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管理学课件创新.ppt

11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87529772
  • 上传时间:2024-09-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0MB
  • / 1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篇第六篇 创新创新 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变革与创新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世界憎恨变化,但变化却是惟一能带来进步的东西我关注未来,因为我将在那儿度过我的余生 ——查尔斯•凯特林 二、世界级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þ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技术—设计型管理创新模式设计型管理创新模式þ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的技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的技术—改善型管理创新模式改善型管理创新模式 设计型管理创新模式 技术技术技术技术设备设备物料物料产品产品经营经营运行运行高效率高效率低成本低成本计划计划控制控制规划规划创新创新企业企业目标目标企业企业 改善型管理创新模式 技术技术技术技术设备设备物料物料产品产品经营经营运行运行高效率高效率低成本低成本自主化自主化准时化准时化改善改善创新创新企业企业目标目标企业企业 第二节第二节 管理变革管理变革 一、现代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k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k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 k市场的变化,产品市场步入了从生市场的变化,产品市场步入了从生 产者导向走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者导向走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市场时代。

      新的市场时代 k管理科学和实践的变革管理科学和实践的变革 二、管理变革的内涵二、管理变革的内涵 „管理变革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生管理变革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动力存与发展的永恒动力„“不变革,就死亡,任何企业,概不变革,就死亡,任何企业,概莫能外莫能外”„通过变革,使企业对变化万千的外通过变革,使企业对变化万千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以确保企部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以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管理变革不能等出了问题才实施,管理变革不能等出了问题才实施,而应在企业处于安乐时主动地进行而应在企业处于安乐时主动地进行 „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重大的变化 四、现代管理变革的内容 ÿ管理理念方面管理理念方面 ::从从“物本主义物本主义”向向“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转变;在科学理性转变;在科学理性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从内部管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从内部管理为主向内部管理域外部管理相结理为主向内部管理域外部管理相结合,而且以外部管理管理为主的方合,而且以外部管理管理为主的方向发展;向发展;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 ;;学学习型组织。

      习型组织 ÿ组织制度方面:组织制度方面: ((1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 组织扁平化组织扁平化 ,网络,网络化,边界模糊化化,边界模糊化((2 2)企业制度)企业制度 从以资本为中心,资从以资本为中心,资本雇佣劳动,股东占有企业的传统本雇佣劳动,股东占有企业的传统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以知识为中心,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统帅资本,股东和职工共同拥知识统帅资本,股东和职工共同拥有企业的模式有企业的模式 ÿ 运作管理方面运作管理方面 ::企业流程再企业流程再造造(BRP)(BRP)、并行工程(、并行工程(CECE)、精)、精益生产(益生产(LPLP)、六西格玛质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准时化生产管理管理、准时化生产管理(JIT) (JIT)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等 ÿ管理策略方面:管理策略方面:提高核心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全球化观念力,树立全球化观念ÿ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文化方面 ::崇尚知识和创崇尚知识和创新尊重个人价值,追求民主和新尊重个人价值,追求民主和平等,重视团队精神平等,重视团队精神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¹经济制度体系变革的挑战经济制度体系变革的挑战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¹企业制度变革的挑战企业制度变革的挑战¹现代运作管理方式的挑战现代运作管理方式的挑战¹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挑战 二、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阻力 ¹观念转变的阻力;观念转变的阻力;¹领导风格的阻力;领导风格的阻力; ¹目标过高的阻力;目标过高的阻力; ¹目光短浅的阻力;目光短浅的阻力; ¹过度分析论证的阻力;过度分析论证的阻力;¹内部的阻力。

      内部的阻力 三、管理变革阻力的克服 ¯观念创新;观念创新; ¯领导风格的创新;领导风格的创新;¯实事求是的分析企业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分析企业实际情况; ¯变革计划的交流变革计划的交流 1.1.设计设计—改善改善—信息化的复合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创新模式型管理创新模式 IEIE设备设备物料物料产品产品经营经营运行运行高效率高效率低成本低成本计划计划控制控制规划规划设计设计企业企业目标目标企业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与信息系统信息化与信息系统引导引导创新创新改善改善创新创新机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 2. 2. 可进行的具体管理创新方面可进行的具体管理创新方面 2. 2. 2. 2. 可进行的具体管理创新方面可进行的具体管理创新方面可进行的具体管理创新方面可进行的具体管理创新方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家的塑造企业家的塑造 `什么样的企业可称作具有世界级水平?什么样的企业可称作具有世界级水平?`美欧企业与日本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存在美欧企业与日本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存在哪些区别?哪些区别? `现代管理变革主要有哪些方面现代管理变革主要有哪些方面? ? `企业在管理变革中会遇到哪些阻力?如企业在管理变革中会遇到哪些阻力?如何解决?何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着哪些问题?应如何应对我国企业面临着哪些问题?应如何应对?? 思考与训练 【案例分析】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风格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风格 韦尔奇为通用电气公司创立了韦尔奇为通用电气公司创立了一种一种2121世纪公司仿效的、现代的管世纪公司仿效的、现代的管理新模式,积极引入提高质量计划,理新模式,积极引入提高质量计划,发放优先认股权作为奖励措施。

