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高血压中医研究进展.docx
11页更年期高血压中医研究进展 【关键词】 更年期高血压 中医 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当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国内外诸多学者广泛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且随着社会发展高血压发病呈上升趋势,而更年期高血压是国内外近几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年期高血压又称绝经期高血压,是指妇女在绝经年龄由于雌性激素逐渐衰退,表现为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及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侯群,同时伴随血压升高临床多表现为:血压升高,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心烦汗出,失眠等症状且血压波动明显,症状有多变性而中医无更年期高血压病名,多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郁、脏燥,经断前后诸证之范畴,现就有关中医对更年期高血压研究做以下综述 1 更年期高血压病位病因病机研究 病位 ①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也曰:“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说明肝在高血压的病理变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更年期高血压是一种特殊原发性高血压,本病常因情志不畅而发[1],而郁怒则易伤肝②肾:《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论:头痛癫疾——甚则入肾认为肾阴亏虚可导致头痛眩晕肾为先天之脏,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肾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易患性体质的形成是先天肾精和先天肾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更年期妇女多已过七七之年,肾气渐衰,故发病与肾有关③冲任:宁廷伟等认为绝经前后肾气渐衰,二脉虚衰,阴阳二气不能渐衰平衡任脉乃阴脉之海,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虚阳上浮,致高血压刘望乐认为,更年期高血压病变主要为肝肾两脏,病位在肝,根源在肾 病因 傅仁杰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素体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而更年期高血压作为一种特殊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病因是情志不畅林玲李景祥认为情志失调是更年期高血压一个重要因素,胡强运用疏肝解郁治疗本病疗效均满意 病机 一般认为更年期高血压的早期多为肝阳偏盛,中期多属肝肾阴虚,晚期多属阴阳两虚早期多表现为实证,常见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中晚期多表现为虚证,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瘀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时下……直至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而冲任二脉在人体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更年期妇女将界经断之年肾气渐衰,冲任亏虚,精血不足形成阴阳俱虚,肾阴亏虚,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不能濡养温暖其他脏器,而出现种种证侯,真阴亏损,阳失潜藏,则烦燥易怒,腰痛腿酸,阴亏火旺,心肝失养,则心悸而烦,多怒,情志失常,失眠健忘潮热汗出,脾肾两虚,水湿阻滞,则夜寐不安,记忆减退,纳差总之,更年期高血压病位以肝、肾,冲任为重点,其中又以肝肾为主,却始终都有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另外,还可有心脾两虚,气血不充,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实则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血上升 2 更年期高血压的辨证分型现状 关于更年期高血压的辨证分型认识尚不完全统一,多按下列两类分型 八纲辨证分型 有人认为更年期高血压的中医分型应以阴阳为纲,将本病分为阴虚阴亢和阴阳两虚,林玲等认为更年期高血压辨证关键在于辨虚实 脏腑辨证分型 多数研究者认为更年期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分型辨证当宜肝为主,如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刘氏简单将本病归纳肝肾阴虚和肝阳偏亢 3 中医药对更年期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药方剂对更年期高血压治疗作用 目前研究情况多数学者从中医角度认为更年期高血压是由于天癸衰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血随气逆,扰动心神还可有心脾两虚,气血不充,肾精不足,髓海失荣。
根据辨证分析临床常用以下经典中药方剂治疗更年期高血压①二仙汤:有诸多学者[10~12]在临床中观察运用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疗效明确更年期高血压不能单纯运用苦寒泻火之剂治之,二仙汤配伍特点是壮阳与滋阴泻火同用,既能温补肾阳,又能滋阴益精,濡养冲任②逍遥散:吴红等[13]在临床中观察运用逍遥散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疗效明确此学者认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属于神经性高血压者为多,血压受情绪影响较大,收缩压波动较大,伴有更年期综合症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压力,患者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滋养肝肾,育阴潜阳为治则③归脾汤:临床有学者宁廷伟等发现运用归脾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收到理想临床效果祖国医学在《通评虚实论》提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后天不足,水谷生化无源,冲任失养,任脉乃阴脉之海阴血不足,脏腑失其濡养,心无所主,则心悸,失眠多梦,肝无所藏,阴不制阳,则烦躁易怒,面部潮红心主藏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为母子关系,从总的症状而言,心脾两虚,用归脾汤正合病机这充分体现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同时有学者刘昌青[14]运用仲菟归母味龟汤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中医其他方法对更年期高血压治疗作用 