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朵甘思”考略.docx
9页朵甘思”考略作者:任乃强泽旺夺吉来源:中国藏学网发布时间:2006-3-14 9:17:33“朵甘思”一词首见于《元史》,其《地理志》载有“土番朵甘思”,“朵甘思”等地名:《百 官场》有“朵甘思招讨使”,“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等职官究其词,显然是来自藏 语中的“多康”这一地名因蒙人读藏文发音常将词中的前、后音明显读出,故多康被元人译 作“朵甘思”明代时遵西番馆译语,依照藏语习惯发音译出,故不再有后音“思”,写作“朵 甘”(即“多康”)但是,元、明汉文史籍中的“朵甘思”与藏文史籍中的“多康”,所指地域并 不完全一样与现今的“康区”、“西康”更有差别过去一些藏学论著中常常将“朵甘思”或“多 康”解释为“康”或“多麦”说成“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其实历史上的“朵甘思” 或“多康”所指地域及其含义要广得多,情况了复杂得多元、明以来在朵甘思地区多有设治 但因“载籍疏略,莫能详录”,加之古今地名及译音的变异,至今除清代以来较为明晰外,元、 明时代的多不能指实其地,详其所以有感于些,我们试图比照汉、藏史文,综以实地调查, 对这一方面作一初步探讨由于资料和个人水平所限,不妥之外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教正。
一、“多康”辨古代的藏族史家常将一个地区分作上、中、下三个部分来表述习惯上,常将西和西北 方作为上部,东和东南方作为下部,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中部之所以这样区分上、下,可 能是因藏区的大河多由西北向东南流,因而将西或西北地方作为上部这种上、中、下三部(三区)的地理划分方法,可能是因为古代的藏族史家都是宗教徒, 喜以“三”来表述事物的缘故,就象形容世间有“三界”、佛有“三身”、教有“三宝”、经有“三藏” 一样,在地理上也习惯以三来划分但这种^三分法”,无疑是十分粗略的地理概念,并无具 体的、明确的地理界限有的是因先有上、下二区,后为了表述二者结合部的某些情况面硬 划出来的“中区”,就象三岩原只有上、下二部,瞻对原只有上、下二瞻一样,所谓的“中岩”、 “中瞻”不过是给上、下二部间添上的名称另外,也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原只有一 个中心地区,后其领域扩大了,为表述其扩大的整个境域,于是以原先之基地为中部,而将 其西部和东部分别称为上部和下部如象藏文史籍中的“西藏三区”(又作“藏地三区”)就是 这样所谓“藏地三区”,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三个区域它包括整个西藏和川、 青、甘、滇的藏族地区,以及现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
有的藏族史家把这一地域称为“播 钦”,意为“大西藏”,也可引伸为“整个藏族居住地区”之义阿里三围”,藏文史籍有多种解释,不过一般认为是指“古格崖围”、“布让雪围”、“艺 域湖围”其地域在狮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马泉河上游一带地区,大体相当于今西藏阿里地 区地界及拉达克地方有的藏史认为还应当包有今新疆南部地区这是指吐蕃时疆土而言, 但它已超出藏族居住区之外,故一般不取此说四茹”,义为四翼,是吐蕃时期的建制据藏文史书记载,松赞干布时“决定了三十六 种关键措施;划分了四茹和东岱”四茹的地界是:“东至约卡之秀巴本顿,南至玛拉拉举(玛 拉山脉),西至秀•尼木(尼木县),北至扎地之郎玛古普,以拉萨小招寺为中心,是为伍如东至工布芝纳,南至夏武达果(错纳),西至卡热康孜(卡热雪峰),北至玛拉拉举, 以雅隆昌珠(乃东县之昌珠)为中心,是为约如东至扎地之郎玛古普,南至尼亚纳木雅波纳(聂拉木),西至切玛拉古,北至弥地曲纳 (黑河麦底),以香之雄巴园为中心,是为叶如东至强木尼扎,南至泥婆罗之郎纳,西至拉金雅弥,北至切玛拉恩,以柴之土巴纳为 中心,是为如拉简而言之,伍茹、约茹是以拉萨为中心、大体上相当于“卫”的地区,而 叶茹、如拉则是以日喀则为中心的两翼,其境也大体上相当于“藏”的地区。
