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科学中的专制与自由.doc
9页论科学中的专制与自由 摘要:科学中的专制主义把逻辑放在专制的地位,使逻辑成为科学和非科学的惟一裁决者,使逻辑成为科学创新的惟一合法方法这遭到科学史的大量反驳,实际的科学极端复杂,非逻辑因素在实际的科学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催生了科学思想中的另一极端倾向,即科学是一种自由的无标准的创造活动,无政府主义的绝对自由解构了科学中的正当的理性实际的科学活动应当并确实在走着一条协调开展的道路,遵循协调开展的规律,科学思想的主旨是坚持科学中的标准而防止专制主义,成认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而消除自由主义 关键词:科学;创新;专制与自由 1科学中的专制主义:按逻辑办 科学中的专制主义可以概括为一句口号:“按逻辑办〞古典经历论的经历主义传统本质上是专制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其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主义规定,科学的命题不仅必须是有意义的,而且必须是可以被证明为真的有意义的命题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析命题,即重言式命题男人不是女人〞第二种是综合命题,即陈述经历事实的命题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除此之外的所有命题都没有意义 石里克指出,逻辑上可能证实和逻辑上不可能证实之间泾渭清楚;意义和无意义之间也无任何过渡。
你要么为证实给出语法规那么,要么没有不存在第三种情况经历可能性由自然规律决定,但是意义和可证实性完全不依靠自然规律例如,“水往高处流〞这个命题虽然是错误的,但在物理上是可能的,所以仍然有意义 卡尔纳普强调,全部形而上学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的陈述并不描绘事态,它既不描绘存在的事态,也不描绘不存在的事态形而上学只表达一个人对人生的总态度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无可非议但是,它假如冒充它本来不是的东西,就大有问题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作为这种错误的例证 这样,逻辑实证主义就确立了它的“按逻辑办〞的专制主义标准,它告诉你怎样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为了进一步说明“按逻辑办〞的理由,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理论的构造进展了深化的讨论他们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公理化系统,一部分的理论,它是用理论语言表述的根本定律,另一部分是对应规那么,它把理论语言的语词和观察语言的名词联络起来,通过可解释的语义规那么系统把理论语言复原为观察语言,以此说明科学理论的经历基矗 但是,观察语言与理论语言的严格区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普特南等人指出,可直接观察的标准并不能区分观察语词和理论语词例如,所谓的“理论语词〞,如“熵〞、“质量〞、“电荷〞等往往不用仪器也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变化,那么,是否应当归入“观察语词〞呢?而所谓的“观察语词〞,如“水〞、“质量〞、“重量〞等不用仪器就不能测量它们的性质,那么,是否应当纳入“理论语词〞呢?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存在“中性观察语言〞的断言,也曾受到汉森的有力批判。
汉森最早提出“观察浸透理论〞,认为持不同理论的人在同一对象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第谷和开普勒两人看到的太阳是不同的第谷看到的太阳是绕地球转动的,地球是固定不动的;开普勒看到的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太阳运动是地球绕日转动形成的错觉虽然他们凭视觉看到同一样东西,但是凭经历的概念组织,他们又看到不同的东西 科学理论以经历为根底,但它确实定性程度如何得到说明呢?逻辑实证主义用观察陈述对理论陈述的支持来说明这一点他们认为,归纳确证法是惟一正确的科学方法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现代归纳主义,区分了发现的方法和证明的方法,认为发现的方法是心理学和历史关心的问题,只有证明的方法才是哲学关心的问题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自动退出对理论创新的事前指导,而只能对已经创新的理论作归纳法的事后辩护 即使是事后的辩护也有问题休谟的“归纳疑难〞对古典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提出严峻挑战为了挽救归纳推理,逻辑实证主义抛弃了完全证实的梦想,用确证代替了证实,用概率的真代替了完全的真这种在归纳问题上的退却导致逻辑实证主义开展了概率逻辑但是,概率逻辑把任何个别证据对假说的支持程度看作是等价的,无法说明不同的证据对假说支持的程度不同这种实际情况概率逻辑还会使任何一个普遍理论确实证度等于零。
理论陈述的数目是无限的,而观察陈述的数目是有限的,按照概率论,普遍理论的概率等于有限除无限,结果为零因此,不仅完全证实是一个梦想,归纳确证同样也是梦想按逻辑办〞陷入困境 波普看到归纳证实的困难,干脆摈弃归纳法,提出演绎证伪原那么他认为证实和证伪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不对称性归纳用于证实,前提的真不一定传递到结论上;演绎用于证伪,结论的假必然要传递到前提上根据古典逻辑假言推理的否认后件式,假如从一个理论假设中导出的结论被证明为假,那么该理论就被证伪了不管看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证实“凡天鹅皆白〞的理论;但是,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证伪该理论波普认为,一个理论只要在逻辑上或事实上有可能被证伪,就是科学,否那么就是非科学 由于逻辑起点不同,波普证伪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所关心的问题就不同逻辑实证主义关心科学的静态构造,波普证伪主义关心科学理论的动态演进因此,波普认为科学的开展不是一种累积式的渐进过程,而是一种不断被证伪的革命过程波普把他的科学开展形式概括为四段图式:p1-tt-ee-p2……他认为科学既不是始于观察,也不是始于理论,而是始于问题(p1)为理解决问题,人们提出各种尝试性理论(tt);对各种尝试性理论必须通过先验的或后验的评价,来尝试排除错误(ee)。