      正发放优先认股权作为奖励措施正是这种模式促使通用电气公司得到是这种模式促使通用电气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他离开公司之后,了迅猛发展,在他离开公司之后,仍然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司发展仍然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司发展 杰克 • 韦尔奇 韦尔奇还比大多数人更懂得韦尔奇还比大多数人更懂得“突然突然”一词的价值他每周都会突一词的价值他每周都会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匆匆安排与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匆匆安排与他低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无数他低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无数次向公司突然关掉机的员工发次向公司突然关掉机的员工发出手写的告示,不时展示他醒目而出手写的告示,不时展示他醒目而又整洁的手写体便条又整洁的手写体便条 韦尔奇决定在公司进行韦尔奇决定在公司进行“六希格六希格玛计划玛计划”质量计划,这项计划能够质量计划,这项计划能够在在20002000年之前给通用电气公司增加年之前给通用电气公司增加数亿美元的净收入然而,实行一数亿美元的净收入然而,实行一项提高质量的计划需要进行大量投项提高质量的计划需要进行大量投资,以及训练几万员工掌握充满着资,以及训练几万员工掌握充满着各种数据的、严格的技术,需要训各种数据的、严格的技术,需要训练所谓的练所谓的“黑带主管黑带主管”、、“黑带选黑带选手手”和和“绿带选手绿带选手”。

      这项计划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获这项计划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获得的利润远比韦尔奇当初想象的要得的利润远比韦尔奇当初想象的要大19971997年,年,“六希格玛计划六希格玛计划”在在提高生产率和利润方面赢得了提高生产率和利润方面赢得了3232亿亿美元,比韦尔奇当初美元,比韦尔奇当初1515亿美元的目亿美元的目标高出一倍还多标高出一倍还多19981998年,他估计年,他估计通用电气公司的纯利润可达通用电气公司的纯利润可达7575亿美亿美元 韦尔奇发现,不能从主观上迫使韦尔奇发现,不能从主观上迫使事情发生,也不能简单地只同处于事情发生,也不能简单地只同处于公司最上层的几百人进行交流,然公司最上层的几百人进行交流,然后就指望着发生变化因此,他总后就指望着发生变化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些重要的信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些重要的信息,而且一有机会就加以强调息,而且一有机会就加以强调 通用公司优先认股权原来只留给通用公司优先认股权原来只留给那些公司中最资深的官员,在韦尔那些公司中最资深的官员,在韦尔奇的领导下其发放范围已经大大扩奇的领导下其发放范围已经大大扩大了。

      大约有大了大约有2.72.7万人万人——约占公司约占公司被雇用的专业人员的被雇用的专业人员的1 1//3 3获得了这获得了这种认股权,其中包括种认股权,其中包括800800多名高级经多名高级经理以下的员工理以下的员工 韦尔奇认为,必须充分了解韦尔奇认为,必须充分了解属下,以便信任他们,相信他属下,以便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判断韦尔奇凭外貌就能们的判断韦尔奇凭外貌就能叫出公司上层至少叫出公司上层至少10001000人的名人的名字,知道他们负什么责任字,知道他们负什么责任 【思考题】1、韦尔奇是如何在通用公司确定、韦尔奇是如何在通用公司确定其管理风格的?其管理风格的?2 2、通用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什么特、通用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什么特点?点?   Thanks !!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技术与创新 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 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熊彼特熊彼特 一、经济增长理论概述1.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Adam.smith 1727-1790)的《国富论》,特别强调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马尔萨斯:人口与经济增长2.2.马克思的革命批判:马克思的革命批判: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3.熊彼特的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创造性毁灭”约瑟夫约瑟夫.A..A.熊彼特(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J. A. Schumpeter,1883-19501950),在其发表淤),在其发表淤19121912年的代表作年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理论理论》》中首次明确的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中首次明确的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他明确的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同一物,称经济发他明确的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同一物,称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一组合包括: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一组合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夺或者控制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掠夺或者控制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实现一种工业上的新组织实现一种工业上的新组织 熊彼特的创新模型熊彼特的创新模型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罗伯特罗伯特. .索洛索洛(Robert. Solow)(Robert. Solow)的新古典经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济增长模型强调资本深化强调资本深化(K/L)(K/L)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5.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保罗主要代表人物:保罗. .罗默,卢卡斯,格鲁斯曼等罗默,卢卡斯,格鲁斯曼等收益递增增长模型的提出收益递增增长模型的提出知识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一次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第一次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由此,新增长理论也称为由此,新增长理论也称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体系的一种产出,既然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体系的一种产出,既然是产出,当然就需要投入是产出,当然就需要投入罗默模型的另一个含义是:拥有较大人力资本储罗默模型的另一个含义是:拥有较大人力资本储备规模的国家将会出现更快的增长备规模的国家将会出现更快的增长 总结总结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共识(萨缪尔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共识(萨缪尔森):无论穷国和富国,经济增长必须安装在森):无论穷国和富国,经济增长必须安装在四个轮子上:四个轮子上:1.1.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励2.2.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3.3.资本:机器、工厂、道路资本:机器、工厂、道路4.4.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总生产函数为:总生产函数为:Q=Af(K,L,R),AQ=Af(K,L,R),A代表经济中的代表经济中的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二、技术创新的概念1.1.技术创新的定义:是将新的或改进的技术创新的定义: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是以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是以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的非连续事件2.2.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变动有较大的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变动有较大的弹性;性;——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3.3.技术创新的分类:技术创新的分类:((1 1)按技术变革的程度分类:)按技术变革的程度分类: ——突破性创新(原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原创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2 2)按技术变革的对象划分:)按技术变革的对象划分: ——产品创新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工艺创新 三、技术创新和工业浪潮三、技术创新和工业浪潮1.1.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 科学科学——技术技术——市场市场2.2.长周期理论和工业浪潮长周期理论和工业浪潮——创新的群集现象创新的群集现象 1818世纪末:水利、纺织和铁世纪末:水利、纺织和铁 1919世纪中期:蒸汽、铁路和钢世纪中期:蒸汽、铁路和钢2020世纪初:电、化工和内燃机;世纪初:电、化工和内燃机; 中期:石油化工、电子和航空;中期:石油化工、电子和航空;2020世纪末:数字网络、软件和新媒体。

