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小衔接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docx
5页对初小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分别为小学的第一、二学段和初中的第三学段,初中数学的基础来源于小学数学,同时又是对小学数学的深入和扩展,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双方较少了解对方的教学教法,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因此,要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很好的衔接,保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就要要求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为学生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标要求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底线要求,因此小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注重与中学的顺利过渡与衔接初中课标要求既是在小学知识基础上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又是向高中递进的发展要求,是的中间环节,有着传承的重要职责关于小学和初中的衔接,经过调研,针对第二、三学段,我们从以下几个衔接点进行了思考:一、数与代数1.数的扩充: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小学的课标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初中的要求是“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
方法建议:(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可以用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2)早期渗透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讲负数,要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减少”、 “上升和下降”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进一步学习负数作好铺垫2. “数”到“式”的过渡 从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是一次飞跃其过渡的衔接环节是“字母表示数” 小学的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景,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初中的要求是“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方法建议: 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需要这样表示的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以后,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工具 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如:整数与整式的类比,整数分解(分解质因数)与因式分解的类比,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的类比,还有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分数运算与分式运算的类比等。
为了更好的衔接,可以考虑将小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在“数的整除”一章中补充“短除法”的教学,这样让中学的因式分解的教学更顺畅3.列方程解应用题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 小学课标要求:“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 , ),了解方程的作用 中学的要求是“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方法建议: 小学的“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二、图形与几何 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小学数学里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础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逻辑论证。
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 “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小学课标要求:课标缺少几何论证的要求,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几何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描述中学课标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方法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 1.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 如: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2.关注说理、表达 这方面的教学策略要点是:(1)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说; (2)启发学生有根有据地说,不仅在几何学习中,也可以在数与代数的学习当中,尝试说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如异分母分数加减,为什么要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加减;(3)帮助学生符合逻辑地说三、其他 另外,建议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能力进行“衔接”并落实到课堂 1.重视中小学数学相同概念不同要求的衔接教学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应当重视: (1)选择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的素材 (2)适时适度地提升概念的抽象水平 (3)处理好概念阶段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2.加强中小学共通的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
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仅就计算基本功的训练来讲,必须练好:100以内的四则口算;可归结为100以内的小数四则口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其他口算,如简单的分数小数互化等 同时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与优化不可偏废,计算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都是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3.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目前,中小学数学作业在书写格式上有许多地方不统一,升入中学后,一下子很难“扭”过来,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例如:在中学解题时先要写“解”,而小学又不要求写;又如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在小学要化成带分数,而在中学更多的是根据题意需要互相转化,如表达代数式时,系数为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而利用不等式组取整数解时,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更便于求解;又如在中学不强调区分所谓被乘数和乘数,而在小学有严格的规定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 除了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不容轻视的学习习惯还有预习、复习、检验以及反思的习惯尤其是检验,当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可以用转化为小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另外反思归纳小结也很重要,如对解法的多样化的同时也要考虑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