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docx
8页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 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 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 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 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 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一、 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 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 萎病二、 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 芽眼病三、 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Y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 S病毒病第二节真菌病害一、马铃薯晚疫病1、 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 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 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 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 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2、 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 亚门真菌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 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 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 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 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 — 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 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 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 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C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C,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 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 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 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 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 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 1: 200倍式波尔多液,隔 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二、 马铃薯早疫病1、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 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mm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 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块茎染 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症状区别晚疫病 早疫病1、 叶、茎、薯块都发病1、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危害薯块2、 多发生于叶尖、叶缘、茎部、病斑大、达20—30厘米2、多发生于上病斑在 3—10厘米3、 病重时全田植株茎叶焦枯、散发出腥臭味3、发病重时病叶干枯脱落4、 薯块发病产生褐色病斑4、薯块发病产生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2、 病原: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 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 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C,当叶上有 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 皮侵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4、 防治方法:(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2)选择土壤肥沃 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发病前开 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 1: 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 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 一 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三、 马铃薯癌肿病1、 症状: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 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 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 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 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 产生癌肿病变2、 病原:属真菌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 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很强,甚至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通常条件适宜 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经过生长产生孢子囊孢 子囊可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进行重复侵染并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和增生 在生长季节结束时,病菌又以休眠孢子囊转入越冬病菌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 严格,在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12—24C的 条件下有利病菌侵染本病目前主要发生在四川、云南,而且疫区一般在海拔 2000m左右的冷凉山区此外土壤有机质丰富和酸性条件有利发病4、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 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2)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 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3)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 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4)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四、马铃薯枯萎病1、 症状:初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 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2、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 在带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 入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C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4、 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等进行4年轮作2)选择健薯留种, 施用腐熟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五、马铃薯早死病1、 症状:又称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 脉向内黄化,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复叶枯死,不脱落根茎染 病初症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褐变,后地上茎的维管束 也变成褐色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 字半圆形变色环2、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是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 在土壤中、病残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病菌在 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 菌发育适温19—24C,最高30C,最低5C,菌丝、菌核60C经10分钟致死 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
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 低于15C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 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4、 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2)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3)播种前 种薯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 以上轮作5)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 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一 700倍液第三节细菌病害一、马铃薯青枯病1、 症状: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 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 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 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 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 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2、 病原: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 称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 单胞菌,属细菌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 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
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 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 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 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 一 40°C均可发育,最适为30 一 37°C,适应 pH6一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 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4、 防治方法:(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 本科进行水旱轮作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 避免大水漫灌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 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 木灰,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6)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倍液或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 一 5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 液0.3-0.5L,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二、 马铃薯黑胫病1、 症状: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腐 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 一 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腹部变黑, 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 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 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2、 病原:细菌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 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 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 菌又从地上茎通过甸甸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 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展带 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4、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 (3)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4)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5)发现病株及 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减少菌源三、 马铃薯疮痂病1、 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 则形大斑块。
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