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干预技巧研究.docx
7页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干预技巧研究小A,女,高一学生出走情况:在高一第一学期两次离家出走,第一次出走三天左右,第二次出走五天左右出走原因:和外校的同伴一起玩,不想受母亲管教,不想继续上学,想一个人静一静在校表现:与师生无明显冲突,在教室里比较安静,但没有心情学习家庭背景:城市家庭,单亲,独生,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平常对她管理得很严该案例是一起非常典型的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危机事件,当事者在外留宿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危险,如发生被骗被抢或失去生存意念等,需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看,离家出走是学生在应对挫折时采取的一种偏差行为[1]从学校管理角度看,离家出走是校园安全防范的一大隐患从学生成长需要看,离家出走是青少年的“不成熟的成人感”在成长过程中诱发的同一性危机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此案例,具体分析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潜在动机及蕴含其中的需求机制,尝试从动机和需求的角度来探索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预防和处理一、分析现实意义,探寻出走动机离家出走这一行为,通常是青少年在矛盾处理过程中的一种应激反应[2]我们需要分析他们面临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矛盾,尝试探寻其出走的主要动机,才能提出有效的个性化意见以预防他们的出走行为。
根据现有的研究和社会共识,结合小A的案例,我认为目前青少年的离家出走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类型一)趋利避害这种动机类型的离家出走,源于家庭的某种不幸或者是自身所处环境的恶劣;也有可能是长期处于被压抑或被欺辱的状态,认为只有离开这个家或者这所学校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在以往发生的案例中,有的青少年因遭受长期校园欺凌而离家出走,也有因父亲酗酒打骂而出走他们的出走行为被认为是“趋利避害”的应激反应,容易获得同情和支持本案例中的小A逃避的是学校高强度的学习环境高一刚入学,她发现自己由原来初中时的佼佼者变成了重点高中的平平者近一个月因科目难度升高、作业量增大,心理上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班里垫底她虽然平时看上去遵守纪律,但心思已无法集中在学习上和初中的老同学相处,能让她暂时逃避高压的学习环境,获得短暂的愉悦心情,所以她以逃避的心态出走了两次二)补偿效应出于补偿动机的离家出走,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去寻求自己缺失的东西而做出离家出走的行为案例中的小A有同性依恋倾向,她喜欢初中时的一位女同学,也是她曾经的好友,她的出走就是为了和该生待在一起小A父母在她三岁左右离异,她跟着母亲一起生活,父亲的角色在她的人生中一直缺失。
相比强势的母亲在她幼年留下的深刻印象,男性的形象不曾在她成长道路中留下任何痕迹,所以在青春期,小A出现了性别角色认知偏差,她认为强势的女性更能庇佑自己,所以偏爱强势的女性角色正是对父亲形象的认知偏差,促使小A去寻求从小缺少的安全感,并通过离家出走的途径实现三)过激抗议抗议型的离家出走伴有强烈的愤恨色彩,并带有冲动性青少年因和家长或老师发生冲突而希望以出走的方式表达抗议和不满,从而获得规则重置的权力他们对现有的规则强烈不满,总是觉得自己被压迫甚至被欺负,但苦于没有合理的对抗方式,会在生气之下一走了之,来不及考虑出走的后果小A在她的出走中也表达着自己的不如意,虽然她在校遵守纪律,但在家和母亲相处并不愉快母亲因其单亲身份,对孩子寄予了强烈的期望,望女成凤的心态压得小A喘不过气来所以那天从学校放学后,她并没有选择回到那个令她压抑的家,而是去寻找令她能感受到些许轻松的同伴她也试图通过出走而和母亲提要求,希望母亲能认清她成绩不好的现实,对她降低要求她在学校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不想回家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分析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典型动机,我们可以看到,离家出走的行为和学校教育、亲子关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周围环境极力促成的[3]。
所以我们需关注青少年是否有以上不满情绪出现,注意引导他们合理宣泄,同时对离家出走行为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二、解析内心冲突,开展需求教育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的离家出走,这些青少年的内心都有某种或多种解决不了的心理冲突,以至于要用“出走”的方式来排解案例中的小A在返校后来到咨询室,我对其出走时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深度了解,她表示,自己只是希望能获得一丝自由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并不想真正离开她内心的主要冲突有:希望得到母亲的爱却承受不了母亲对她的高要求;希望在班里有好朋友但实际上只有初中一个好友;希望成绩像初中那样优异,但竞争激烈,取得优异成绩很难;希望自己能独立自主但实际上不能摆脱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不难发现,她出走行为背后的需求,分别是亲情、友情、学业、自立,对应的是亲密、归属、成就、自主的基本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她满足这些需求,以缓解离家出走的矛盾冲突,最终终止出走行为一)修复亲子关系,获得亲密感离家出走较易发生在单亲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身上,家庭成员的关系恶化而导致的矛盾会让他们难以承受,出现强烈的缺爱症状在该案例发生后,我一方面引导小A的母亲意识到以往管教方面的严苛和方法的不当,要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另一方面,引导小A理解母亲的不足,让她把情感和思维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利用现有的亲情支持让自己健康成长上面我建议母亲带小A到进货的地方看看自己工作的一天(母亲经营小型超市,进货时曾因一个人搬重物而伤了肋骨),让小A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后来小A会帮母亲一起进货,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二)优化人际关系,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在离家出走时首先考虑投奔的是和自己聊得来的朋友如果在现实环境中缺少这样亲密的朋友,就会尝试外出去寻找这种归属感小A在高一入学后没有交到好朋友,更多是和以前的同学联系所以我尝试帮助她提高沟通技能,优化人际关系在咨询过程中,我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她习得了一些交往技能,并要求她将实际演练的过程记录下来,待下一次咨询时反馈给我,以便我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另外,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我建议她多参加集体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三)增强自我效能,获得成就感显然,容易做出离家出走行为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很难体验到成就感他们大多学习成绩堪忧,学习热情锐减,学习压力较大在学校其他活动中也难有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低前面已有提及,小A在初中时成绩优异,但进入高中后成绩倒数,这种落差让她无法接受,所以无心学习我校为重点高中,小A能考入我校,说明学习基础并不差,所以只要帮助她适应高中学习,给予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就可以帮助她增强学习信心。