      世纪末:数字网络、软件和新媒体 ——经济长波在缩短经济长波在缩短 四、技术创新与企业家四、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硅谷成功的奥秘:硅谷成功的奥秘:1.1.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2.2.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3.3.管理模式管理模式 ——奖励冒险,但不惩罚失败;奖励冒险,但不惩罚失败; ——无比的自信和胆量,没有不可无比的自信和胆量,没有不可能的事,说干就干,且不羞于求助能的事,说干就干,且不羞于求助 第二节第二节 福特的装配流水线和福特的装配流水线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亨利.福特及其所开创的时代为我们所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从流水线上“流”下来的产品还有这些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工业革命中的欧洲和美国1.1.英国:英国:1818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蒸汽机进入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蒸汽机进入实际应用,大规模生产模式建立实际应用,大规模生产模式建立2.2.美国:到美国:到1919世纪世纪8080年代,美国在相当一些工业年代,美国在相当一些工业领域已经超过英国美国当时的商业环境:领域已经超过英国美国当时的商业环境:——平等精神平等精神——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素质的劳动力——黑奴和亚裔劳工的汗水黑奴和亚裔劳工的汗水 二、美国的生产模式“制造业的美国模式制造业的美国模式”1.1.背景背景:(:(1 1)市场:较强的一致性和统一的)市场:较强的一致性和统一的大市场;(大市场;(2 2)劳力:劳动力缺乏导致标)劳力:劳动力缺乏导致标准化运动和大量采用专用设备。

      准化运动和大量采用专用设备2.2.美国生产模式的特征:美国生产模式的特征:——互换性:规范零件外形尺寸和质量技术互换性:规范零件外形尺寸和质量技术标准——专用的机床设备专用的机床设备——以生产过程为中心以生产过程为中心——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熟练的工人熟练的工人——持续的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 三、福特的汽车装配流水线 福特公司单件生产与大规模生产的工时对比1913年秋单件生产方式(分钟)1914春大量生产方式(分钟)发动机594226磁电机205车 桥15026.5整车总装75093 福特福特T T型车的生产规模和价格(型车的生产规模和价格(1908-19161908-1916))年份年份零售价(美元)零售价(美元)T T型车销售量型车销售量190819088508505986598619091909950950122921229219101910780780192931929319111911690690404024040219121912600600786117861119131913550550182809182809191419144904902607202607201915191544044035527635527619161916360360577036577036 四、大规模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流水线生产低成本、低价格规模经济标准化产品专用设备和细化分工强调工作效率分层组织结构垂直集成 五、大规模生产模式的衰亡1.1.变革的动因:变革的动因: ——新的信息技术新的信息技术 ——更为残酷的竞争更为残酷的竞争 ——社会和顾客的需求社会和顾客的需求2.2.衰落的内在因素:衰落的内在因素: ——生产职能:质量和生产率相对下降。

      工人的生产职能:质量和生产率相对下降工人的原因)原因) ——研发职能:技术水平相对下滑研发职能:技术水平相对下滑 ——市场职能:导致了不满意、不忠实客户的产生,市场职能:导致了不满意、不忠实客户的产生,部分产品退出细分的市场部分产品退出细分的市场 ——财务财务/ /会计职能:注重短期利润,趋向于短期管会计职能:注重短期利润,趋向于短期管理定位,在资金、员工和技术上缺乏长期投入理定位,在资金、员工和技术上缺乏长期投入 第三节第三节 丰田的精益生产和大规模定制丰田的精益生产和大规模定制丰田生产方式是一种不做无用功的精干型生产系统KaiZen——永无止境的改善(持续改善)Lean Production——精益生产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 1.单件生产、大规模生与精益生产单件生产大规模生产精益生产人员技术高度熟练的工人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人多面手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用性强、自动化水平高的设备产品单一、个性化产品少数、标准化产品多品种、个性化优势与劣势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效率低、价格高效率高、价格低;不能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兼顾二者优点,克服二者缺点 1.1.大规模生产:目标大规模生产:目标“足够的好足够的好”——可可以容纳一定的废品率,可以接受最大的库以容纳一定的废品率,可以接受最大的库存,可以限制产品的系列范围。

      存,可以限制产品的系列范围2.2.精益生产:目标精益生产:目标“尽善尽美尽善尽美”——零废零废品、零库存,不断的降低成本,不断的产品、零库存,不断的降低成本,不断的产品变形3.3.丰田的精益生产:丰田的精益生产:——核心理念:杜绝一切浪费,追求尽善核心理念:杜绝一切浪费,追求尽善尽美——基础实践:以人为本(顾客),不断基础实践:以人为本(顾客),不断改善(创新)改善(创新) 二、战后日本轿车面临的困境二、战后日本轿车面临的困境1.1.市场:国内市场狭小,需求多样化市场:国内市场狭小,需求多样化2.2.员工态度和劳工法:员工讨价还价,对裁员工态度和劳工法:员工讨价还价,对裁员的限制员的限制3.3.资本:缺乏资金和外汇,不能大量购买西资本:缺乏资金和外汇,不能大量购买西方先进设备方先进设备4.4.竞争:欧、美的大规模制造商竞争:欧、美的大规模制造商 丰田的战略:以标准化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丰田的战略:以标准化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生产不适于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大规模生产不适于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他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即开展多品种和小他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即开展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批量生产 三、丰田生产方式的创新三、丰田生产方式的创新(一)解决品种和批量的矛盾:(一)解决品种和批量的矛盾: —— “单一作业转换单一作业转换”即即“三分钟换模三分钟换模”;; ——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二)对装配流水线思维定势的批判:(二)对装配流水线思维定势的批判: —— 传统的思维定势:传统的思维定势:“装配流水线必须不装配流水线必须不停顿的流动,不停顿就是好停顿的流动,不停顿就是好”。

