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音乐家邹鲁生平、创作及教学贡献.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84561344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6.1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 录摘 要 4关键词 4引 言 5一、 生平 5(一)国内学习及创作经历 51.幼年时期 62.踏上音乐之路 63.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时期 6(二)留苏经历 71. 留苏学习经历 72.留苏创作经历 8(三)回国后的教学工作及音乐创作经历 81. 回国后的教学工作经历 92.回国后的创作经历 9二、 音乐作品 10(一) 作品表 10(二) 音乐创作风格与特点 121. 以作品交响曲《交响狂想曲》为例 122. 以声乐独唱作品《田里草青青》为例 133.以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为例 14三、 教学贡献 15结 语 15参考文献: 17致 谢 18摘 要邹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国家派送到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音乐家之一,1960年回国后,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直至去世文章通过对邹鲁儿子邹向平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及相关文字资料地整理与分析,对邹鲁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教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地梳理,以求对邹鲁先生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关键词邹鲁;经历;作品;教学引 言邹鲁(1927-1972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讲师,曾公派留学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

      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直至去世,享年45岁今年的10月11日,是邹鲁先生诞辰91周年,46年前,邹鲁先生因患急性阑尾炎,加上文革时期落后的的医疗水平不幸地离开了人世,但邹鲁先生在世时所创作的大量声乐、钢琴、器乐作品,以及他求真务实的创作、教学精神却永远的留了下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关于邹鲁先生较为详细的文字介绍,所以笔者将通过此篇文章对邹鲁先生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及教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一、 生平邹鲁人生经历简表1927年10月11日出生于四川仁寿县分水乡1940年第一次走进四川音乐学院1945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与刘文晋先生一道参加了轰动全国的“李闻追悼会”并担任悼歌的演唱及其他工作1949年邹鲁先生毕业后就职于成都某中学校1950年新中国建立初期,解放后的成都艺专把邹鲁聘回学校,初时作政治工作,后转至教学岗位1954年邹鲁先生本到北京以青年教师身份顺利考取公费本科留学生,应国家集训要求赴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1955年至1960年被国家派送至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邹鲁先生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完成本科学习后回国1963年至1966年中国开始开展“四清运动”,应学校要求,赴西昌劳动与居住。

      1972年邹鲁先生担任了四川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教学工作并兼任教研组长1972年的秋天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离开人世表1)(一)国内学习及创作经历 1.幼年时期1927年10月11日,作曲家邹鲁先生出生于四川仁寿县分水乡的一个偏远小镇上,虽然这个地方在当时来讲是一个比较穷困且偏远的小农村,但是因为邹鲁先生家里经营着一个能够维持生计的小旅店,再加上一点田地的额外收入,所以家境自然要相对于县里的其他人来说稍稍的好一点,生活条件并不是特别的艰苦但是,邹鲁先生的父亲因为幼年受到刺激的缘故 邹鲁父亲因为很小的时候和一大帮孩子去坟地里翻别人的坟玩,但是因为坟地里面有别人为保护坟地所设置的毒气,毒气因为外界因素开始往外冒烟,导致其中几个小孩被毒气毒死,其他逃跑成功的小孩都被吓坏了,其中邹鲁的父亲也因此事刺激导致成年后精神失常,甚至病态所以后来身体一直抱恙,于是,整个家庭的重担基本全部落在了邹鲁先生的母亲身上不仅维持了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担负所有孩子教学的重任2.踏上音乐之路邹鲁先生自幼学习非常努力,喜欢在山坡上读书,尤其热爱画画和书法1940年,邹鲁先生的中学音乐老师带着他到省城考试,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机缘巧合,使邹鲁先生第一次走进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就被这个地方深深地吸引。

      此后,开始学习钢琴,音乐生涯由此开始1945年,邹鲁先生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该校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完全免费的公费制学习资格在校期间,邹鲁先生向许可经先生、刘文晋先生等学习作曲理论,向蒋樵生先生学习钢琴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邹鲁先生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作为了终身的事业3.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时期邹鲁先生的主科老师刘文晋,也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曾在《忆邹鲁同志》 刘文晋:《忆邹鲁同志》,《音乐探索》,1992年第4期,第21页中提到他刚应聘到省立艺专任教时,几个音乐科作曲专业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邹鲁就是其中一个,当时的邹鲁刚刚念完一年级因学生们都渴望系统地学习作曲的理论和技术,刘文晋先生便尽力的为他们开设了作曲相关课程在此期间,邹鲁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上乘,在作曲课中充分的显示了他的才华邹鲁先生在与刘文晋先生的学习交往中,受到刘文晋先生的影响和感召,再加上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对国民党极为痛恨与反感1946年,邹鲁先生与刘文晋先生一道参加了轰动全国的“李闻追悼会”,在此期间并担任悼歌的演唱及其他工作之后又参与到声援“四·九血案”及其他的一些学生运动中。

      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上有很大一批非常希望有新社会出现的进步青年开始组织各类革命活动,其中包括很多类似地下党、地下青年这种完全积极向上的组织在成都本地,这类人群对于当时的黑暗政府来说叫做“进步青年”、“地下组织”,因此他们到处躲避,担心被抓具邹向平口述,邹鲁先生则是参与过这些组织的其中一员,并在解放前为此写过很多革命歌曲及革命诗歌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邹鲁先生早期作品是以革命歌曲为主此后,因常常秘密地从收音机中听到解放大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也从莫斯科的广播中听到苏联动人的音乐,萌发了努力学习苏联音乐的念头二)留苏经历1. 留苏学习经历1954年,邹鲁先生本科毕业五年后到北京以青年教师身份顺利考取公费本科留学生,赴苏联重修作曲专业本科在考上的这批人当中作曲专业的一共只有三人,除邹鲁先生以外另外两人分别是作曲家朱践耳和瞿维邹鲁先生是这三个人中唯一一个科班出生,真正以青年教师身份考上的,并且还是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954年至1955年,邹鲁先生应国家集训要求赴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1955年至1960年,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院作曲系学习在这五年的留学生活中,他努力钻研学习,并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多民族的苏联各地游历采风,与当地的各类民间音乐接触,获取当地音乐素材。

