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时空观念的统一:有关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思考.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495349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2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时空观念的统一有关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思考 摘 要:学界目前对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是由音乐史实的历时呈现来展开历史叙述,而对历时截面中共时差异的关注明显不足,由此,我国音乐史上早已进入古人视野的空间地域音乐文化划分的叙述传统、姊妹学科在音乐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未得到普遍而充分的吸收利用文章认为,强化音乐史教学、研究时空观念的统一,不只对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具体手法有所促进,对中国音乐史学术视域的拓展也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关键词:时空观; 音乐地理; 音乐史专题地图; 二维视角:J609.2 :A :1004-2172(2009)02-0082-06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史教学多是以历史发展的线索,将有关中国音乐的史实从古至今地组织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音乐史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精神的整体把握这种教学模式,借助教材的体例编排、内容遴选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为音乐专业大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音乐史实的历时呈现”是其主导的理念有关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宏微关系”、“主客关系”、“史论关系”、“纵横关系”、“表里关系”等论题{1},也正是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受到关注并展开讨论的。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其中“中国音乐史”的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要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历史时期重要的音乐成就和审美特征,而对于特定历史阶段中,不同空间、地域的音乐现象、音乐活动,并没有进行相关表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上述教学传统的认同{2}但是,有关中国音乐史实在时间截面上的空间分布状况,无疑是中国音乐近万年可考历史中的重要内容比如,《诗经》中已有按照地域风格划分的“十五国风”;《吕氏春秋音初》中已有“东音”、“南音”、“秦(西)音”、“北音”、“郑卫之声”的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已经认识到特定历史阶段中,共时存在的音乐文化,还存在着空间地域上的彼此区别因此,在历时的音乐史实线索中,关注音乐史实共时的空间差异,从而以时间与空间的两种线索来组织教学并开展研究,应当是十分必要的一、相关学科既有研究成果需要充分吸收1922年,叶伯和自刊出版我国近代第一本音乐通史《中国音乐史》,标志着中国音乐史学翻开了新的一页{3}从此以后,中国音乐史著述日益丰富,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尤其近20多年来,中国音乐史学在纵深发展过程中,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社会、人文学科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陆续地、不同程度地被吸收到了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领域当中但是,在音乐学学科范围内,与中国音乐史学直接相关的姊妹学科的研究成果,却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体现这种情形在中国音乐史教学领域,尤为突出比如,作为传统音乐研究领域新兴学科的音乐地理学,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该学科密切关注的“音——地——人”关系{4}以及其研究所揭示出来的共时空间特征,更为音乐学界将特定研究对象置身其生长环境进行考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产生了一批堪称丰硕的成果{5}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在目前的中国音乐史学教学与研究实践中,还未能引起广泛的重视一些地域性很强而又有久远历史的音乐现象,尚未给以充分而连贯的历史解释以民间音乐中的空间地理制约因素为例,苗晶、乔建中曾提出:“如果说,由于我国西高东低,所以地形、地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东与西,也即‘横的方面的话,那么,气候对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南与北,也即‘纵的方面{6}乔建中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在地理的缝隙中长出来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缝隙,不同的‘缝隙培育出来的文化,自然是各呈其态了{7}在笔者看来,这里有关我国地理环境横纵两方面的阐述,和中国音乐史的纵向发展历程均有着莫大的关系。

      大致说来,如果以唐五代为分界,将整个中国音乐史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段的话,我们会发现,唐以前,中国音乐的发展乃以中西(或东西)交流为主线:汉代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后,经过数百年的交融变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第一波高峰,以龟兹乐为代表的各种西域音乐源源不断输入中原,成为隋唐宫廷音乐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宋元以来,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北方音乐文化的并存与交流,成为中国近世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线:宋元时期,北方兴起诸宫调,南方出现陶真;北方有杂剧,南方有南戏,二者的交流融汇,最终形成了南北合套的戏曲音乐结构形式(如南戏《小孙屠》第14出插入北曲《端正好》与《脱布衫》),成为明清戏曲音乐大发展的直接先声当然,也有一部分中国音乐史学者注意到了音乐地理因素在中国音乐史发展中的作用如沈冬在探讨唐代宫廷音乐中西域音乐的地位时,曾提出这样的看法:“北周以诸胡而入主中原,师法《周礼》故制,收罗外国音乐,统理于‘大司乐之下作为‘四夷乐,由此而奠定了隋唐燕乐乐部的规模……‘多部乐体制本脱胎于北周‘四夷乐系统,夷乐多正是其本色常态,理所应当之事{8}就同一论题,冯文慈根据初唐统治集团主要成员的籍贯大多来自西北及周边地区的事实,说明唐代音乐胡风大盛的决定性(而非一般性)原因在于统治集团中坚成员的出身和音乐嗜好。