      —— “不停顿的流动是极大的浪费不停顿的流动是极大的浪费”,应该尽,应该尽可能的暴露问题,组织工作团队解决问题,才可能的暴露问题,组织工作团队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缺陷问题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缺陷问题 丰田的丰田的“五个为什么五个为什么”1.1.问:问:“机器为什么停啦?机器为什么停啦?” 答:答:“机器超负荷,保险丝断啦机器超负荷,保险丝断啦2.2.问:问:“为什么会超负荷?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答:“因为轴承润滑不充分因为轴承润滑不充分3.3.问:问:“为什么没有充分的润滑呢?为什么没有充分的润滑呢?” 答:答:“因为润滑油泵供油不足因为润滑油泵供油不足4.4.问:问:“为什么会供油不足?为什么会供油不足?” 答:答:“因为油泵磨损已经摇晃啦因为油泵磨损已经摇晃啦5.5.问:问:“为什么磨损了呢?为什么磨损了呢?” 答:答:“因为没有加过滤器,进去了粉尘因为没有加过滤器,进去了粉尘 (三)杜绝一切浪费(三)杜绝一切浪费1. .企业的七种浪费现象:企业的七种浪费现象:—— 生产过剩的浪费;生产过剩的浪费;——窝工的浪费窝工的浪费——搬运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过程中的浪费;加工过程中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库存的浪费;——操作上的浪费;操作上的浪费;——制成次品的浪费。

      制成次品的浪费 2.2.消除无效作业:工厂的所有作业都可以归消除无效作业:工厂的所有作业都可以归为三类:为三类:——纯粹的浪费;纯粹的浪费;——没有附加值的作业;没有附加值的作业;——增加附加值的实质性作业增加附加值的实质性作业3.3.设备的可动率和开工率:设备的可动率和开工率:4.4.重视老设备;重视老设备;5.5.”换一支手套换一支手套”——降低成本是一座永远降低成本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金山挖不完的金山 (四)全员参与的管理如:质量小组活动(如:质量小组活动(QCQC))质量小组提出的建议通常采取以下步质量小组提出的建议通常采取以下步骤:骤:1.1.确认问题;确认问题;2.2.调查问题;调查问题;3.3.提出办法;提出办法;4.4.分析提出的解决办法;分析提出的解决办法;5.5.提出改进建议提出改进建议 (五)“准时制”(JIT)与“看板式管理”1. .逆序拉动的逆序拉动的“三及时三及时”原则原则::“在恰当的时间、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生产恰当数量的零件、部件和产恰当的地点、生产恰当数量的零件、部件和产品2.2.看板及其使用步骤:看板及其使用步骤:规则一:后工序只能在必要的时候、按必需的数量,规则一:后工序只能在必要的时候、按必需的数量,从前一工序领取必需的产品。

      从前一工序领取必需的产品规则二:前工序仅按被领走的数量生产被后工序领取规则二:前工序仅按被领走的数量生产被后工序领取的物品规则三:不合格品决不能送到后工序规则三:不合格品决不能送到后工序规则四:必须把看板上规定的数量减至最低程度规则四:必须把看板上规定的数量减至最低程度规则五:看板必须适应小幅度的需求变化规则五:看板必须适应小幅度的需求变化 实施看板管理的三个前提条件:生实施看板管理的三个前提条件:生产的均衡化;合理的工序布局;设产的均衡化;合理的工序布局;设计标准作业计标准作业利用工业工程理论把技术和管理有利用工业工程理论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机的结合起来丰田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丰田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管理没有奥秘,改善永无管理没有奥秘,改善永无止境!止境! 四、大规模定制(四、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一)大规模定制的诞生(一)大规模定制的诞生大规模时代:大规模时代:——产品: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市场:统一的市场:统一的——产品的寿命周期和开发周期:比较长产品的寿命周期和开发周期:比较长——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今天今天——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市场:多样化市场市场:多样化市场——产品的寿命周期和开发周期:日益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和开发周期:日益缩短——市场变化迅速、竞争残酷、不确定性增强。

      市场变化迅速、竞争残酷、不确定性增强 (二)大规模定制的特点1.1.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是不稳定的;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是不稳定的;2.2.由于需求的变化,统一的大市场已日益多元化;由于需求的变化,统一的大市场已日益多元化;3.3.按以前的方式已不能保证原有的利润;按以前的方式已不能保证原有的利润;4.4.在生产中建立丰富的多样化,不能通过专用的大规模生在生产中建立丰富的多样化,不能通过专用的大规模生产来实现,因而对制造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出了产来实现,因而对制造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更苛刻的要求;5.5.生产模式必须改变,这是由市场和客户驱动的;生产模式必须改变,这是由市场和客户驱动的;6.6.由于新产品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所以一由于新产品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所以一般可以索取一些额外的费用;般可以索取一些额外的费用;7.7.由于细分市场越来越小且不断变化,只有以更快的速度由于细分市场越来越小且不断变化,只有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出更多样化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生产出更多样化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8.8.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也在缩短;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也在缩短;9.9.为了更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和技术就要不断为了更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和技术就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的改进和创新 (三)与大规模生产的职能对比(三)与大规模生产的职能对比1.1.生产职能:生产职能: 旧模式旧模式——提高操作效率提高操作效率 新模式新模式——以整个过程效率为中心以整个过程效率为中心2.2.研发职能:研发职能: 旧模式旧模式——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 新模式新模式——渐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3.3.市场职能:市场职能: 旧模式旧模式——推动式销售推动式销售 新模式新模式——满足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4.4.财务财务/ /会计职能会计职能 旧模式旧模式——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中心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中心 新模式新模式——把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放在首位把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放在首位 小小 结结1.1.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集中在这样一个焦点上:通过灵活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集中在这样一个焦点上: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性和快速响应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2.2.企业的目标定位在:开发、生产、销售、交付顾客买得企业的目标定位在:开发、生产、销售、交付顾客买得起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具有足够的多样化和定制化;使起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具有足够的多样化和定制化;使人人都买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

