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pdf

20页
  • 卖家[上传人]:缘***
  • 文档编号:366550884
  • 上传时间:2023-11-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50M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板块教案1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 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教学重点1.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科学事例,制作教学课件2.准备学生活动卡学 生准备:1.查阅文中不懂的词语,如:盐酸、石蕊试纸等2.搜集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探求真理的科学事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设疑激思,了解作者活动1揭题质疑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预设:什么是真理?这句话说得对吗?真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3.导入:同学们,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便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活动2认识作者1.请学生说说对作者的认识。

      2.课件出示叶永烈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操作指导: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时,可引导学生用“真理”和课文题目本身来启发思考,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利用谈话法在新课伊始便告诉学生关于文章体裁的特点,对后面的学习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板块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活动1初读课文,解除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3.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疑 问 偶 然 建 树 石 蕊 试 纸 明 显 提 取 系 统 搜 集 灵 感 无 聊指名认读,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表扬强 调“搜”是平舌音,“蕊”是翘舌音学生齐读词语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司空见惯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正音:“锲”的读音是q iL学生齐读词语我会用:请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见微知著司空见惯锲而不舍只要我们善于从平时()的小事中(),并()地进行探索,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发现真理活 动2再读课文,概括内容1.默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指名交流,教师指导。

      作家叶永烈先生列举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有哪些具体的事例,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件逐一出示)(1)波义耳从“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石蕊试纸2)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3)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4.请学生结合事例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自由练习2)指名说,师生评议5.小结:我们通过抓住事例的方法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运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操作指导:检测预习时,可围绕字、词、句三方面进行,从认读能力、运用能力、语感等方面进行检测与提升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可采用个性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准确而简洁的概括能力板块三再读课文,认识特点活动1默读课文,了解观点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画出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你发现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活动2浏览课文,理清结构L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整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3.小结:这是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先提出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重申观点操作指导:可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好准备板块四回顾全文,精设作业活 动1回顾全文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大有收获吧?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预设: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又认识了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他们都是敢于探求真理的人,我很尊敬他们!生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积累了一些成语,例如:司空见惯、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我应该尝试着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准确地运用它们!活 动2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共同交流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从知识复现、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作业布置栗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有利于对课文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学习第二课时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活 动1检查复习1.复习词语2.请学生说说作者的观点活 动2创境激趣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左)与“!”(右)的图片,学生欣赏并质疑导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有趣的图片,并动脑筋想一想: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从问号到感叹号的转变,到底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2.导学:(教师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几位科学家,与他们共同体验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快乐!操作指导:课件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同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最后 把“?”拉 直变成“!”,找到真理)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板块二以点带面,自主研读活动1聚焦第一个事例1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思考:这个事例中的“?”和“!”分别是什么?在感受深的句子后面加上批注2 .学生依据“自学导航”,展开独立阅读教师巡视指导,时刻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大约 6 分钟)3 .指名交流先说说对这个事例中的“?”和“!”的理解,再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4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导学1)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2)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其他学生补充3)追问:有了发现,化学家波义耳是怎么做的呢?接着汇报4)学生汇报并读语句“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然后谈感受5)指名多次朗读这句话,并适时表扬6)导读:化学家波义耳的科学发现,谱写了科学史上的又一个新篇章!作者运用这个事例,向我们证明了一一学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5 .齐读事例,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个事例的发现现象一不断发问一反复实验一得出结论)活动2合作学习其他事例1.出示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在小组内探究性地阅读第二、三个事例大约1 0 分钟)活动内容阅读探究:文中用了哪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课题中提出的观点,后两个事例中的“?”和“!”分别是什么?事例?j事例二事例三(1)学生独立阅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填写表格教师细心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2)小组内共同交流探究2.全班交流第4自然段的学习情况1)说说对这个事例中的“?”和“!”的理解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上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2)谈谈魏格纳是怎么发现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其他学生补充3)导思:你很有自己的阅读见解!抓住了表现人物所想所做的关键句子来理解这个事例,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也发现了类似这样奇怪的现象,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4)学生汇报3.全班交流第5自然段的学习情况1)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他(阿瑟林斯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2)其他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4.小结:同学们,从 这 三 个 生 动 鲜 活 的 科 学 事 例 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一一(学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活 动3比较阅读,发现规律1.将三个事例默读一遍,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特点?2.组织交流,教师帮助归纳整理1)都是按照“发 现 现 象 一 不 断 发 问 一 反 复 实 验 一 得 出 结 论”的顺序写的。

      平常的现象中都藏着深奥的科学知识3)科学家们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发问与探索3.齐读事例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学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进行方法上的弓I领,这样学生才能迁移此法阅读后面的两个事例,并从中有所收获板块三感悟道理,总结写法活 动1懂得道理1.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它们和开头有什么联系?2.学生自主阅读第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预设: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生: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一一见微知著文中这样写道(朗读):“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我在课前查阅了词典,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那么,联系上下文的话,我觉得就是像波义耳或是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那样,能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由此不断探索,最 终 将?”拉 直 变 成“!”生(朗读):“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 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老师,我想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里所说的“偶然的机遇”并不是碰运气的意思,而是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拥有的机遇活 动2总结写法1.导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那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和文章的开头有什么联系了吗?2 .交流汇报预设:生1: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在列举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之后进行的总结,并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生2: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是对开头所提出观点的拓展与延伸,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3.小名吉: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提 出 观 点 一 论 证 观 点 一 重 申 观 点教师板书)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的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论点,分析开头与结尾的关系,再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板块四拓展阅读,读写结合活 动1阅读材料,找到内涵1.读 读“阅读链接”中 的 詹天佑,想一想: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章。

      2)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交流2.交流:詹天佑与课文中的科学家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不惧困难、坚持探索)活 动2迁移运用,拓展练笔1.指导回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应该如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确定观点,选择典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2.小练笔1)出示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2)学生明确练笔内容与要求后,试着编写事例提纲3)交流自己编写的提纲,师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