焦凤琴[15]在临床中运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疗效显着,该作者认为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镇静、清热的作用,对改善更年期症状及稳定血压均有效另有韩晶[16]研究,针灸对更年期高血压也有作用该作者在临床中发现针灸背俞穴:心俞、脾俞、肝俞、神俞及华佗夹脊穴治疗更年期高血压有效华佗夹脊穴与诸脏腑背穴相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可调和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另外,现代医学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脊神经及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脊穴针灸效应与植物神经和内分泌调节有关,特别是针灸有双向调节作用,故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内分泌系统 4 中药对更年期高血压治疗作用研究 长期以来,西医关于更年期妇女有无必要应用雌激素作代替治疗及是否安全,一直存在分歧,而中医无此忧中医认为本病多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心脾两虚故治则以疏肝解郁,滋补肝肾,补气养血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中药常用有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暖肾阳,神肾生精;知母、黄柏泻相火而养肾阴;当归温养血而调理冲任;杜仲以补肾、壮腰膝;酸枣仁养心安神;柴胡、芍药、当归散肝郁白术、茯苓健脾;牛膝、桑寄生、女贞子补肝肾养肝阴;菊花、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丹参、绞股兰养血安神。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治疗更年期高血压许多中药如淫羊藿具有扩张血管及阻断钙离子的功能[17];知母有镇静,解热降压作用;人参、黄芪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及利尿作用,黄芪还有降压作用车前子、泽泻、利尿降压丹参、绞股兰降压五味子、知母、龟板、杜仲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并使之处于平衡提高工作效能,减轻疲劳,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兴奋子宫,降低血压 5 今后中医药对更年期高血压的研究趋势 ①更年期高血压病不仅存在血液动力学异常,而且常同时存在血糖、血脂等代谢紊乱,故胰岛素抵抗成为近年来该病的研究热点[18~19]②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血压,还要对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进行防治,这样才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③对更年期高血压病的治疗单纯以血压指标评价疗效很不够,还应注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中医药均在这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综合来看,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强调整体观点,综合辨证,多环节调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但也有起效缓、维持时间短等不足这都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共同努力,争取早日研制出服用方便、疗效肯定的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中药制剂,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淞文,王军华,周 红,等.北京地区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48~350. 贾跃胜,袁氏宏,王米渠,等.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遗传学基础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66~168. 伏晓华.从肾论治更年期综合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56~457. 宁廷伟.归脾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102例[J].河南中医,2003,23:70~71. 刘望乐.应用《金匮》学术思想辨治更年期高血压体会[J].河南中医,2003,23:10. 傅仁杰.老年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3,34:49~51. 林 玲,张艳辉,曲 俐,等.辨证论治妇女更年期合并高血压3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3~25. 李景祥.论更年期综合症[J].中国药学刊物,2005,23:1443. 胡 强,杨玉敏.中西医治疗更年期高血压30例[J].辽宁中医药杂志,1999,26:368. [10]朱长丽,郑合社,巩希凤,等.二仙汤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19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46. [11]景占河.加味二仙汤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J].新疆中医药,1998,16:56. [12] 杨晓钊.中西医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60例疗效观察[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561. [13] 吴 红,陈小凯.加减逍遥散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60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479. [14] 刘昌青.仲菟归母味龟汤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30例[J].甘肃中医,1993,6:20~21. [15] 焦凤琴.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2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1:741. [16] 韩 晶.针药结合治疗更年期妇女高血压31例[J].中医药信息,2002,19:38. [17] 黄秀兰,周亚伟,王 伟.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5,27:719~720. [18] 向 菲,毛 华,文 美,等.性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在女性更年期高血压发病作用[J].贵州医药,2000,24:719~720. [19] 宋明海,毛 华,文 美,等.更年期高血压患者与脂代谢相关性探讨[J].贵州医药,2002,26: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