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docx
13页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LX. —1—前言本标准为新编制企业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照了压力容器和机械行业的标准,结合本公 司船舶制造中各种试件的特点编制而成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设计部归口本标准起草部门:品质保证部本标准主要起草(编制): 顾秋兵标检: 徐玉珍审核: 孙嘉钧本标准由总工程师 南大庆 批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渗透检测的检验前准备、人员、检验要求和检验过程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船用产品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方法和缺陷等级 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HB/Z 61-1998 渗透检验JB/T 6064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渗透剂一种能进入到开口于表面的缺陷中去的可见染料溶液3.2 乳化剂可使多余渗透剂形成乳化液而易于清洗的液体3.3 清洗剂一种能溶解渗透液的挥发性溶剂,用于去除被检工件表面上多余的渗透液3.4 显象剂 在液体渗透检验中,一种施加在检验面上以加速渗出和增强指示对比度的材料3.5 渗透时间 在液体渗透检验中,渗透剂与试件表面接触的全部时间,包括施加和流滴的时间。
3.6 干燥时间 在液体渗透检验中,使经水洗或经湿显象的受检件干燥所需的时间3.7 显象时间 液体渗透检验中,施加显象剂和检验零件之间所经过的时间4 检测前准备4.1 探伤剂4.1.1 探伤剂包括渗透剂(荧光和着色)、乳化剂、清洗剂、显像剂应具有足够的缺陷检测 能力,对被检件无腐蚀作用、对人体无害4.1.2 对奥氏体不锈钢制件检测时,每种探伤剂的氯和氟含量之和不得大于 1%4.1.3 探伤剂的性能要求及其试验方法应符合 HB/Z 61中的有关规定,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 探伤剂不能混用4.2 标准试块4.2.1 标准试块应符合 JB/T 6064 的规定4.2.2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试块)和黄铜镀镍铬定量试块(C型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操作 方法和工艺系统灵敏度使用试块时,应在检测的同时按同样的工艺进行操作,指示应与试块 所附照片相同4.2.3 试块使用后,要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清洗,清洗后将其置于 1:1 的丙酮和乙醇溶 液中浸渍 30 分钟,凉干或吹干后置于试块盒内,并放置在干燥处保存4.2.4 当发现标准试块有堵塞或灵敏度与原先比较有下降时,应及时更换5 人员5.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并经过技术培训,取得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 与其工作相应的资格证书。
5.2 检测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矫正视力不低于 1.0,无色盲和色弱6 检验要求6.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6.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6.3》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12.5 卩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6.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 25mm7 检验过程7.1 检验程序7.1.1 渗透检测工艺流程图见图 1水洗型溶剂去除型后乳化型表面预清理施加可溶剂 清洗的渗透剂施加可水洗 的渗透剂施加后乳化 的渗透剂施加乳化剂 施加去除剂水洗溶剂拭除干燥干燥显像剂干燥干燥(干或溶剂)(干或溶剂)1 11r观察后清除图 1 渗透检测的一般检测工艺流程图7.2 检验方法7.2.1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可根据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灵敏度、检测批量大小和检测现 场的水源、电源等条件来决定7.2.2 对于表面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工件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7.2.3 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低的工件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7.2.4 对于现场无水源、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7.2.5 对于批量大的工件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
7.2.6 对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7.3 操作过程7.3.1 预清洗 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过表面清理 之后还要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清洗 范围应满足 6.3 的要求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水分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 透剂之前不被污染7.3.2 施加渗透剂7.3.2.1 渗透剂施加方法 施加方法应根据零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具体施加方法如下:a) 喷涂: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或全部检测;b) 刷涂:可用刷子、棉纱、布等进行,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焊缝检测;c) 浇涂: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被检面上,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d) 浸涂: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适用于小零件的全面检测7.2.3.2 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5〜50)°C的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不少于lOmin当温度在(3〜15)°C范围内要 适当增加渗透时间,当温度低于3°C或高于50°C时,用对比试块进行比较,并在检验报告中 必须加以说明。
