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为先 创新为本.docx
21页www.qikanwang.ne 科技为先创新为本:记南京南站建摘要:本文回顾了南京南站车站建筑从建筑设计到最终实施落成 的整个设计历程讨论大型交通枢纽如何将平面、空间设计与城市 规划相结合,如何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融为一体,将交通建筑特 有的简洁高效和南京古都的文化传承相结合,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 果与建筑设计结合,力求以科技、创新为本、将南京南站建设成为 一座高完成度的车站建筑关键词:总体布局交通流线组织空间形态高完成度建筑装 修一体化设计光环境研究色彩设计与研究集成单元体模块的 设计与研究绪言随着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一批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铁 路站房像一串珍珠串联在这条目前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 路之上,这其中南京南站又是这条高速铁路五大客运枢纽站中规模 最大,交通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备的一座站房其由中铁第四勘察设 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是中国建筑 师目前在铁路站房建设中规模最大同时具有很高完成度的原创设 计作品(图1)设计历程南京南站建筑设计始于2006年,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www.qikanwang.ne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参加了南京南站的第一轮投标方案以“山、水、城、林”的设计理念入围第一轮竞赛(图2)。
2007年初设计联合体以“古城新站”的设计创意在第二轮投标中一举中标(图3)古城新站”的创意来源于对六朝古都南京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深 厚理解在设计创意时我们立足于古城新站的特色主题,突出南京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传承背景在空间序列上,我们将中华门、雨花台、南京南站这三点所形成南 京南部城市中轴引入到站房设计之中中华门独有的三重门的序列 空间,被应用到候车大厅的设计之中,形成了造型独特三组藻井, 空间仪式感强烈南北立面的重檐木构,表达了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敬意,将传统 的木构造型与现代建筑结构技术巧妙结合创造出承力斗拱,形成了 富有新意的檐下空间立面上陶土幕墙所形成的斑驳机理,与红铜梅花窗花相对应,蕴含 出江南建筑的灵秀与俊美香槟色金属板屋面以南北边方正刚毅的直线配以东西边饱含力度 的曲线,共同形成飘逸舒展的屋面形式,体现了交通建筑的恢宏与 通达(图4)设计分工 在随后的设计中,铁四院与北京院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两院的 具体情况和设计优势,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分工由于南京南站涉及 专业较多、工程复杂程度高,北京院南京南站设计团队由北京院第 一设计所联合中汇国际规划建筑设计工作室、复杂结构研究所以及 经济一室等多个部门组成,其中第一设计所为总牵头单位,中汇国 际工作室负责12.400m标高以上的立面设计、屋面以及屋面下吊顶 的设计工作,复杂结构研究所负责钢结构设计工作,另外第一设计 所除负责主站房设计外,还与铁四院联合负责设计南京南长途客运 站及南京游客中心的设计工作。