此四茹之境西北 与阿里地区接,东部则只到工布地区;北部仅抵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即吐蕃王朝的 本土区后吐蕃强大,整个青藏高原都纳入其统治之下,于是又在藏北添设一'孙波茹”,其 境包括伍茹、叶如以北直抵青海境的一大片地区因此,又有“五茹”之称《敦煌古藏文历 史文书》中即有四茹名称出现,如其编年史部分云:“及至猴年,赞普驻于辗噶尔大伦赞 聂于'伍茹'雪之热干木集会议盟及至鸡年……统计、清查„茹拉'之红册要牍证明“四 茹”之区划的确是早在吐蕃时期即已有之但“阿里三围”和“多康三岗”在吐蕃时期却无此名 称,由《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无'阿里”、“多康”等地理名称,而是对 这些地区的地方分别称为“香雄”、“大小宗喀”、“多思麻、”“邓”、“道孚”等据此可知,所 谓的“藏区三部”实际上是后来的藏族史家以吐蕃王朝本土为中心,而对整个藏族地区划分的 一种形象的地理区划,其形成年代不应早于元代正因为“多康三岗”,是以“四茹”为中心区划分出来的地理区域,故除“四茹”和“三围”区 以外的整个青藏高原东部都应是它的地域由上述四茹之地域可知:自工布地区和那曲地区 以东的藏区即为“多康三岗”区。
多康”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从构词看,它是藏语中的“安多”和“康”两个名词的组合 “安多”作为一个地区名称,所指甚广,“包括除青海的玉树州以外的全部青海藏族人口区、 甘肃省的甘南州和河西藏族地区,以及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样一大块地方”多”在羌、 藏语中有广阔平坦、四通八达的意思故大草原区以“多”命名的地方极多,如称多、治多、 玛多等等安多地区多有大草原,故以“多”为名是很符合当地地势的多”字在发音时,如 “正确读其前加字,自然会发出一个'字'的音来”,从而将“多”读为“安多”有的藏史家认为“安 多”一称是取阿卿岗日和多拉让摩两座神山的头一个字合起来而得名的但若以安多所包之 境域来看,已远远超出大积石山以外,似不应由此得名松巴堪布《青海史》云:“多康三 部之内,即有安多地区与宗喀山脉相连接的青海他这里所说的安多地区范围要小得,这 个“安多”才是指阿卿岗日与多拉让摩周围地区康”又译作“喀木”、“甘思”、“甘”,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可释为“身体”、“地方”“境界”, 也有释为“十八颗种子”的藏族学者根敦群佩则认为“所言'康'者,系指边地而言,如'边地 小国'名为'康吉贾陈'”对于卫藏中心而言,“康”地的确是“边地”。
当唐、蕃争战时,康地 的一部分,正是吐蕃与唐王朝相对的“边疆”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敦群佩之说颇合情理不 过倘若我们以“地方”、“境域”来解释“康”的话,“多康”一词的含义便是“广阔的地方”比照“下 部多康三岗”所包之境地,确也名符其实哆康三岗”有的藏史又作“多康六岗”,而且现今一般均引为“多康六岗”据《安多政教史》 等书记载,此六岗为:金沙江与雅砻江间的“色莫岗”、“勃波岗”;怒江与澜沧江间的“察洼 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玛康岗”;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杂岗”,以及雅砻江中游 与大渡河间的“木雅惹岗”所谓的“岗”是藏语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但“六岗”中的五大河 流并非完全平行,其间多迂回曲折之处,因此,上述所谓的'六岗”,实际上不过是指的以某 个地点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并不能把哆康”全区包含进去从名称看,“色莫岗”指的是以邓 柯为中心的莫拉山与金沙江之间一块地方;“勃波岗”是以白玉县河坡区为中心的瞻对以西至 金沙江边的地方;“察洼岗”是以察瓦龙为中心的门工、盐井一带地方;“玛杂岗”指的是以称 多为中心的玛多至杂曲卡(即石渠)地区;“玛康岗”则是以芒康为中心的周围地方木雅 惹岗”,又作“热堆察岗”,指的是木雅贡噶山周围的地区,这一地区名称就叫做“木雅”。