7.3.2.3 乳化处理7.3.2.3.1 在进行乳化处理前,对被检工件表面所附着的残余渗透剂应尽可能去除使用水基 乳化剂时,应用水喷法排除多余的渗透剂,如无特殊规定,水压一般应控制在0.14MPa7.3.2.3.2 乳化可采用浸渍、浇注、喷洒等方法施加与工件被检表面,不允许采用刷涂法7.3.2.3.3 乳化时间取决于乳化剂和渗透剂的性能及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通常,使用油基乳 化剂的乳化时间在2min内,水基乳化剂的时间在5min内7.3.4 清洗多余的渗透剂7.3.4.1 在清除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 也应注意防止清除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7.342水洗型和后乳化型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的夹角以30°为宜 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采用冲洗方法时,如无特殊规定, 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应不超过 O.34MPa7.3.4.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 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洗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 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
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 接在被检面冲洗7.3.5 干燥处理7.3.5.1 施加快干式显像剂之前或施加湿式显像剂之后,检测面须经干燥处理一般可用热风 进行干燥或进行自然干燥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 50°C7.3.5.2 当采用清洗剂进行清洗时,应自然干燥,不得加热干燥735.3 干燥时间通常为(5〜10)min7.6 施加显像剂7.3.6.1 使用湿式显像剂时,须先经干燥处理,再用适当方法将显像剂均匀地喷洒在整个被检 表面上,并保持一段时间7.3.6.2 使用湿式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过清洗处理后,可直接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 上或将工件浸入到显像剂中,然后迅速排除多余显像剂,再进行干燥处理7.3.6.3 用快干式显像剂时,经干燥处理后,再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然后进行自 然干燥或用低温空气吹干7.3.6. 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 加7.3.6.5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7.3.6.6 禁止在被检面上倾倒快干式显像剂,以免冲洗掉缺陷内的渗透剂。
7.3.6.7 显像时间取决于显像剂种类,缺陷大小以及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不应少于 7min7.3.7 观察7.3.7.1观察显示迹痕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30)min内进行如显示迹痕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 可超过上述时间7.3.7.2 着色渗透检测时,观察应在被检测表面光照度大于 500lx 的条件下进行7.3.7.3 当出现显示迹痕时,必须确定迹痕是真缺陷还是假缺陷必要时应用(5〜10)倍放大镜进 行观察或进行复验7.3.8 复验7.3.8.1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a) 检测结束时,用对比式块验证渗透剂已失效;b)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c) 供需双方有争议或有其他需要时;d) 经返修后的部位7.3.8.2 当决定进行复验时,必须对被检测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测时所留下的迹痕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当确认清洗干净后,按7.3.1〜7.3.7条的规定进行复验7.3.9 后处理 检测结束后,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用,应清除残余显像剂清除 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擦除等方法7.4 缺陷显示迹痕分类7.4.1 除确认显示迹痕是有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大于或等于 0.5mm 的显 示迹痕均应作为缺陷显示迹痕处理。
7.4.2 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 3 的缺陷显示迹痕,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 3 的缺陷显示迹痕,按圆形缺陷处理7.4.3 缺陷显示迹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 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 其它按纵向缺陷处理7.4.4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显示迹痕在同一直线上间距小于或等于 2mm 时,按一条缺陷处理, 其长度为显示迹痕长度之和加间距8 缺陷显示迹痕等级评定8.1 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a) 任何裂纹和白点;b) 焊缝上任何长度大于 3mm 的线性缺陷显示;d) 锻件上任何长度大于 4mm 的线性缺陷显示;e) 焊缝、锻件上单个尺寸大于或等于4mm的圆形缺陷显示f) 铸件上任何单个长度大于6mm的线性缺陷显示;任何单个长度大于10mm的圆形缺陷显示8.2 缺陷显示积累长度的等级评定按表 1 进行表 1 缺陷显示累积长度的等级评定评定区尺寸35X100用于各类焊缝100X100用于各类锻件105X148用于各类铸件等级I<0.5<0.5<12IIW2W3<24IIIW4W9<36WW8<18<54V大于W级者9 报告及记录9.1 渗透探伤报告及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a) 委托单位、工件名称、编号、形状、尺寸、材质b) 检测部位、检测比例、渗透剂牌号;c) 检测方法,包括渗透剂类型、显像方式;d) 操作条件,包括渗透温度、渗透时间、显像时间等;e) 检测结果及缺陷等级评定、检测标准名称;f) 缺陷示意图;g) 检测人员、审核人员签字;h) 检测日期、审核日期。
9.2 渗透探伤报告格式见附录 A9.3 渗透探伤登记表格式见附录 B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渗透探伤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