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76911497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5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1、 井田位置与交通韩家湾井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最北端陕蒙省界3〜4km处隶属于 神木县大柳塔镇韩家湾村乌兰木伦河自北向南从井田西面5km处流过铁 路有从神木北经山西朔州到黄骅港煤炭港口的双线电气化煤炭专用铁路;贯 穿矿区南北的西(安)一包(头)铁路的神包段与神(木)一黄(骅港)铁 路于神木北站相接,该线的石圪台站距本矿6km公路有神东公路(神木一 东胜)和在店塔至神木段重合的榆府公路,以及从矿区西边通过的210国道 神东公路通过大柳塔镇和石圪台,由石圪台到本矿井约6km,有石韩进场公 路相通,现已改造修建成二级砼路面从本矿经石圪台北到鄂尔多斯(原东 胜市)、南到大柳塔、店塔和神木县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2、 地形地貌地貌单元大致分两类:风沙区位于煤矿东、北部,沙丘连绵,波状起 伏,地形相对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水系不发育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 煤矿西、南部,梁峁相间分布,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大部分为 第四系黄土和风积沙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于煤矿西南部沟谷井田内地形东高西低,东部的风台梁最高为+1340m,井田西南部的糖酱 渠沟底标高约为+1200m, 一般标高+1300m。

      井田北部边界以外,为布袋壕大面积低洼湿地区域,地形平坦,水沟纵 横,地下水十分丰富,本井田内邻近北界线有少部分区域在此富水范围的南 边缘上3、气候条件神木矿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但冷 热多变,日温差悬殊,春末夏初风沙频繁,夏末秋初多暴雨矿区平均气温6.2〜8.5C,历史日最高气温38.9C,最低气温-31.4C 年平均降雨量330mm,平均蒸发量达2506mm,年均冻结最大深度1.46m,每 年11月至第二年三月为冻结期第二章安全条件一、地质特征(一) 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本矿井属陕北侏罗纪煤田井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境内是单斜构造,地层总体走向北西西, 倾向南西西,倾角一般1左右井田内无岩浆岩侵入,也未发现较大的断裂 和明显的褶曲井田内地质构造简单二) 井田地质依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本区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上统永坪 组(T3y)、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七)、新近系 上新统保德组(、)、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全新统风积沙(Q4eol ) 现分述如下:(1) 上三叠统永坪组(七)厚度大于133.12m岩性以灰绿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沙岩为主,局部为 粗粒砂岩、粉砂岩薄层,本组为井田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

      2) 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刘)该组为本井田内含煤地层,假整合于上三叠统永坪组之上,厚128.41〜 207.64m,平均172.8m岩性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煤组成成煤古植物厥类为多,次为裸子植物3) 中侏罗统直罗组(J/本组地层沿乌兰木伦河及糖酱渠有出露,因受新生代的剥蚀仅存该组下 部地层,厚0〜81.01m,平均36.74m,在井田内自西向东变厚上部岩性为 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黄绿色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砂岩组成,呈互层状,下 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中粒长石砂岩与下覆延安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4) 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厚度0〜6m,平均1.00m,沉积为浅红色、棕红色粉质粘土与下伏 侏罗系中统直罗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5) 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厚度0〜19.64m,平均6.92m岩性以灰黄色、棕黄色亚砂土为主,夹 亚粘土,其中夹多层古土壤层,具有柱状节理偶含动物骨骼化石及碎 片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6) 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 )厚度0〜53.76m,平均18.35m,沉积物由中细沙及粉沙组成,间夹薄层 粉沙土透镜体分布在井田西南部的糖浆渠低谷地带,有大面积出露。

