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pdf
20页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二本金X年利率X年数本利和二本金X利息X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利润二售价-成本;二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 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二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 x 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XX2,利息税为 2.43%XX2X20%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X2 X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 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 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二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 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l+40%)x 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 80%-x=15解 方 程,得 x=125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 习1、2O四、小结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2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难点:找 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二、新授问题3.用一根长6 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3)当长方形的长为1 8厘米,宽 为1 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二1 8 X 1 2=2 1 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 7厘米,宽 为1 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二2 2 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O第 1 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二长方体的体积第 2 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二原来整瓶水的体积四、小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 第 1、2、3o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3一、教材分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 展“用数学”的信心。
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赛的乘法、寡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暴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 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四、教学过程 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教 学 目 标:1 .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3 .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重点、难点:(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授课人及时间:关 龙 二OO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教 学 过 程:1.复习导入(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2)计算:1)-1 2 a 5 b3 c+(-4 a 2 b)二2)(-5 a 2 b)2 +5 a 3 b2 =3)4 (a+b)7 4-(a+b)3 =4)(-3 a b2 c)3 4-(-3 a b2 c)2 二找规律:怎样寻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尝试练习引入分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2.例题解析例3计算:见课本P 4 9(1)尝试练习(2)提问:哪个等号是用到了法则?(3)在计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什么?注意:(1)先定商的符号;(2)注意把除式(.后的式子)添括号;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练习设计:(1)随堂练习P 5 0(2)联系拓广P 5 13.小结你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
计算不可丢项,分 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4 .作业P 5 0知识技能5.综合练习(课件)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家教教案设计4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 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
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零上79,最低温度是零下59时,就应该表示为+7 9和-5 9,这里+7 T 和-5 七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 题 2:引入负数后,数 按 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 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 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