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尼直亥山的形成.doc
5页五、阿尼直亥山的形成五、阿尼直亥山的形成 1.1.阿尼直亥山简介阿尼直亥山简介贵德县的境内阿尼直亥雪山,海拔 5028 米此山位于青海省过马营镇驻地东南约 40 公里处,是贵南、泽库、贵德、同仁四县的天然分界线,主峰海拔 5011 米,山体长约 20 公里,宽约 4 公里,山峰常年积雪不化、半山腰灌木丛林、有云杉、圆柏、桦树、山柳、 杜鹃花等,山沟多溪流、温泉,以莫曲沟、热水沟、仙女温泉为盛 “直亥”系藏语译音,意 为“白岩石”以山峰积雪山腰白岩裸露而得名 直亥仙女温泉,水温 40℃—63℃,地处莫曲沟海拔 3300 米林区这里分布大小泉眼 24 个,溢出带全长 50 余米泉水无色透明,具硫化锌气味,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以下是阿尼直亥山的部分风景图片:当前地学认为阿尼直亥山是冰川侵蚀、流水风化形成,可宏观地形却诉说着完全不一 样的地形塑造过程 2.2.阿尼直亥山的形成机制阿尼直亥山的形成机制理解阿尼直亥山地形形态的形成,就必须要理解以下几点: 1、 陆块的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的压熔性质和物质能量循环; 2、 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3、 昆仑山北缘的前冲及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凹陷的形成过程; 4、 “若尔盖-汉中”崩塌的形成机制; 5、 龙羊峡地裂的形成机制。
所以,我在文中分析局部地貌的形成时,必须要回顾所有相关背景知识如果将每一 个关键点展开论述,都将是一篇很厚的书,这是描述局部地形特征的困难之处所以大家 在阅读我对局部地形描述的时候请参考我文中的其他章节宏观地形的描述 青藏高原形成后不久,在内部尚未完全冷却凝固的情况下,东北部前端发生了“若尔 盖-汉中”崩塌受其影响,拉伸北缘龙羊峡附近的已经部分冷却凝固的陆块向西南顺时针 扭曲,在陆块的薄弱部位发生撕裂,即当前所见的龙羊峡地裂 龙阳峡地裂的形成是因为“若尔盖-汉中”崩塌造成的陆块向东南侧拉扯所产生的扭曲 变形在扭曲前,和青藏高原内陆一样,同样是一块大的表面平整的熔融胶质体的一部分 在陆块扭曲变形过程中,因强度不均匀性、成分不均匀性、冷却程度、受力程度的不同, 胶质陆块表面出现柔性翘曲、柔性隆起、脆性撕裂、脆性弯折隆起、柔性折叠、压熔下陷等特征其中龙羊峡南侧陆块在和北侧发生撕裂后,陆块表面的这种扭曲地形特征尤为复 杂 下图是阿尼直亥山在龙阳峡地裂附近地形图中的位置(绿圈所示) ,恰好处在龙羊峡 南侧陆块撕裂后扭曲变形的节点位置出现胶质陆块物质的堆叠隆起(图中黄色箭头所示 为龙羊峡南侧陆块的扭曲变形的挤压方向) 。