      7) 全新统风积沙层(Q严)风积沙层(Q4eoi ):分布全区,以片沙形式出露岩性主要为浅黄 色、褐黄色中砂、细砂、粉砂,其成分以石英为主分选性差及磨园度 较好厚度变化较大0~32m,平均4.67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二、煤层及煤质(一)煤层矿区煤层编号沿用《陕西省神木北部矿区石圪台井田煤炭勘探 (精查)地质报告》的编号,即含煤岩系自下而上分为I〜V段,每段含有 一个煤组,自上而下编号 1〜5组(本区第一段沉积缺失,无第一段 5煤组的煤层),每组含有若干独立煤层,各煤层的编号是在煤组号后冠 以层号,如4-2、4-3、4-4代表4号煤组的三个独立煤层,分叉煤层则在 煤号后冠以“上"“下”表示,合并区煤层及分岔区下分层则去掉 “下” 字样如2-2上、2-2代表了 2-2煤层的两个分岔煤层,即2-2煤是复合与下 分层煤层的合称1 号煤组(1-1、1-2 上、1-2 )1- 1煤层位于第五段顶部在矿区内为一独立煤层,原始沉积煤层 薄且受直罗河的冲刷及上新世剥蚀, 矿区内仅有一个见煤点,且不可采, (J41号钻孔0.32m ),故井田1-1煤层为不可采煤层1-2煤层位于第五段中部是个两分岔煤层,(1-2上及1-2煤层)分层 最大间距8.89m,平均6.51m。

      1-2煤层在矿区内有4个见煤点,变化为0.73〜3.12m,平均煤厚 1.86m在矿区外围114号小煤窑采1-2上煤厚度大于1.50m结构单一,矿区内无夹矸,厚度虽有变化,但规律性明显,在井田 西部和南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1- 2在矿区内有7个见煤点,变化为0.20〜3.02m,平均煤厚2.59m结构单一,矿区内无夹矸,厚度虽有变化,但规律性明显,在井田 西部和南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2号煤组(2-2上、2-2)2- 2上、2-2两个分岔煤层在矿区内已复合,即 2-2煤层,矿区内有9 个见煤点,在东边K77号孔不可采(K77钻孔0.20m厚)煤层变化厚度 为0.20〜5.26m,平均厚度4.10m厚度变化规律明显;由西向东变薄, 至东部边角处不可采,系第V段沉积冲刷所致故总体上属大部分可采煤层,矿区内厚度变化不大,只是到了东部边角处因沉积冲刷急剧尖灭煤层结构单一,为一稳定型煤层;是主要可采煤层3号煤组(3-1)3- 1煤层是第三段煤组唯一可采煤层,矿区无分叉全区可采区 内有9个见煤点,厚度1.48〜3.41m,平均厚度2.63m煤层结构单一,厚度变化小,规律明显,属稳定型煤层是主要可 采煤层。

      4 号煤组(4-2、4-3、4-4)无分岔均属单一煤层4- 2煤层区内有4个见煤点,厚度变化小,为1.85〜1.94m,平均厚 度1.89米结构简单,全区可采,属稳定型煤层4-3煤层区内有4个见煤点,厚度变化为0.48〜1.51m,平均厚度 1.10m结构单一,为薄煤层,在区内东部和北部可采,故属较稳定型煤层4-4煤层区内有4个见煤点,厚度变化为0.68〜1.04m,平均厚度 0.91m煤层结构单一,为薄煤层,厚度变化有规律,在区内西部和南部可 采,为较稳定型煤层4-3、4-2两层煤标高均在1100m以下,尚未划归本矿开采范围之内可采煤层特征表1-2-1二)煤质经煤质化验测定,本井田各煤层皆属特低灰、特低硫、富油、低溶灰、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好、抗碎强度高、可透性好的不粘煤31号仅2-2、3-1、4-2局部地段为长焰煤41号),是良好地动力和化工用煤井田内各煤层主要化学指标综合平均值见表井田内各煤层主要化学指标综合平均值主要指标水分 (Wad) %灰分 (Aad) %全硫 (st-d) %磷份 (pd) %挥发份 (vdaf) %干燥基低 位发热量 (原) mJ/kg各煤层综合平均值9.08 〜10.866.80 〜9.23<1.000.003 〜0.00733.88 〜36.4827.10 〜28.22三、矿井瓦斯、煤尘、地温、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及顶底板(一) 瓦斯井田内共采集瓦斯样43个,其自燃瓦斯成分基本为氮气,含量一般大于 93%,只在13个样中有甲烷含量,一般为4〜8%。

