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艺术设计美学论文.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381795293
  • 上传时间:2024-0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48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意境美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天坛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是明清帝王祭天的祭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 也像欣赏一幅写意画它的意境不仅停留在一般人的情趣上,而且体现在天地间,崇高、祥 和、清朗天坛的意境魅力,在于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的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北京大学杨 辛教授认为:天坛不仅是我国古代帝王祭天的神坛,而且是体现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思考、想 象、情感、感受和艺术美的享受对于天坛的意境美,杨教授归纳了三个字:高、圆、清高是天上的一种特性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天”字的解释是:“天,颠也,至高无 上,从一大天坛的高在一种上升运动中显示出来天坛通过扩建和改建,是连续性的完 整体,逐渐上升从天坛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 米,祈年 殿上升到38 米祈年殿成为中轴线的高峰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 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 米,成为天帝的象征在祈年殿,圜丘四周设置低矮的壝墙,与主体建筑形成高低对比,衬托了主体建筑的崇 高,圜丘本身仅5.18 米高,它的外围有两重壝墙。

      内壝高仅1.76米,外壝高2.15 米天地 分开,是一种上天的感觉,外部轮廓线与天边接,与周边的环境分不开,从视觉效果上,墙 就显得更低,墙处的树丛也被推远,显得更低矮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 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也好像升上青天 天坛的崇高感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审美观如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派就提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在 中国古代美学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富有哲学意味,圆是 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精神 圆是一种生命和象征,也是祥和的象征天坛建筑群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圆的造型从天坛南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看:圜丘、皇 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如祈年殿以圆形宝顶为圆心,扩展 为三层形玻璃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圜丘则以太极石为中心,扩展为三层圆形互谅互 让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每层祭坛坛面铺设的石板也都形成同心圆,使建筑中圆的扩 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整体。

      天坛虽然突出圆的象征意义,但也纳入方的因素如祈年殿四面的墙是方形,这和明初 天地合祀以及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有关清是天的一种特征,清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 为清新、清真、清谈、清妙、清远、激浊扬清等天得以清,地得以宇,天是动的,地是宁 静的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为什么要以“苍壁礼天”,因为苍壁的圆 形、青色都是天的象征古时还称天帝为青帝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 树林,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它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这种 空灵的美,由于实体的烘托,而更加显著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的檐都采用蓝色玻璃瓦在明嘉靖时大享殿的三层檐采用 蓝、黄、绿三色玻璃瓦,蓝象征天帝,黄象征帝王,绿象征臣民乾隆整修时,中轴线上的 内部壝墙,也大都换成蓝色玻璃瓦这和蔚蓝的天空很协调,由于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 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 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妙处在“虚”,最能唤起观赏者的想象天坛还有大片的柏树、松树,全园现有树木约10 万株,其中古柏3566株,著名的九龙 柏相传为明代永乐年间所植,距今已近500 年了,仍然枝叶葱茏生意盎然。

      虽然闹市之中, 绿色环境仍能使人体会到古郊祭的自然环境,而无城市的喧闹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在中国美学史上,“神 韵”和“意境”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指的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从特点上比较, 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只占全园面积1/20,以宁静深远 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开阔式,天高地阔为特点; 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以圆为柔和;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以青绿色为幽静 这种古建筑的美学艺术,通过杨教授艺术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