另外,我还用了小目标的方法,即先给她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以便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再提出较高的要求,循序渐进,最终帮她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引导她学会自我肯定四)发挥才能,获得自主感青少年在每次离家出走时,都抱着自己必然能在外生活几天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去寻找所谓的自由这种寻求自由的表现源于自主感的缺失小A因在家受母亲管制较多,基本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每个周末都被各种补课占得满满的而在学校,因为受纪律约束,她习惯了沉默寡言,按照学校的步骤走,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小A出走两次,足以说明她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强烈的自主欲望所以我建议班主任让她在班级里执行可独立完成的任务,满足她自主的需求班主任安排小A做宣传委员,因为小A有美术功底,班里的黑板报由她一手操办,她因此获得了班里同学的肯定通过以上几种“需求教育”,一方面满足青少年缺失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缓解内心的矛盾冲突,让他们在碰到问题时会以更加正向的方式去思考因此,家长和老师平时应提高对孩子情绪觉察的敏感度,及时运用“需求教育”来帮助他们得到基本的爱和关注三、重构出走行为,引发自我觉察当青少年发生了离家出走的行为后,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重构”,即看到“出走行为”背后的意义,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觉察。
同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主体责任,以避免出走行为的反复发生一)“由近及远”,重构出走的理由“近”指的是在青少年出走回来后,班主任在合适的时机和学生做简单的交流,弄清他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为什么会作出出走的决定小A给老师的回复是“我当时离开了学校,但并不想回家,因为家里比学校更压抑,我不想和妈妈吵架,我只是想念我的同学,想去看看她,看到她,我心里才会好受一点儿”小A的理由就是“想呼吸一口轻松的空气”,这为接下来的心理指明了方向远”指的是尝试让学生回顾他出走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例如是否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或者与家人发生了争吵等作为班主任,要注意提问方式,着重了解学生背后的动机和需求小A第一次出走回来后,和班主任发生了以下对话班主任:你是怎么想到要离家出走的?小A:我一直以来都有逃离学校和家庭的想法,但就是不敢,想着反正是要回来的,没有什么意思班主任:这次你作出了这个决定,你有什么想法想表达?小A:没有想过,我就是不想在学校待着,也不想回家班主任:虽然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其实你刚才说的话中已明确表达了你出走的理由,就是想暂时逃离家和学校它们带给你很大的压力,是吗?小A:是的,我学习不好,在学校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回到家妈妈总是问我成绩,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经常和她吵架,所以回家也累……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小A出走的理由和家庭、学校有密切关系。
她的需求是希望成绩好一点,希望不要经常和妈妈吵架,也就是成就感和爱的需求二)“发现能力”,重构出走的意义离家出走是一个消极的挫折应对方式,我们不提倡学生这么做,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蕴藏在这一行为背后的某些积极意义国内有学者提出,离家出走对青少年成长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有些青少年在一次出走后会出现“成长式的变化”教师可以结合这种变化,让学生觉察到自己身上已有的能力或未开发的潜力我们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一个未成年人离家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你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发掘潜能)在这次离家出走中,你觉得自己身上的哪些能力是以前没有看到的?(自我觉察)这次离家出走让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锻炼?(今后的影响)在咨询室中,我和小A有了如下对话心理老师:你这次出走三天,三天时间里应该很不容易吧,你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小A:我的那位初中同学已经不上学了,她在外面打工,租了一个房子,比较独立我就去找她了我连续三天都在超市帮她的忙心理老师:你在超市具体做什么?小A:就是推销一些牛奶产品,如果卖得多可以有提成心理老师:这算是你的一次难忘的实践经历了你有什么收获?小A:算是有点儿收获吧,为了帮朋友多拿点儿提成,我很卖力地推销,以前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忽悠。
低头微笑)心理老师:说不定你在推销这项技能上是有天赋的在这次对话中,我发现小A虽然个性偏内向,但她的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烈,在语言表达和内心觉察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她对自我的剖析较为客观,也贴近事实我尝试发掘她的潜能,并将其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正向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三)“自我负责”,重构出走的意识高中生的独立意识强烈,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事实上他们在出走时并不会考虑过多的后果,例如出走后的吃住问题和人身安全问题等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唤起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提醒他们跟外界相处的时候懂得把握风险,以降低出走带来的危害小A作为青春期少女,尤其需要让她意识到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危险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解构式的提问来发掘她的自我负责意识出走后有过哪些感受和想法,是否想过很快回家?如果有,后来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有什么顾虑而打消了回来的念头?(想法和需求)你是如何选择地方去躲避或闲逛的,考虑到了哪些安全问题?(意识和能力)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挑战?(自我发现)小A的第一次离家出走,因为和朋友待在一起,所以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危害但在第二次离家出走中,因为怕被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