在整个设计和配合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 理念,以为社会提供高完成度的设计作品作为最终目标,将原创设 计贯彻到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1总体布局南京南站为京沪高铁五大枢纽站之一,其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 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有京沪、沪汉蓉、宁杭、宁安等多条高速铁 路交汇其中南京南站总建筑面积45.8万m2,南北长417.2m、东西宽(站台边 缘)450m,建筑总高59.96m总建设规模为28台28线,它包括三www.qikanwang.ne 个站场,其中京沪高速场到发线10条,沪汉蓉、宁杭场到发线12 条,宁安场到发线6条基本站台2座,中间站台26座,站台长 度450m,均为1.25m的高站台南京南站的建成对于城际铁路交通、城市交通乃至南京市的规划发 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图8、图9)从铁路交通枢纽方面看,南京南站包括京沪场、沪汉蓉和宁杭场、 宁安场三个站场,连接上海、武汉、成都、杭州、安庆等重要的枢 纽城市南京南站的建成打破了南京原有的单一的南北向联通的城 际交通格局,使杭州一一南京一一武汉一一重庆全线贯通,形成了“四横四纵”高速铁路新格局,与全国主要城市之间将形成“8小 时交通圈”,改变了南京仅为江浙地区南北向交通枢纽的旧形象, 使南京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之后的第五大全国性交通枢 纽(图5)。
从城市交通枢纽方面看,南京南站枢纽位于南京市主城区、江宁开 发区、东山新市区之间,地处双龙大道、机场高速、绕城公路、秦 淮新河围合而成的长方形区域内,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交汇作为 超大型交通枢纽,南京南站除铁路站房外汇及集长途、轨道、出租、 公交、社会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公路客运、 城际客运等多种运营模式于一身的大型城市交通综合体其中轨道01国学术反茬网ga www.qikanwang.ne:交通1、3、6、12号线,自南北向、东西向穿过地下二层,6号线 为机场线可以实现铁路一一轨道一一航空的空地联运站房西北侧 含有一座一级长途客运站,预测2015年旅客日发送量将达2万人 次,连接上海、苏州、丽水、南通等城市另外,还有多条城市公 共线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的大型停车场站枢纽总体建筑面积超过 6 万 m2(图 10、图 11)从城市规划方面看,新建铁路南京南站位于南京市主城区南部,并 处于南北主轴线上,北侧与雨花台风景区及宁南新区相连,南侧与 江宁东山新区相连现有规划面积为6km2现有南京市主城区中心主要集中在城北的新街口(传统零售业与部 分金融中心)、河西的金融中心,现有的城市中心限制了南京未来 城市的发展。
南京南站的建成刺激了这一区域的公路交通的发展,南京南站周边 宁溧路的整体快速化改造已经启动,宏运大道也将进行快速化改 造,由现在的双向四车道拓宽成双向六车道:发挥了铁路交通枢纽 对于周边区域的带动性;增强了周边土地的利用性,据统计南京南 站的建成将给这一区域带来15万个工作岗位南京南站区域规划的实现改变了南京城市发展的格局,把城市发展 从原有的单一中心发展成为一主两副的多中心敞开式格局南京南 www.qikanwang.ne 站片区联同红花机场片区形成约16km2的南部新城区,根据不完全 统计,南部新城未来可居住人口达160万,成为迄今为止南京最大 的城市功能板块,南京南站的建成与南京南站区域规划的实现,将 使南京市的城市发展向南迁移,使南京市从狭小的主城区发展为跨 江3000多平方公里的都市圈,南京南站将成为城市的新中心(图6、 图7)2功能与空间形态(1)主站房功能布局作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南京南站在设计时采用高架候车与地面站厅 相结合的布局,分为高架、站台、地面、地下层、地下二层五个层 次,各类客流根据不同的旅行特点分层分方向进出站地下二层为地铁站台层,南京地铁1号线、3号线南北贯通穿过主 站房;地下一层中部为地铁1号线及3号线的站厅层,东西两侧为商业开 发和设备机房。
地下一层与同样位于地下一层的东西两侧市政停车 场相连接(图14)地面出站层位于±0.000m标高处,其为整个交通枢纽的换乘层 以中心换乘广场为布局中心,根据不同换乘内容而形成了五个相互 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步行广场中心换乘广场是以人流交换量最大 的地铁为中心,在中心换乘广场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京沪场高速列车 的出站检票厅以及沪、汉、蓉、宁、杭场的出站检票厅,各个进出www.qikanwang.ne 站厅相互独立,在它们之间设有东、西两个换乘广场与中心换乘广 场之间的联系通道东换乘广场连接社会车及出租车停车场、西换 乘广场连接长途车、公交车停车场,而位于两端的南北进站广场主 