      人人都买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3.3.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实现大规模定制,绝不单单取决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实现大规模定制,绝不单单取决于某一方面的转变就能实现,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要素于某一方面的转变就能实现,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要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产品、过程和管理技术必须具备一定的产品、过程和管理技术4.4.上世纪上世纪8080年代,曾有美国人说:年代,曾有美国人说:““为了下一个十年的胜为了下一个十年的胜利,我们必须变得更像日本人利,我们必须变得更像日本人日本的奇迹震惊了世日本的奇迹震惊了世界,启动了西方向东方学习的闸门,欧美的朝圣者们向界,启动了西方向东方学习的闸门,欧美的朝圣者们向洪水般的涌入日本洪水般的涌入日本5.5.我们中国人比欧美人要谦虚得多,早在我们中国人比欧美人要谦虚得多,早在1919世纪的清朝末世纪的清朝末年就开始学习年就开始学习““东洋东洋””了但是,正如毛主席尖锐指出了但是,正如毛主席尖锐指出的那样:学生还是挨了老师的打的那样:学生还是挨了老师的打6.6.日本还有竞争力吗?日本还有竞争力吗? 第四节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型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型竞争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要继续快速的进步,就需要竞争的更新和扩大。

      ——詹姆斯.厄特巴克创新既是产业和公司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无情的破坏者 一、詹姆斯.厄特巴克的创新模型 二、创新动态过程的特征总结产品从广泛多样性,到主导设计,到标准化产品的渐进过程从广泛多样性,到主导设计,到标准化产品的渐进过程工艺从极大地依赖熟练工人和通用设备,到依靠非熟练工人操作的从极大地依赖熟练工人和通用设备,到依靠非熟练工人操作的专用设备专用设备组织从创业的有机型组织,到等级制的机械型公司机械型公司明从创业的有机型组织,到等级制的机械型公司机械型公司明确任务和流程,不重视重大创新的奖励确任务和流程,不重视重大创新的奖励市场从市场的支离破碎、不稳定、产品多样性和反馈迅速,到大批从市场的支离破碎、不稳定、产品多样性和反馈迅速,到大批量无差异产品的商业化生产量无差异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竞争从生产独特产品的众多小企业,到生产类似产品的垄断企业从生产独特产品的众多小企业,到生产类似产品的垄断企业 三、产业在三个阶段的特征流动阶段转换阶段特征阶段创新主要产品频繁变化随着需求增长,主要工艺发生变化产品渐进改良,生产率和质量的累积性改进创新源产业先驱、产品用户制造商、用户通常是供应商产品多样化设计、通常是定做的至少有一种产品设计稳定,能实现高产量主要是无差异的标准产品生产工艺灵活但无效率,主要的变化容易产生变得更加固定,工艺变化发生于主要工序有效、资本密集、固定、变化的成本高设备通用型、需要熟练工人某些工艺自动化、出现局部自动化专用、自动化、多数工人集中精力在设备的维护和监控上竞争者很少、随着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数量增加众多,但出现主导设计后,数量减少很少,传统型垄断,市场份额稳定 四、永无止境的前沿企业: 创建——成长——成熟——衰退创新:是公司和整个行业的创造者和破坏者。

      发明——创新——技术扩散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与机制创新:一个存在普遍分歧的领域创新理论的发端发明、技术创新与R&D摩尔定律与S型曲线创新的分类、工业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的过程模型工业创新的分布模式创新群集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 创新:一个存在普遍分歧的领域创新的重要意义:innovation or die创新已经成为新的信仰,然而,关于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培育创新,仍是一个存有困惑的问题[英]Nicholas Valery著,战洪起等译,《工业创新》(Innovation in Industry),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美国IRI(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在对美国主要技术公司的年度调查中发现,“设法使创新发生”已经从早些年的第4,5位问题上升为1998年工业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创新领域普遍存在的分歧Definition: what is innovation?事实上,创新的界定在多数情形下取决于研究者本人所关注的层次,产业层次、企业层次或者是国家层次创新类型如何进行划分?创新是technology push or market pull?市场因素与技术因素究竟何者在发挥着主导作用?渐进创新与重大创新究竟何者具有更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大企业与小企业孰为工业创新主体? 创新理论的发端J · A · 熊彼特(J. A.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版)关于50-60年长周期的“创造性毁灭”的论述(俄国经济学家Nikolai Kondratieff于1925年对法、英、美三国价格、工资、利率以及工业生产与消费数据发现了“经济长波”现象)对古典经济学的挑战:非主流经济学(1)古典经济学家寻求在稳定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经济资源,任何干扰都视为外生的;(2)熊彼特认为经济在大多数情形下处于非均衡状态,不断受到“技术创新”的扰动,从而产生“经济长波”。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创新与企业家创新(innovation):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引进新产品- 采用新技术- 开辟新的市场- 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引入新型的工业组织(2)50-60年长周期的“创造性毁灭”过程(3)每个经济活动的长周期都是独特的,受完全不同的产业群所推动(Nicholas Valery, 第11页)(4)经济长波随技术进步在逐渐缩短,周期从50-60年缩短至30-40年 发明与技术创新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通常存在“滞后期”历史上重大技术创新例子技术与产品发明年份创新年份滞后期日光灯1859193879采棉机1889194253拉链1891191827电视1919194122喷气发动机1929194314雷达1922193513复印机1937195013蒸汽机1764177511尼龙1928193911无线电报188918978三极真空管190719147圆珠笔193819446当发明者与创新者合二为一时,可以大大缩短“滞后期”讨论:(1)原因分析(2)随着技术发展的加速,情形是否会发生变化? 创新与R&D研究与开发(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是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OECD,1981)。

