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法第三章读后心得.docx
13页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干法第三章读后心得 《干法》心得体会 汇报人:XXX 此次在旅业总公司的开卷有益读书活动的指导下,有幸与宾馆各位党员同志和经理一起阅读了《干法》一书作为此书的初读者,我已获益匪浅,感受颇多总的来说,我认为此书为我们新一代年青人对工作的态度及想法提供了无穷大的正能量 首先,我们应明确为何而工作现在有一种负面能量在不断滋长,大家都缺乏一种对工作根本意义的正确认识,因而厌恶工作,逃避工作责任事实上工作不仅是获取报酬的一种手段,更是“磨练灵魂,提升心志”一剂良方虽然我无法做到稻盛君那般愚直、认真、诚实地工作,但是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踏踏实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和完善内心 其次,要端正工作态度稻盛君在书中提到自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继续留在濒临倒闭的公司继续工作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敷衍工作,而是积极说服自己努力做好本分,最终迷恋、热爱上了这份工作,终于产生了杰出成就对于我们80后的年青人来说,端正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尤其重要面临工作难找的现状,即使对不喜欢的工作,“当好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就是说,哪怕面对一开始并不喜欢的工作,也要改变心态,排除“厌恶工作”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自然会喜欢上这份工作 第三,要抓紧每一天持续努力地工作稻盛君认为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实与此同时,我想到之前有位同事讲到过“煮开水”的案例,很多员工因在企业待了几年,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提升而辞职,殊不知企业本已打算选择合适的机会提升这些员工就因为他们不够耐心,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最终失去了升职的机遇对于我们来说,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很容易,但要每天坚持做好同样的事情却很难这就需要持续的力量,只有拥有这股力量才能把握好每次机遇,不断进步 最后,每天都要专研创新稻盛君说过,“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觉不能开拓新的事业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但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在十八期间,李克强书记也说过“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所以,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我们都应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长此以往定能在创新思维方面有所进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以上是我读完该书的一些初步感想,愿与大家共勉之 让工作为自己生产快乐吧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心得 快乐可以有很多种,人生的目标也有很多种,快乐地达成目标,这过程却极是难得,而工作这个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成为生产快乐和幸福的重要途径。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干法》,这本书看之前,受到了各位领导的极力推荐,在看了前几篇引言时,也无意听见身边人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说法:洗脑有很多种方式,这类书无疑就是其一我想,这两种对待“书”这样的精神成果的态度正是决定两种不同人生、不同层次的主要原因吧 我不是一个极爱看书的人,我爱听人说,因为懒惰,每一本总是看到三分之一就半途而废,因为这一点,我一直为自己的视野浅薄而自惭多年之前就听很多人说过日本的企业里,是怎样一个疯狂的工作状态和管理模式,日本的男人是怎样的敬业和果敢,女人是怎样的贤淑温柔,描述之间,让我觉得这样一个民族,不管它有怎样的历史,至少事实证明,在它们的氛围里,人们对于工作这件事有自己独到成功的地方,而且是值得人称赞的 作者稻盛和夫生于日本,创业于日本,可以算是地道的日本成功案例的代表了吧,也激起了我对他这本书的兴趣 用强大的心志打败痛苦——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工作占据心灵重要位置工作如同生活一样,需要快乐的养分,养分来自哪里,来自内心 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有痛苦难捱的时候,原因大约有三:一是被要求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二是自己不知道如何做被要求做的事;三是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却感吃力不讨好。
一者:自己想到了因为懒惰不愿意做;自己没想到,被别人想到了,因为面子不屑于做;自已想到了,也做了,但没做好,被要求重做,产生抵触情绪??这类痛苦来自心态没有摆正,如同工作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懂,但做这个没意思,没必要,做了也没有效果云云,却没有自发的去思考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二者:任务下来了,发现有困难,不问不提不交流,草草了事,或是提出问题未得到及时反馈就立刻心灰意冷,却不再坚持;任务下来了,没有听明白,按 自己理解去做,结果与愿意大相径庭,白忙一场,认为是别人没有交待清楚,却忽略了自己接任务时对问题的理解和主动交流;或是任务没下来之前,提前向上打预防针,不会做,不接,情愿被人说自已能力不够,不愿意花时间去实践、去学习?? 这类痛苦来自责任心不足,当你对一件事不用心的时候,什么样的过程、结果都是扰人的,烦恼的 三者:团队协作中常出现的情况之一,合作时并非是有百分百之力可以承受任务,但迫于情面勉强接受,最终未能达到对方要求的标准,结果未能帮到对方却闹得自己心情复杂;或是未认清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认识有偏颇,无法接受和热爱自己的工作?? 这类痛苦来自定位不明,标准不清,目标模糊。
诸如上述,都是我们工作中常遇到的情形,所有的痛苦根源都是源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看法过于偏执,心志不够强大,正如稻盛和夫告诉我们的一样,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就会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说这样的话,我想担任这个岗位,是想学到更多东西,得到更多锻炼,让自己有更多成长然后进入工作角色以后,慢慢的,这种想法竟一点点消失怠尽了,回过头再看稻盛这句话,其实,工作本身就是如此难得的锻炼机会,又何苦四处处处追寻那些虚无的所谓好机会呢 心志的成熟,来源于经历的丰富多变和坎坷后升华的从容与淡然,当我们专注于工作,正确思考,勇于实践,事物给予我们的回报也一定是不匪的 工作就像恋人一样,你愿意全心全意和她共创美好生活,她就回报你幸福和快乐 把握当下——“今天”就是你、我、他的“present” 看到稻盛和夫写的“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我就立刻想到了斯宾塞·约翰逊带给我们的《present》一书,表达的是类似的意思。
