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知青文学.docx
5页浅谈知青文学 何为知青文学?当代人普遍认为,知青文学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对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后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这与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知青文学的界定保持一致不过,这只是狭义上的知青文学根据学者定宜庄、刘小萌对上山下乡史的研究,上山下乡的起止时间为1953年到11010年如果将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文学的大背景,那么知青文学的外延就包括不限于文革在此基础上,学者郭小东给出了广义的知青文学概念,即,以上山下乡为题材,展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从郭小东的这个界定可以看出,知青文学几乎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文学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被归入不同的文学思潮范围中 一、文革前的知青文学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这一年,团中央下发文件,组织高小、初中毕业生回乡这次号召知识青年回乡是一种政策性的倡导,本质上是人力资源调配的行为。
除了强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赶到农村监督劳动外,其他人的回乡行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如马烽的《韩梅梅》、邓普的《军队的女儿》、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黄天明的《边疆晓歌》、冯金堂的《红姑娘》、柯蓝的《洋土结合》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这类文学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所创造的人物概念化、简单化,只不过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罢了 二、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 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流价值下的文学创作;另一部分是带着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学文革10年给广大知识青年带来的精神伤痛,一直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如食指等人的诗歌创作那些所谓的地上文学,则处在话语权与文学精神被阉割的状态下 1973年前后,文坛出现了一些反应知青生活的中长篇小说,如,张抗抗的《分界线》、邢凤藻与刘品青合著的《草原新牧民》、汪雷的《剑河浪》、王世美的《铁旋风》等这些小说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青生活的状态,但受先天不足的影响,难免堕入俗套。
与此同时,政治审查也是无处不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如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于197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分界线》有一处写到北大荒的原野上有野罂粟花,当时没留意样书出来后,被送到有关部门审查张春桥夫人发现了罂粟这两个字,立即召见出版社领导,指出这是一个政治性错误:罂粟是国际公认的毒品,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杜绝了毒品的国家,中国的土地上怎么可以生长罂粟?这不是往我们国家脸上抹黑吗?这不是为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提供攻击我们的口实吗?出版社当即让印刷厂悄悄地将已经印出书全部返工,翻到书中出现罂粟字样的那一页,由工人把每一页上的罂粟用纸贴上,换成石竹花的名字尚未印出来的那几十万册,那一页全部改版重印,另行装订 这类作品是作者在时代大潮下滥用激情,失去独立个性的产物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模式 何为知青文学?当代人普遍认为,知青文学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对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后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这与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知青文学的界定保持一致不过,这只是狭义上的知青文学根据学者定宜庄、刘小萌对上山下乡史的研究,上山下乡的起止时间为1953年到11010年。
如果将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文学的大背景,那么知青文学的外延就包括不限于文革在此基础上,学者郭小东给出了广义的知青文学概念,即,以上山下乡为题材,展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从郭小东的这个界定可以看出,知青文学几乎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文学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被归入不同的文学思潮范围中 一、文革前的知青文学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这一年,团中央下发文件,组织高小、初中毕业生回乡这次号召知识青年回乡是一种政策性的倡导,本质上是人力资源调配的行为除了强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赶到农村监督劳动外,其他人的回乡行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如马烽的《韩梅梅》、邓普的《军队的女儿》、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黄天明的《边疆晓歌》、冯金堂的《红姑娘》、柯蓝的《洋土结合》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这类文学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所创造的人物概念化、简单化,只不过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罢了。
二、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 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流价值下的文学创作;另一部分是带着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学文革10年给广大知识青年带来的精神伤痛,一直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如食指等人的诗歌创作那些所谓的地上文学,则处在话语权与文学精神被阉割的状态下 1973年前后,文坛出现了一些反应知青生活的中长篇小说,如,张抗抗的《分界线》、邢凤藻与刘品青合著的《草原新牧民》、汪雷的《剑河浪》、王世美的《铁旋风》等这些小说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青生活的状态,但受先天不足的影响,难免堕入俗套与此同时,政治审查也是无处不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如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于197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分界线》有一处写到北大荒的原野上有野罂粟花,当时没留意样书出来后,被送到有关部门审查张春桥夫人发现了罂粟这两个字,立即召见出版社领导,指出这是一个政治性错误:罂粟是国际公认的毒品,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杜绝了毒品的国家,中国的土地上怎么可以生长罂粟?这不是往我们国家脸上抹黑吗?这不是为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提供攻击我们的口实吗?出版社当即让印刷厂悄悄地将已经印出书全部返工,翻到书中出现罂粟字样的那一页,由工人把每一页上的罂粟用纸贴上,换成石竹花的名字。
尚未印出来的那几十万册,那一页全部改版重印,另行装订 这类作品是作者在时代大潮下滥用激情,失去独立个性的产物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