这是证伪环节,是四段图式的中心环节尝试性理论被证伪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p2),由此开场科学开展的新的循环 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一样,都是用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一个理论波普的高明之处在于关注证据的质在证伪环节,他提出“先验评价〞和“后验评价〞的概念先验评价是说一个理论的可证伪性程度越高越好,也即一个理论的经历内容越多越好;后验评价是说,假如一个理论受到的检验越“严峻〞(大胆、新颖、可预测的检验)越好,它说明经历证据对该理论提供的支持更强 2科学中的自由主义:怎么都行 “按逻辑办〞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作为逻辑主义,把归纳辩护看作惟一科学的辩护方法,把科学发现与科学辩护割裂开,看不到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看不到科学创新中的自由因素为克制这种片面性,库恩对科学提出一套全新的看法 库恩认为科学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的客观对象互相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显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创造的产物但是,科学中的这种自由并非无根据的猜想和臆想为此,库恩提出科学范式的理论范式概念虽然较为含混,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库恩最初用“范式〞一词表达“解题范例〞,这类似于教科书中的例题,供学生解题时模拟。
后来,库恩注意到范式的社会学含义,用“专业母质〞表示范式的含义专业母质的核心成分有三种:符号概括、模型、范例符号概括是专业团体的表达方式,模型是专业团体的类比参照物和本体论出发点,范例那么是专业团体成认的详细题解或典型事例 范式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四种:首先,研究定向作用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研究纲领和共同信念,是科学活动的指南它告诉科学家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例如,在18世纪,对于是否寻找光粒子对固体产生压力的证据,遵循微粒说范式的物理学家持肯定态度,而遵循波动说范式的物理学家那么持否认态度第二,实用工具作用范式作为范例,提供详细的解题方式,成为一种实用工具例如,学生模拟例题的解法做习题,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本概念第三,社会组织作用承受同一范式的科学家很容易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学会,编辑、发行专业出版物这就便于交流和深化研究,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第四,认识框架作用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那么和理论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同化观察和实验材料,并反过来充实和开展该理论框架由此可见,库恩不仅关注科学的创新过程,而且也没有完全丧失创新过程中的标准性 在库恩那里,科学与非科学的绝对界限被打破了。
非科学成为前科学,其特征是学派林立,自由争鸣当前科学转化为成熟的常规科学时,创造的自由被制约在同一范式下在这一阶段,科学家集中注意范式所规定的较为深奥的问题,避开争论,从事深化、细致的研究,产生大量成果在物理学开展中,由于牛顿范式的指导,流体力学、分析力学、分子运动论、统计力学以及库仑定律、欧姆定律等等才开展起来 范式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范式所指导下的释疑活动迟早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乃至一再失败而不得其解例如,在化学史上,燃烧金属的增重问题到后来越来越难以理解,人们在燃素说范式下精心设计的许多方案,象舍勒的“火焰空气〞说,普利斯特列的“脱燃素空气〞说等等,都无济于事这时,人们就会把失败归咎于范式本身,开场争论最根本性的问题,从哲学上或根本原理上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人们在采纳何种新范式上争论不休,但最终总有一种新范式脱颖而出,取代旧范式,如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这就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范式的更替,是最大的创新 常规科学经由科学革命开展为新的常规科学科学共同体在新的范式指导下,从事新的释疑活动直至出现新的危机,再次爆发革命这一过程周而复始这样,库恩提出量变和质变交替的科学进步形式:前科学(范式前)-常规科学(范式后)-科学革命(范式转换)-新的常规科学(新范式)……。
这里,“范式〞成了划分科学进步不同阶段的关键范畴 库恩比逻辑主义者赋予科学创造活动以更大的自由旧范式并非由于证伪而被淘汰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必要条件是旧范式指导下的释疑活动出现危机,但是,仅仅出现危机是不够的,只有当新范式及其指导下的释疑活动越来越成功以后,旧范式才会被渐渐淘汰新旧范式及其理论之间在逻辑上不相容革命前后理论间不可通约旧理论向新理论的转换没有逻辑的道路,没有客观的标准,这种转换是整体性的,是科学共同体的信仰的转换,它取决于团体的赞成或宗教般的狂热宣传 在费耶阿本德看来,科学进步和科学创造并非象库恩总结的那样简单在科学开展中,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他们同时并存于科学开展的始终科学创造的动力也不是库恩的释疑活动,而是各种不同观点的互相作用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进步图景是由两个原理描绘的:韧性原理和增生原理韧性原理要求科学家坚持某种很有希望的理论,不能因为该理论与经历不符就轻易放弃它,要保护它,给它以喘息的时机,以便对其本身加以调整,使其在新的根底上与经历相符韧性原理直接针对波普的“证伪主义〞,假如一个理论一遇反例就被证伪,那么再好的理论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而无法得到开展。
韧性原理保证科学家坚持和开展一个有前途的理论,但并不反对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所以,费耶阿本德又提出增生原理作为补充增生原理要求科学家在遇到理论与经历不一致时对理论进展调整,从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理论,形成理论竞争的繁荣场面,推动科学无止境地开展增生原理鼓励大胆创新,自由思维,改变认识方法,可以帮助认清和消除旧理论的偏向,推动科学不断进步同时,增生原理也提醒科学家保护理论和学派的多样性,反对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鼓励学术竞争 与库恩强调释疑活动不同,费耶阿本德的创造形式强调韧性和增生的互相作用和互相补充韧性和增生之间的互相作用既表达了科学创造的连续性,又能增加科学创造中的打破性倾向理论增生不是后于革命,而是先于革命,它能扩大反常,推动革命在科学创造中,释疑活动不能代替理论增生,它只是理论增生的补充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创造形式可以看作对库恩形式的补充,也具有一定的辨证色彩,但费耶阿本德对这一形式的解释逐渐走向彻底的自由主义,其口号是“怎么都行〞韧性和增生本来是理性的方法,但费耶阿本德却特别看重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如“随心所欲的批评〞、“吸收荒唐的知识〞等他把科学看作“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彻底消除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主张把理性主义从科学中排除出去,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