在英文里“present”其实有两重含义,一译为“今天”,另一译为“礼物”,全书基本是以对话方式完 成思想的表达,生动贴切,也易于理解而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把握当下,此刻就是上天赋于你的礼物”为什么把“此刻”说成是上天赋于的礼物呢?当你真正意识到今天、此刻的重要性时,它就会变成你人生的礼物,让你能够全神贯注,专注于当下要做的事一个人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一切的,而这过程,事实上是一种享受当你完成一件事时,再回头看看,你唯一做的其实就是把精力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你会突然发现“效率”全部体现在这全神贯注的时刻里了 稻盛和夫的观念里,抓紧今天这一天,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眼前的事要踏实全力地去做,更是告诉我们,任何成果都不是一天成就的,任何伟大成果的创立人也都不是一天成功的,需要无数个“今天”的积累和不断尝试,而每一天都应该有所创新,让每一天做得更比前一天好,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平凡”慢慢升华为“非凡”,成功也会自己慢慢浮现 任何坚持的岁月里,都会有不顺的时候,当我们遇到障碍时,我们是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的?问过自己之后,发现其实答案并不难,只是做到很难童话故事里,上帝会给结束的生命戴上光环,让它升入天堂开始另一段旅程,或是给邪恶的灵魂,挂上脚镣,让它步入地狱悔过自新,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绝望”都看成是一个新的开始,再来走过,这一路一定会比之前精彩许多 进步法则——高标准,高要求,让人“嗤之以鼻”的完美主义者 曾多次听人们对待认识划分的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工作亦如此,我们属于这四个层次的哪个层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在每一件工作中思考我们常常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上级领导永远都能挑出毛病,领导也总是被下属背后说成是“工作洁癖”,眼里似乎容不得一粒砂子,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领导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仔细想来,对完美的追求,其实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谁敢自信的说“我已经做到让别人无话可说了”呢? 完美是由无数的精湛的细节组合而成稻盛和夫把生产完美的产品称为“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那么,服务行业的我们,应当把生产完美的服务称为“会 感动心灵”的服务,也许在努力的每一天,我们都无法做到这么极致,但我们要把每一天的标准都定为“会感动心灵”的级别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想像一下“完成时的状态”,那么做服务之前,就请先想像一下完美的服务之后,客户是如何感动和感激的,也许就更能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了。
回到那几个层次,不记得顺序还是否正确,但几个层次的确很有意思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是最可悲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缺失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学习哪些东西这有点像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了解理论知识,但很难直接应用在实践中,只能通过被动的培训、工作安排去完成一件一件任务如果我们在工作三五年后,仍然是这样的工作状态,那就无异于刚毕业的学生,甚至不如他们,因为进步社会后还掺杂了一些对工作个人的偏见,这样的人难以被管理,也难以进步;当“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至少还清楚自己的弱项,可以用时间来弥补,用实践来改进;“不知道自己知道”是另一种可悲的状态,这类人是最缺乏信心的人,不敢尝试,不敢表现,不敢证明自己,更不知道自己发展的路在哪里,幸运的话,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取之所长,得发发展,不幸的话,可能这一生过去了,还是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浪费了光阴,耗尽了青春,这类也是最易后悔的人;“知道自己知道”的人是最清醒的人,有高度的“敏锐度”,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过程该如何把控,要做到“最佳”状态还是“完美状态”?? 在数学领域里有一个特别的符号“∝”,意思是“无限接近于”。
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人,都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当一件工作没有做到完美的时候,永远都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然后努力的改进,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你还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即使达不到“完美”,但你会无限接近于“完美” 懂得总结——工作一大技能,也是收获人生的方式 记得领导曾和我们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但也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一个道理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的沉淀稻盛和夫也一样,字里行间无一不朴实的展示了他亲身奋斗的思想结晶,我们看稻盛和夫的文字,如同看见了一幕幕当年他的奋斗史的个个片段的再现,可以想像,每一句总结,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才凝结而成,工 作正是由这无数的开始和无数的总结而闭合完成:思路、计划,筹备,执行,解决,失误,纠错,重来,分析,总结,反馈……. 我想,稻盛和夫是快乐的,也是知足的,他的人生总结和他那一串串给工作和人生带来硕果的思维方程式,不仅造就他自己一生的成就,也将给阅读他的人带来终身的益处 客服部姚艳虹 XX年11月13日 《干法》读后感 《干法》,起初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市面上那种教导人们怎样想,怎样做去获得成功的书我个人对这种书籍其实并不感兴趣,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做,也未必成功。
同时作者还是一个日本人,就更不怎么感兴趣了但是,鉴于公司推荐,耐心的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介绍如何去做,如何去成功,而是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