      R&D(1)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3)开发(development)创新的产出:商业化过程;product-relatedR&D的产出:知识R&D与创新之间的关联(1)R&D费用已经被普遍采用为创新投入的测度指标:R&D、R&D/sales(2)R&D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摩尔定律(Moor’s Law)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诺伊斯、摩尔与葛洛夫摩尔观察了从1959-1965年的数据,而以1959年数据为基准,发现每隔18个月左右,芯片技术就大约进展一倍1965年4月,摩尔发表论文,提出“摩尔定律”摩尔定律(1965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零件数量,每隔一年半左右就会增长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参见:虞有澄,《我看英特尔》,三联书店,1995年,第34页图、第304页图] Price曲线(S-shaped Curve)S型曲线规律:某一特定的技术因受其物理的或自然的制约而使其性能参数逐渐趋于饱和的上限随着技术逐渐趋于极限,则技术改进的成本将急剧上升R&D成本 汽油 劳动力 资本 (万美圆) 发动机压缩率 单位工程化小时 单位资本投入第一代工艺第一代工艺(改进)14.4 N.A. +623 +200第二代工艺700 +21.7 -28 +50第二代工艺(改进)7200 0 +277 +240第三代工艺1100 +35.3 -32 -55第三代工艺(改进)115 0 +380 +57第四代工艺1500 +25.3 -45 -12第四代工艺(改进)>150 0 +225 +60资料来源:J. L. Enos, Petroleum progress and profits: a history of process innova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62.当技术的渐进性改进出现锐减的收益时,技术自身已经非常近于技术极限。

      对于一条对称的S曲线,当R&D产出率达到其最大值时,技术改进的潜力一般还剩一半当技术发展趋近于饱和极限时,必须完成重大创新,使技术从一条S型曲线跃迁到更高层次的S型曲线资料来源:许庆瑞编著,《研究与发展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1、13页[美]理查·福斯特,《创新:进攻者的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创新的分类(1)创新:新产品(思想)或新工艺的首次成功的商业化(C. Freeman)Clayton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1)“持续性技术”(sustaining technology):改善产品的性能(2)“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最初性能很差;针对非主流市场用户 [真空管技术 v.s. 晶体管技术]结论:(1)领先制造商的衰落往往是由于外部后起之秀的破坏性创新引起的;(2)公司所能做的最好事情莫过于:创造适合激进想法的发展条件《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1993)产品创新类型:(1)重大产品创新:指一种其用途、性能、特征或使用的材料和部件与以往制造的产品有显著差异的产品。

      - 涉及全新的技术 - 组合已有的技术取得新的应用(2)渐进产品创新:是指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其性能得到提高或改进的产品 - 通过使用高性能的部件或材料而得以改进的产品,通常表现为改进了性能或降低了成本; - 通过局部改变产品其中一个子系统而得以改进的复杂产品工艺创新:是指对新的或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的采用,它将对产品的性能、特征、成本等产生显著影响 - 它可以用以生产用现行生产方法无法生产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 - 也可用于增加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NOTE:(1)产品在美学或技术上的较小改变不是渐进产品创新,而是产品差异或产品变型2)为改进企业生产方法而安装的机器和设备是工艺创新,但为生产新产品而不是改进生产方法而安装的机器和设备不是工艺创新 创新的分类(2)创新的SPRU(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Sussex)分类(1)渐进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 例如:集装箱,尽管在技术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但其商业价值非常大:运输革命- 甚至有可能出自于用户、制造部门(2)重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出自于研究部门- 单个产业结构的变动- 例如:尼龙(3)技术系统的变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 创新集群的出现- 伴随新产业的出现(4)技术-经济范式变革(change i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几乎影响到经济的各个部门- 导致经济周期出现- 例如: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 工艺创新类型及其特性工艺创新类型(1) 以产品可制造性为导向的;(2) 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为导向的;(3) 以降低产品成本为导向的;(4) 以提高产品性能为导向的;(5) 对加速工艺开发过程、提高工艺开发效率的工具和方法的开发。

      工艺创新特性(1)相对产品创新而言,工艺创新由于“沉淀成本”和“重置成本”而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途径依赖性2)企业工艺创新过程经常涉及到产品开发部门、制造部门、工艺开发部门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因而企业内部界面效率对工艺创新成本影响较大3)企业产品核心技术和工艺核心技术之间存在技术上的交互作用,并且这种交互作用的强弱程度存在着产业差异性4)与产品创新相比,工艺创新更依赖于开发环境的可代表性与使用成本工艺创新的开发环境与制造环境越相似,则创新导入制造环节后的有效程度越高 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的经济意义一些学者对渐近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重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对组织的经济意义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Rosnberg(1982)技术中小的改进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累计效应,从而使得这种微小改进总的作用可能超过相对大的创新J. Z. Yin(1993)提出现值指数模型对美国石油精炼工业1900年至1960年间五个重要工艺创新的经济效果进行定量考察结果表明: 渐进性创新在经济收益上要大于根本性创新Dewar & Dutton (1986); Tushman & Anderson (1986)渐近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工业创新的主体大企业VS小企业J. A. Schumpeter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7年)(1)“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没有权利被树立为理想效率的典范”2)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尤其已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技术创新是内生的,将导致市场集中度的增加:产业垄断 技术创新动力来源(1)技术推动 vs 市场拉动J. A. Schumpeter的观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第73页)“经济体系的创新一般并不是按下面的这种方式发生的,那就是,首先新的需要在消费者方面自发地产生,然后生产工具通过它们的压力转动起来我们并不否认存在这种联系的方式可是,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象被教导去需要新的东西J. Schmookler的“市场拉动”观点(1966年)J. Schmookler(1966)对美国炼油、造纸、铁路和农业这四个产业的投资、产出与这些产业的专利数量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FINDINGS:(1)这些产业产出变化领先于专利数量的变化(《技术创新经济学》第30页附图)(2)1939年、1947年的20多家产业投资对数值与随后3年的资本品专利数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CONCLUSION:专利活动(即发明活动),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