要为站房换乘使用(图12、图13、图15)站台层作为车站运营的核心,主要由站台区域与南北两端的基本站 台组成,站台区域由南向北依次布置了安宁场,沪、汉、蓉、宁、 杭场,京沪场站台层北端与城市立交桥相连接,布置有进站广厅、 贵宾室等功能、南端主要以贵宾室与办公室为主(图16、图17)高架候车层通过南落客平台与城市相连,城市车辆上22.400m标 高,在南端形成南落客平台;同时有四部自动扶梯与地面出站层相 联系通过南北两个进站广厅与候车大厅形成为整体大空问,大厅 中间的采光藻井将候车大厅对应成三组候车区,三组候车区由北向 南分别是京沪候车区、沪汉蓉、宁杭候车区、宁安候车区:各候车 区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候车区一侧的功能单元体可提供卫生 间,盥洗室,母婴室,无障碍第三空间等多种功能组合,为车站建 筑未来的功能拓展与变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图18、图19)。
高架候车层上夹层为商业夹层,主要以餐饮为主,利用高架候车层 两侧的单元体的上方,在南北两侧与高架候车层相连接,为旅客提 供了便利的服务(图21)2)主站房空间形态www.qikanwang.ne 南京南站为高架站房,站台面标高为12.400m,而候车层标高为 22.400m因此本站房的进站布局为两端进站在设计中,我们对 站房南北两端的进站方式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北端,落客平 台被设计在12.400m标高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30多米高的桥上 主立面面向主城区,金色的挑檐、精致的承力斗拱、红铜的梅花窗 花组成的主立面表达了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敬意同时从总体规 划上做出调整,使绕城高速路下穿,玉兰路直通主站房的作法,强 化了从中华门到雨花台再到南京南站的这条南京城区南部的中轴 线,使主站房成为轴线的底景,其恢宏的气势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也使站房北端距绕城高速只有400m的这一缺陷得到了弥补而在站房的南端,由于地域宽阔同时铁路在此处为城际场,人流量 大,且停留时间短等特点的影响,我们采用快捷的进站方式,落客 平台在22.400m标高处,乘客可以快速进站(图25、图26)在室内空间形态上,两端进站的方式使南京南站的空间形态不同于 目前已建成的从两侧进站的大型铁路站房。
空间呈纵向序列展开 在候车大厅如前所述从南京中华门独特的三重门空间序列中获得 灵感,形成了三重藻井,而这三重藻井又分别强调三个铁路站场的 位置关系使这座建筑中的造型元素与功能指向性得到了完美的统 一(图 19)www.qikanwang.ne 两端进站的布局,将其它铁路站房位于两侧广厅的面积融合在中央 大厅之中,增大了功能布局的灵活性,对于今后应对大人流量的运 行提供了空间上的储备,另外通过增强空间的指向性也在一定程度 上缓解了两端进站方式带来的乘客流线过长的缺点(图20、图22、 图 23)在出站层(即±0.000m标高层)这里是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地方, 出站层的空间形态力求简洁,突出交通建筑的快捷、高效的特点 主要由三个方正的空间组成,它们分别为中央换乘大厅、连接地铁、 国铁出站厅和通向东西换乘通廊的通道,在空间处理上,强调了大 空间的整体划一,同时突出换乘通道的空间变异,通过吊顶形式、 照明形式的变化加强空间的指向作用3高效的大型交通枢纽的流线组成南京南站作为大型交通枢纽铁路客运、长途汽车、城市轨道交通、 公交车、社会车、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在交通组织设计时,我 们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利用高架桥、进站平台、垂直交通等手段, 力求化繁为简,使旅客不用离开综合体就能方便、快捷的选择各种 交通方式换乘,达到“零换乘”。
其流线遵循“以流为主、到发分离,南北贯通”的原则,采用“上 进下出”相结合的立体流线模式,并较好地解决快速交通、大容量 交通与高速铁路客流的对接,充分体现了 “公共交通优先”、“人车 分离”的设计思路www.qikanwang.ne 进站流线,从公交车、长途车到站的长途铁路旅客通过出站大厅两 侧的东西换乘广场进入到车站南北两端的步行广场,从±0.000m进 站厅进入高架候车层地铁到站的旅客是通过中心换乘大厅直接进入±0.000m进站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