      那时宝成铁路还未开通,从成都去莫斯科,需要先坐火车到北京转车至黑龙江,然后再从黑龙江穿过西伯利亚才能到达莫斯科尽管旅途艰苦,邹鲁先生留学期间依然坚持每年寒暑假回国,与家乡和母校保持了十分紧密的联系继邹鲁先生之后,连续几年时间川音再没有教师送至苏联留学,后来又面临中苏关系紧张,因此,他是文革前唯一一批完整在苏联接受专业训练的作曲本科生之一在学习上,其子邹向平曾在《忆父亲——纪念邹鲁诞辰75周年》中写到:“我曾在邹鲁留下的学习笔记中,发现了他在主科老师巴拉萨年那里上课时的详细笔记里面有对乐曲、配器问题的写作、修改细节作为已经在国内从事作曲教学的青年教师,他非常珍惜在外国老师那里获得的指教不仅于此,笔记中还记下了他和老师的意见不同,坚持自己处理方式的想法这种独立思考的性格和修养似乎是他在长期认真读书写日记和作文章的习惯中培养的 邹向平:《忆父亲——纪念邹鲁诞辰75周年》,《音乐探索》,2002年第4期,第92-93页可以看出邹鲁先生在苏联的五年学习生涯中十分刻苦努力,不仅用心学习西方音乐作曲体系,还坚持保留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做到了自己独特的作曲风格2.留苏创作经历邹鲁先生留苏期间的主要作品是交响曲《交响狂想曲》,同时也是他的毕业作品,除此之外另外还创作有《交响组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及众多的钢琴曲、小提琴曲等一系列作品。

      在当时来讲,除了朱践耳之类的人以外,国内很少有人可以达到这个创作水平,基本可以说是国内的最高水准了俞抒曾在《植根故土借石它山——纪念邹鲁逝世20周年》中写到:“作为中国留学生,《交响狂想曲》这部作品的创作,事实上代表了50年代中国青年作曲家们所普遍追求的艺术目标 俞抒曾:《植根故土借石它山——纪念邹鲁逝世20周年》,《人民音乐》,1993年第5期,第41-42页由此可见,邹鲁先生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到苏联留学,更是学以致用为我国带回了更加优秀的作品三)回国后的教学工作及音乐创作经历回国后,原本计划是再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攻读作曲研究生,但因为中苏关系紧张的缘故导致没有成行国家当时专门针对这批留学生下达很好的政策,凡是留苏回来的人员都可以自由选择到上海或是北京这两所音乐事业比较繁荣的大城市工作尽管很多人都希望邹鲁先生留在北京,但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又加上时任四川音乐学院校长常苏民十分重视邹鲁先生的才华,专门派人去北京将他接回母校,因此邹鲁先生选择回到四川工作回到四川音乐学院以后,校长就将他分配到了原来学校唯一的一栋三层楼建筑里居住,其他住在这栋楼里的所有人全都是校级领导干部等,可见学校对他的看重。

      约七十年代,四川省成立第一个乐团“四川交响乐团”,此乐团第一个手稿是由常院长让邹鲁先生起草的因为当时只有邹鲁先生是唯一一个有留苏学习经历的音乐家,具体知道该如何创建一个乐队,所以在文革动乱时期提议让邹鲁先生来起草这个事情1. 回国后的教学工作经历建国初期,由于苏联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的援助,所以新中国早期的音乐事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影响尽管如此,1960年,邹鲁先生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完成本科学习后回国,求学经历使得邹鲁先生在作曲方面除了能够完整的掌握以西方音乐为背景的俄罗斯作曲基础理论体系以外,同时也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音乐体系因此在作曲教学中,不仅完整的西方作曲理论体系教给学生,还叮嘱学生不能够忘记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1963年至1966年,中国开始开展“四清运动”,且正值我国在生活上最困难的时期,除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学校的管理也较为混乱要求所有老师学生全部到西昌去居住一至两年,回来之后又因为政治动荡需要经常参加一些教学之外的劳动尽管在此期间生活异常艰辛,也并未打击到邹鲁先生的创作和教学热情在1960年回校至1966年“文革”开始的六年间,不断的有各类运动以及下乡工作,但是他在教学上却一丝不苟,培养了好几班优秀的学生。

      可惜的是他在川音的教学工作仅持续了六年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革”的开始使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几乎全被打乱1972年,我国的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开门办学的师生分批回校,教学秩序也逐渐正常邹鲁先生担任了本科作曲课的教学工作并兼任教研组长可惜好景不长,1972年的秋天,“九·一三”事件之后,瘫痪了多年的学校准备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邹鲁先生和原负责教务工作的江隆浩先生一起准备去上海参加会议按照当时学校的安排,川音将吸取一些外地的经验把学校办得更好当一切准备就绪,临行前却突然感到腹痛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已经混乱多年的医院将邹鲁的病情拖延了下去,在经过住院、转院、转科和3次大手术之后,邹鲁先生的病已由常见的疾病恶化成全腹膜炎,然后是败血症,最后终于无可挽救,仅仅二十多天就离开了人世,年仅45岁2.回国后的创作经历1965年,国内开始搞“革命样板戏”,“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