阿尼直亥山在地形图中表现出熔融充分的胶质 态隆起皱褶和龙羊峡周边的峡谷、山地、草原在宏观形态上是协调的,符合粘性陆块变 形逻辑的从宏观上看,阿尼直亥山是陆块在挤压过程形成的熔融陆块物质堆叠后冷却形成的胶 质山陆块受压熔融后向四周扩散流淌并逐渐冷却形成当前山体形态在北侧山腰处,当 前显示为舒缓起伏的山地草原实际上是山体挤压过程中形成的熔融物质向北坍塌流淌而成 而山顶上,由于散热较为迅速,陆块挤压过程中局部尚未熔化的岩石形成锋利扭曲的山脊下图是阿尼直亥山北侧山腰处卫星 3D 视图,挤压造成山体熔融堆叠,粘性山体物质 向北侧流淌(红线所示) ,形成舒缓的山体曲面(夏天,此处应为草原) 胶质在冷却过程 中形成细碎的皱褶纹路(通过积雪堆积的凹槽可见) 下图是阿尼直亥山部分局部风景图片,远景可见整个山体呈现出圆润的胶质态隆起后 冷却形成的特征部分山体在隆起过程中,表面硬化的胶质地层出现错断,胶质碎片山体 随地层挤压抬高,形成局部可见的裸露的地层剖面从宏观上依然可看出断裂时山体的受 力特征局部山顶处,因岩石尚未熔化,遭受地层挤压时,山顶向上隆起过程中,岩石脆性折 断,顺着山尖向下坍塌,形成现在可见的碎石岗。
下图是阿尼直亥山主峰 3D 卫星视图,山顶在向上隆起过程中,顶部岩石扭曲变形, 碎裂坍塌,山腰一侧残存的尚未碎裂岩石呈不规则形状(黄圈所示) ,而碎裂的石块顺着山 腰向下流淌,在山下堆积成碎石堆(绿圈所示) 其山体碎裂坍塌和当前地震导致的泥石流 机制类似,不过,阿尼直亥山这种山体一侧的碎裂是伴随在山体隆起过程中下图是阿尼直亥山北侧山体地形图和卫星图对比,山脊线由南向北呈放射状分布,在 北侧山体舒缓下降,宏观纹路呈现出洋葱状(黄线所示区域) ,结合陆块的胶质特性及宏观 地形判断,阿尼直亥山是向南旋转堆叠形成旋转过程中,隆起山体就已经开始熔融,粘 性山体向北坍塌流淌,流淌的同时,山体的旋转,也对北侧熔融流淌的粘性条纹产生拖拽、 柔性堆叠,形成现在的洋葱状宏观纹路此纹路的存在能有力证明山体在熔融坍塌后还有 向南的顺时针旋转3.3.阿尼直亥山的形成小结阿尼直亥山的形成小结 以元素半衰期为基础的地质定年数据不可信和全球当前宏观海陆分布的形成是因数万 年前澳大利亚星体撞击导致,这两个结论是让所有从事地质、基础科研、天文、古生物等 学科的研究人员不能接受的结果 我们用风化、岩溶、冰川作用来解释地貌的形成。
但是忽视了宏观地形特征、忽视了 地形痕迹之间的逻辑联系、固守自认为正确的基础理论,这种行为和盲人摸象有何区别? 都以为我是在写像白痴般的文章,那是因为没有人会感悟我的知识积累和思考过程 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对于物质结构及世界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对热和能量的认识是正确 的?我们对文明和历史的认识是正确的? 阿尼直亥山宏观上的胶质熔融特征、阿尼直亥山和附近宏观地形痕迹的逻辑联系等, 是当前地学无法解释的 以下结论,同样是当前学术界不能接受的,但却是客观和理性的: 阿尼直亥山和全球绝大多数山体一样,形成于数万年前澳大利亚那次地质灾难后的全 球海陆重新分布是青藏高原形成后不久,受“若尔盖-汉中”崩塌和龙羊峡地裂的形成影 响导致的局部陆块的挤压隆起山体在隆起过程中发生陆块物质压熔,绝大部分处于熔融 的胶质态山体坍塌、冷却固化后形成当前的形态在阿尼直亥山山腰直到现在还有温泉溢 出,说明胶质山体内部到现在还未完全冷却山顶上碎裂的棱角分明的石块说明,风化对 于地形塑造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阿尼直亥山是陆块遭受挤压后熔融堆积隆起形成,这和当前地学认为的山体的形成是 陆块遭受风化形成的观点恰好相反 明确的宏观地貌特征及全球海陆演变规律说明,我们当前基础科学在描述自然的过程 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