      有一个样品甲烷可燃成 分达47.72 %结合邻近井田及本井田基建巷道中瓦斯测试,在风流中2-2、 3-1煤层中的甲烷百分含量分别小于0.3%和0.4%,与测试样品结果一致,本 井田瓦斯分带属二氧化碳氮气带(CO2-N2)根据2010年提供的瓦斯和二氧 化碳测定结果报告表,矿井属低瓦斯矿井二) 煤尘爆炸性依据《陕西省神木北部矿区石圪台井田煤炭勘探(精查)地质报告》采 煤尘样31个,各煤层煤尘经测试,各煤层的煤尘均属有爆炸性危险的煤层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提供的《韩家湾煤矿煤尘爆炸特性测试 报告》,煤尘爆炸指数为37.42,有爆炸性三) 煤层自燃情况精查地质报告中对所有煤层的自然发火倾向作过化验测定,证实除4-4 煤属自然发火煤层外,其它煤层均属容易自然发火煤层,但从矿区十多年生产 实践证明,全矿区基本无井下煤层自然发火的实例,特别是井下煤层中巷道和 采空区内从未发生过自然发火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2003年7月提供的《韩家湾煤矿煤炭自 燃倾向等级鉴定测试报告》,该矿煤炭自燃倾向分类为二类,属自燃发火煤层四) 地温本井田属无高温地热危害的地温正常区,地温梯度平均值为2.9C/100m。

      第三章火灾原因分析一、采煤工作面火灾原因分析采煤工作面顶板冒落后,在运、回顺落山角压差的作用下,沿采空区的 漏风区间有一定量的风流流过,并形成了三个区域,即靠近工作面的冷却带、 自燃氧化带和采空区深部的氧气窒息带冷却带靠近采煤工作面,通过的风 量大、风速较高,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积聚,因此在冷却带不能发生遗 煤自燃现象自燃氧化带满足煤炭发生自燃的低温氧化条件和热量积聚条件, 采空区自燃氧化带浮煤自燃,是采场发生自然发火事故的主要原因氧气窒 息带处在采空区深部,处于该区域的遗留在采空区的浮煤不能发生氧化反应第四章防灭火措施1、一般规定(1) 在移动列车、油脂(乳化液、润滑油)存放点皮带机头等有可能 发生火灾的地点配置防灭火液压泵站、干粉灭火器、防火铲、砂箱和水管等 灭火器材和设施在运输巷应每隔50m设置阀门和支管2) 、工作面风流不稳定时,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向公司调度中心汇报,查明原因并把问题解决后方可恢复生产3) 、对工作面、两顺槽及其联络巷的浮煤和杂物进行全面清理,严禁给采空区大量遗煤4) 、对各台机器的传动部位要定期检查维修,严禁与外界发生磨擦皮带滚筒、机仓浮煤要及时清理,皮带的防滑、防偏等保护装置和喷雾洒水设施必须齐全完好,防止磨擦积煤引起火灾。

      5) 、杜绝电气短路、漏电、失爆产生火花6) 、井下使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等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7) 、井下严禁存放汽油、机油及变压器油,如必须使用,需将剩余部分及时升井(包括用过的棉纱、布头等),并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8) 、一旦出现自燃发火事故,回风流工作人员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 至进风巷道中,并在公司统一指挥、调度下由通维队和救护队组织力量对发 火地点进行处理在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不得恢复生产2、注氮防灭火:(1) 、氮气来源及输氮系统:利用井下制氮设备,由制氮硐室至1101前落山,铺设一趟输氮管路(管 路①108*4.5mm钢管),铺设路线:井下制氮硐室—1-2煤管子道—1盘区回 风大巷—1101皮带顺槽—采空区2) 、注氮工艺: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注氮,给工作面运顺铺设一趟注氮管路,当管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