      资料来源:J. Schmookler,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技术创新动力来源(2)技术推动 vs 市场拉动Mayers & Marquis(1969)考察了5个产业的567项创新研究表明,对于多数新产品而言,其成功更多地来源于市场需要而非技术机会NOTE:Rosenberg指出,他们所选择的产业是消费者主导型[英]Langrish等人(1972)对1966-1967年间获得the Queen’s Award winner的84项成功商业化的技术创新进行了分析结论:“也许,关于技术创新稳妥也是最高程度的概括是:它必须是特定需要和特定技术可能性的综合”J. Utterback(1974)60-80%的重要创新是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的来源美国英国1技术推动22%27%2市场拉动47%48%3来自制造的需要31%25%资料来源:许庆瑞编著,《研究与发展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技术创新动力来源(3)技术推动 vs 市场拉动SPRU(1979): Walsh, Townsend, and Freeman研究对象:science-based industry:塑料、医药、化工未发现需求拉动现象。

      结论: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是复杂的、互动的;主要的创新驱动力因时间、产业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Rosenberg的观点(1)“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发展的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的结构在创新中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2)“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1)J. Hicks:要素稀缺诱致创新内生的第一代创新=》要素稀缺=》引致第二代创新=》经济系统的稳定状态N. Rosenberg:诱导机制模型创新的三种诱导机制:瓶颈(bottleneck)(1)技术发展的不平衡(2)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节省劳动(3)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天然橡胶与复合橡胶传统的创新线性模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制造=》商业化S. Kline & N. Rosenberg:链环-回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参见: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第28页 创新的过程模型(2)线性模型链环模型网络模型R&R模型(参见《技术创新经济学》第76页)资料来源:R. Rothwell and A. Robertson,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2, 1973, pp.204-225用户-制造商交互模式交互模式:用户-制造商信息的粘滞性(sticky information)创新相关信息的分布:职能载体载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创新任务的可分割性 工业创新分布模式(1)U-A模式[美]James M. Utterback & N. Abernathy (1976)U-A模式:产品创新-process innovation-组织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创新动态模型的三阶段:(1)流动阶段(fluid phase)- 产品设计具有多样性、变化快- 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性能- 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用户需求具有歧异性- 创新的思想来源多样化:客户、非正式的外界联系,等等(2)过渡阶段(transitional phase)- 主导设计出现主导设计(dominant design):指为消费者共同认可的设计,且具有技术可行性。

      它对其它设计具有排斥性 顾客对产品有了偏好性选择(3)明确阶段(specific phase)- 竞争焦点放在成本/价格之上- 强调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 生产流程标准化- 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以渐进创新为主主导设计的出现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规模经济导致产业结构从小企业竞争转换到产业集中度日趋增大 U—A 模式频率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工业创新分布模式(2)U-A模式创新动态模型的阶段特点流动阶段过渡阶段明确阶段竞争焦点产品性能产品多样性降低成本创新的主要类型重大产品创新重大工艺创新产品、工艺渐进创新产品品种(product line)多样化/定制产品稳定设计/规模产量标准化产品生产流程柔性逐渐变得刚性效率高/变更成本大组织控制企业家精神项目小组/强调协调强调结构、目标、规则U-A模式的缺陷(1)U-A模式更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且产品消费者在偏好上具有同质性对于那些不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细分市场,则U-A模式解释力较弱(Teece, 1986)。

      2)U-A模式在解释发展中国家或是处于创新被动跟随者地位的企业创新分布时,也存在一些问题(J. Lee, 1988)3)U-A模式未能为理解整个技术进化过程提供一个综合框架(C. DeBresson and J. Townsend, 1981)资料来源:(1)W. T. Abernathy and James Utterback,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view, 80(7), 1978.(2)James Utterback and N. Abernathy, A dynamical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mega, vol.3, No.6, 1975, pp.639-656(3)C. DeBresson and J. Townsend, Multi-variate models for innovation: looking at the Abernathy-Utterback model with other data, Omega, 9(4), 1981. 工业创新分布模式(3)二次创新分布模式(reverse U-A pattern)我国工业创新分布特点(1)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起点大多为对引进技术的仿制和消化吸收;(2)国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具有“示范”作用,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发展受制于国外企业的技术发展轨道;这将导致我国企业的产品开发一开始就处于主导范式作用之下,而不存在主导范式确立前各种设计范式相互竞争的阶段;(3)国外企业创新速率不断加快,而对国外技术的改进创新需要一定的周期,这样不同技术代和工业标准的更替导致我国企业创新分布曲线尚未完成其标准状态就已进入下一个分布曲线状态。