      作者还将这一结论与苗晶、乔建中的对今天西北高原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论证,进行了比照映证,从地域空间内的历史音乐风格和当下音乐风格两方面,阐述了地域音乐色彩特征的稳定性{9}这些学者在讨论音乐史现象时,之所以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所进行的观点,新材料的采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仍在于研究角度的不拘一格,二者均带有鲜明的历史地理色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对大学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大学教学的内容要反映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研究动态,在文科则要注意介绍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和各派观点,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了解各个学科前沿的动向,这样做不仅使学习向纵深发展,而且也是重要的科研准备{10}可以想像,如果在中国音乐史教学(包括教材和教学实践两方面)过程中将这些基于乐史地理视角的认识性成果,纳入到每个时段的音乐史实的讲授中,不只对学生音乐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学术视野的拓宽有所助益,而且能更好地培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理论思维,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科研尝试,构筑坚实有效的平台二、国内音乐教育现状的实际要求当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就业去向:一是进入企事业单位或文艺团体,从事专门的音乐表演和创作工作;二是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三是继续深造,攻读音乐专业某一方向的研究生。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其中后两种去向,占据了较多数就中小学教育工作而言,其教学对象为青少年,教学课程以音乐欣赏及乐器演奏为主其中,在教授与中国音乐相关的内容时,不仅要求教师知晓特定音乐内容的历史脉络,还要了解其共时空间属性,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浅出地进行生动的介绍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有赖于教师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应具备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中国音乐史实的眼光和能力从长远看,这对各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地方音乐文化的教育,也有明显的好处,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客观地理解本地区音乐文化的特征与魅力音乐专业的本科生,在进入高层次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尤其对那些以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作为专业方向的年轻学者来说,以历时与共时、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视角来观察、采集、考证与分析自己的研究资料与研究对象,是深入挖掘课题内涵、客观把握研究对象的重要前提目前有的研究某一地域传统音乐的学术论文,在对该地域音乐风格进行考证分析时,往往全力聚焦于对其音乐形态、风格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考察,而对其历史状况缺乏必要的交待,似乎这一品种是“本来”、“一直”出现在该地区的,从而忽略了这一品种经由历史变迁而不断“移步变形”的种种可能性;还有一些研究特定历史时段的论文,则往往从某些“典型”的音乐史实及音乐形态案例入手,试图探究其存在状态与历史价值,进而归纳某一时段(王朝)音乐史发展的总体特征,而对同一时段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从具体形态到抽象风格上可能存在的显著差异视而不见。

      类似学术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研究者在接受大学阶段的中国音乐史训练时,未能充分关注音乐史实时空要素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未能培养起将音乐史实置于特定时空坐标进行反复观察的思维习惯反之,纵观本领域成熟学者的文论,往往能够透过研究对象的表面,将其放置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历史视角中进行审视,尽可能还原特定音乐史实的真实存在状态,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蔡际洲曾将现存蒙古族民歌(即蔡文所称的“辽金北鄙遗音”)与宋元时期的南北曲音乐进行了音乐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比较分析,颇富创见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为深入考察蒙古族民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1}又如戴宁《明清时期秦淮青楼音乐文化初探》一文,从音乐形态、表演方式、表演内容和地域经济文化背景诸方面对明清时期南京秦淮河地区青楼音乐活动进行了考述,其中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时期地域音乐文化特征的深入关注,对于进一步理解明清音乐文化特质提供了又一种案例正反两方面的学术案例告诉我们,将时间与空间观念结合起来进行音乐现象的考察,对于音乐史学教学与研究的深化,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高等音乐教育本科阶段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中,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将特定时代的音乐史实组织起来,不仅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全面修养有深远意义,而且能够促使音乐学领域未来的高层次学者养成兼具时空视角的良好学术习惯,进而推动各学科在知识体系上的对接和学术研究上的对话。

      三、中国音乐史教学纳入空间视角的具体措施我们如此强调空间因素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将每个时段的音乐历史地理信息巨细靡遗地纳入已经体系庞杂的教学内容中,而是试图倡导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对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音乐空间与时间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将原来分布在纵向时间坐标轴上的音乐体裁、乐器、音乐风格、乐曲、音乐家等重要信息同步表示在同一时段的横向空间坐标轴上,按照历史影响的大小,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以此来塑造学生在中国音乐文化范畴内的时空观念,进而培养他们客观评价特定时段、地域音乐文化价值的能力具体讲来,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一)音乐历史地图的绘制与应用在历史学界,中国历史学的教学中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已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传统,并形成了“历史地图学”这样的成熟学科他们认为:“自古至今直到未来,几乎凡是具有空间分布差异的地理事物,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过去的还是现实的,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可以用地图予以表现{12}在该领域中,至今已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图集:如清代杨守敬《历代舆地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88),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1984),张传玺、杨济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1984),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1996),武月星《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999)等等,为中国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图片资料。

      但是,音乐史毕竟属于专门史,上述历史地图所能提供的主要是各个历史时段政区、经济、气候、物产等地理环境的背景信息,对音乐史中诸如音乐活动范围、乐器制作与使用、音乐家的籍里{13}、乐谱的创制与流传等区域分布信息显然无法直观展示因此,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记载和已有成果,绘制专门性的中国音乐历史地图,不只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体而言,有关音乐活动范围与乐器的制作及使用状况分布,可以借鉴历史地图学界的已有成果,以今地图为底图,规定一定的点、线、面符号作为音乐活动范围或乐器出产、流传区域的表示方式,并以特定的乐器符号作为图例,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形象直观地展现历史时期音乐文化诸要素在不同地域空间中的发展水平从教学内容的学术定评角度考虑,尽管音乐史学界在上述某些方面还缺乏普遍认同的成果,但是,笔者认为,开放式、互动式乐史地图的绘制与逐步采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