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docx
6页《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了解序言的写法 〔二〕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理解本文在表达兼用议论、抒情等叙述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叙述效果 〔四〕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顾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伎俩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察看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分析:“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时机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 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切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说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叙述作者急迫、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叙述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迫心情 〔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 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叙述效果 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留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八〕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九〕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分析: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叙述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十〕本文是什么文体?叙述方式上有什么显着特色? 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表达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表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榜样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表达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叙述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66页〕 〔二〕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叙述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局部:第1~4自然段〔记叙局部〕; 第二局部:第5~6自然段〔表明局部〕 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 〞,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萃:汇集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 奉使往来:使,使命 意使遇哨:使,假使 使北营:使,出使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觇〔ch1n〕:窥视、观测。
遽〔j)〕:匆忙 自度〔duó〕:度,估计,忖度 付之度〔d$〕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 庶几〔j9〕: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无聊:无所依托 迥〔ji%ng〕:远 靡〔m!〕:无 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方法来 夜那么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那么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照应,表示被动 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三〕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屡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
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测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测、揣度 ④觇〔ch1n〕——偷偷地观察 本段大意:表达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表达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方案,所下列文说“中兴时机,庶几在此〞这方案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
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表达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 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表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表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叙述方式?〔表明〕 ②表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表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表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表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
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③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规范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例如〔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表明相结合的写法〔表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