      创新分布模式的转换 创新群集(innovation cluster)J. A. Schumpeter最早提出“创新群集”概念“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倾向于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 美国1967-1982年化学工业产品创新(年平均数)1967-1973年3321974-1979年391980-1982年65资料来源:C. Freeman and L. Soete (eds.), New explorations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ical change,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0, p.83创新群集的原因(1)创新之间存在普遍的“技术联结”:一项创新的产生会诱发相关技术领域其他创新的产生(2)创新的模仿与扩散过程中“二次创新”将导致创新集群的出现(N. Rosenberg, 1976)Chris DeBresson(1989)(1)范式的不连续性:在新范式出现的领域,技术创新机会将大于传统的技术领域(2)复杂技术:技术系统内辅助系统所形成的瓶颈诱致创新集群发生(3)累积性的学习过程:相关产业的技术诀窍转移(4)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共享特定创新资源资料来源:Chris DeBresson, Breeding innovation clusters: a source of dynamic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vol.17, No.1, 1989, pp.1-16 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G. Dosi(1984)技术范式(paradigm):指“解决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它决定研究的领域、问题、程序和任务,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技术轨道(trajectory):“由范式决定的‘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而它的外部边界则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技术轨道的辨识(1)根据创新产品的技术特性/特征值来辨识其技术轨道例如:1915-1983年间,飞机发展存在着两条技术轨道- 注重机身宽大胜于速度:载重能力大、飞行路程长- 注重速度胜于机身:战斗机(2)从技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分析L. Biondi & R. Galli(1992)具有普遍意义的8条技术轨道:(1)成本的降低(2)技术向资本密集型发展的趋势(3)更长的使用寿命(4)更有效地利用资源(5)规模经济(6)市场不断细分的趋势(7)更快地服务(8)产品体系日益缩小的趋向技术轨道/范式的实践意义(1)企业可以借此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创新;(2)为产业政策的制订提供分析工具 第五讲: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企业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今天,企业的发展靠创新,创新依靠知识 ——彼得.德鲁克 一、知识——基本的生产要素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迹象已十分明显,从技术构成上看,以钢铁和能源为基础的产品,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

      据世界银行的报道,现在世界上64/%的财富是由人力资本构成在21世纪初叶,美国80%以上的工作在实质上将属于“脑力”工作,新的知识工作者占人口的20%,其收入却是其余4/5人口的总和德鲁克不无讥讽地说:大学教授已成为社会希望的看门人 二、全球化的结构震荡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无国界的组织企业兼并高潮 三、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中的报酬递增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使之知识化知识产业: 知识的生产——科研与开发 知识的传播——邮电、通信、教育 知识的利用——高技术产业知识经济对投资结构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对有形资产的投资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头脑国家”与“躯干国家”数字鸿沟(Digital Gap)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知识将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 知识型公司经理角色的变化:50年代:经理被定义为“对人们的业绩负责的人今天:经理是指“对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绩效负责的人—— “学习组织”和“知识管理”正在成为管理科学新的焦点 第六讲:企业变革与技术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在于创造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企业变革就是谋取战略、结构、人才和文化的一致性和动态平衡 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沉浮: —— “成功——衰退”模式 —— “创新之后出现惰性,成功之后却是失败竞争优势:Ø 最终表现为较低的成本或者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Ø 支撑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知识Ø 创新与变革才是基本的动态要素竞争成败不仅在于有效应用我们已有的生产要素,关键在于通过创新与变革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 (一)竞争优势取决于最根本的创新创新不仅是新技术,也可以是新方法或新态度凡是价值链中的活动,都可以有创新 (二)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的创新竞争优势可以来自:1.简单生产要素:如低成本,持续能力低,容易被模仿2.高级生产要素:如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品牌等这些资源优势不易模仿,持续力强 (三)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创新需要压力中国企业的“假性成功”“圈外人”对创新的贡献 (四)持续优势需要一个全球观点的战略全球化的市场观全球化的资源观全球化的品牌与销售网络 二、企业的竞争战略(一)哈佛商学院对经营战略的定义: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二)中国企业缺乏竞争优势的原因 —— 缺乏企业家素质 —— 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 —— 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认识 —— 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 最重要的是战略上的失误 (三)对日本企业模仿战略的分析 1.日本公司的“不断改善”虽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但不是战略,而是模仿战略附属物 2.坚持改善只是提高了经营效益;模仿战略却使他们缺乏原创性的创新 3.关于绩效: ——仅仅依靠经营效率展开竞争,将导致商战(价格战) ——提高企业绩效的另一种方法是战略竞争 经营效率的竞争要求把相同的或相似的活动做得比对手好,而竞争战略的本质是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方法展开竞争 —— 战略竞争要求有真正的创新 三、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一)企业的核心能力 1.哈默和普拉哈德的观点: —— 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其产品而在于他们的核心能力优势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能力,可以将技术和生产技能巩固为使经营快速适应变化着的市场机会的能力。

      —— 核心能力转化为多种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又转化为多种经营单位可以用树状结构来表示:Ø 最终产品——叶子、花和果实Ø 经营单位——较小的分支Ø 核心技术——树干和主要的分支 Ø 核心能力——根系 2.核心能力就是支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企业能在特定行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的特征包括:—— 富有企业的特色,是企业在发展中自身培育的、独有的;—— 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 是基础能力,它植根于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融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3.企业核心能力的转化——核心刚度 (二)形成核心能力的机制1.引进和学习(消化吸收)2.投资和培训3.产学结合4.文化建设 四、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 “义利观”、“仁、义、道、德”塑造企业文化促进技术创新 ——把其战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企业文化:群体控制机制 ——塑造勇于冒险、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1.支持冒险和变革;2.对失败的宽容; 五、震荡中的企业变革(一)两大转变中的企业震荡: ——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经济全球化 (二)企业变革中的思想误区误区一:“万能灵药”—— “管理无定式”误区二:“第六个火烧—— 万万不能忽视那些万万不能忽视那些基基 础性工作础性工作误区三:“夕阳产业”——新经济时代,农业依然存在误区四:“妖怪来啦”——计算机、网络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1讲 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与机制创新:一个存在普遍分歧的领域创新:一个存在普遍分歧的领域创新理论的发端创新理论的发端发明、技术创新与发明、技术创新与R&DR&D摩尔定律与摩尔定律与S S型曲线型曲线创新的分类、创新的分类、工业创新主体工业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的过程模型创新的过程模型工业创新的分布模式工业创新的分布模式创新群集创新群集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