了 “四期三阶段”的构造演化,其中晚海西构造运动对盆地构造格局的 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晚海西的构造运动及形成的构造 格局作为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依据与原则另外,之后的构造运动对 盆地各区的影响和意义不同构造单元划分原则,概括为如下:1) 晚海西期盆地坳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