很 明显,这“六岗”所包地区并不能包有“西藏三区”的“下部多康”全境从“四茹”之东界工布, 到上述六岗间,还有“娘布”、“波部”和“硕达洛松”(硕般多、达隆宗、洛隆宗三地区)等, 按“西藏三区”的地理区划,它们都应属“多康”地区之内至于青海境内除玉村州和果洛州的 部分地方外,其余全在上述“六岗”之外因此,我们只应当把“六岗”(或“三岗”)看作是对 “多康”地理位置的一种形象的概括,而不应当把它看成具体的、局限在二水之间的含义里的 地理名称六岗”这个数字,一般认为是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这四水而形成 六“岗”的,但黄河发源于“多康”区内,并在此境内曲折迂回,绕流一大片地区,如果说两水 之间为一岗的话,“多康”区内的“岗”远远超过了六这个数因此在这里“六”这个数也是一个 概括性的数字我们在藏区常遇到“六宿”(“宿”,山下的耕地)、“六绒”(“绒”,河谷地方), “六雄”(“雄”,两山对峙之间),“六曲”(“曲”,河流)等名称,但细考其地,大都不是,六” 这个数字的“宿”、“绒”、“雄”、“曲”可见“六”和“三”一样,在许多场合并非实指,而是抽 象的概括那么,“多康”的境域究竟有多大,其四至界限为何呢?我们考诸汉、藏史籍,发现在不 同的时期,不同的史籍中,是各不相同的。
在早期的藏文史籍中(不包括那些'伏藏”书)并 无“多康”这个地理名称,就是元代前期的藏文著作中也不称“多康”,如成书于1322年的《布 敦佛教史》中,亦只有“康”、“康地”,和“多麦”等名称只是在稍后问世的一些藏史,如《西 藏王统记》等著作中,才有“多康三岗”等名称有的藏文史籍中又增添了“多堆”这一名称, 意为“安多上部地区”多堆”是相对于“多麦”即“安多下部地区”而出现的名称在汉文史籍 中并无“多堆”这一名称,而只有“多麦”(《元史》作“多思麻”或“脱思麻”)和“朵甘思(多康)” 据藏文史籍记载,八思巴奉献了卫藏十三万户;在第二次灌顶后,忽必烈又向八思巴奉献了 西藏三区,作为供养这三区即“卫藏法区”、“多堆人区”、“多麦马区”三区的地界是:“自 怡域、阿里贡塘以下,索拉佳卧以上,是为佛法区;索拉佳卧以下,黄河河曲以上,是为头 部人区;黄河河曲以下,汉地白塔以上,是为畜生马区这就是说自阿里三围以下,直抵 汉族地区,被分作卫藏法区、多堆人区、多麦马区三部很明显,此多堆与多麦二区应即“藏 地三区”中的“下部多康六岗”地域所谓“汉地白塔”,应即黄河北岸之永靖白塔,此塔建于 元代,明景泰间又曾重建,濒临河曲,巍峨壮观。
《元史•地理志》记:“至元九年,于土蕃 西界立宁河站”此宁河应即《元史•百官志》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属“西夏中兴河州等 处军民总管府”管属的宁河县地汉地白塔”或即因其地临汉地而称之国外有的学者认为 此“汉地白塔”在凉州(武威)西南,此说不确因多开麦地区的东界应更偏向东南,达洮河、 白龙江之东岸地区,既以白塔作为多麦之界,则其地当于多麦东界之适中地点,而不应在凉 州附近多堆”义为“安多上部地区”多麦”义为“安多下部地区”但在《元史》中,只有“多麦” (朵思麻、脱思麻、多思麻)“多康”(朵甘思)这两个名称,无哆堆”之称如《元史成宗 本纪》有“大德元年……六月甲寅……赐……朵思麻一十三站贫民五千余锭……冬十月…… 戊午,以朵甘思十九站贫乏,赐马牛羊有差这一记载与藏文史籍中关于忽必烈派官员建 立自汉地至后藏萨迦寺的驿站一说相符按《汉藏文书》及《萨迦世系》载,“自汉藏交界 地起,至萨迦以下,建大驿站二十七个对此逐一分之则是:多麦人所管为七个驿站,多堆 地区为九个驿站,卫藏地区是十一个驿站”,“西藏建立驿站,最先始自甘、青地区,即上述 之多麦、多堆一带”将藏、汉史籍相对照,不难看出《元史》中的朵甘思地区,即为藏文 史籍中的“多堆”地区。
而藏文史籍中的“多堆”仅指今安多地区的西部,即青海藏区的大部分 而《元史》中的“朵甘思”则不仅包有安多上部地区,而且包有今天的康区(四川甘孜藏族自 治州及西藏昌都地区)但它又不等同于“藏地三区”中的“下部多康地区”因为安多这之下 部地区——“多麦”,并不包括在朵甘思以内,而是另一单独区域多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