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与管理伦理.doc
24页第一章 公共伦理与管理伦理第一节 管理与伦理:内在统一,亦即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一、管理的含义和实质P 1-4·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客体及其关系实施协调控制的活动过程·几种观点:结构要素论、协调论、决策论、组织管理论管理的实质:1.管理是社会分工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职能2.管理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3.管理的性质是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4.管理根源于生产方式运行的需要5.管理是社会组织运行的基本保障6.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性是其核心和灵魂 管理的特征、管理的重要性P4-6二、管理的伦理意蕴管理的“人性假设”·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动机、情感、思想、行为目的、行为属性所持的看法性善论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恶论·荀子将人性与制度管理联系起来,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制定礼仪法度,化性起伪,从善去恶·英国十七世纪的政治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凶恶的动物,人对人像狼一样科学的人性论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科学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质的规定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科学的人性论:立足于历史的分析,立足于社会关系分析,立足于实践分析·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人性 人 性 需 要自然属性 体性社会属性 德性思维属性 才性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伦理是关于到的规律的科学P7-13·伦理学的本质、伦理的价值目标——至善四、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P13-15第二节 公共伦理学与管理伦理学一、公共伦理和管理伦理(一)企业伦理和公共伦理n 相同之处:1、都是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2、都以组织和组织成员为研究对象3、都和管理活动有关 n 区别:1、伦理主体不同2、研究的范围不同3、伦理层次不同4、约束机制不同二)公共伦理的特征1.公共伦理是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2.公共伦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3.公共伦理不是社会公德三)社会公德与公共伦理的区别1.属性不同2.约束机制不同3.道德层次不同4.公共伦理是社会管理组织特殊的职业道德5.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二、道德、伦理学与公共伦理n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n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现象伦理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公共伦理学正是在应用伦理学发展过程中新兴的伦理学学科n 规范伦理学:重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与人的关系,强调善恶价值意义,通过对善与恶的研究,提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n 元伦理学:研究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逻辑以及道德语言的结构功能n 实践伦理学:与各学科结合,形成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职业伦理学、军事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公共伦理学、民族伦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n 公共伦理学是研究公共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道德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任务是确立公共管理主体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公共伦理学是管理学、伦理学、行政学、政治学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伦理学学科包含着对管理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三、公共伦理的理论基础:伦理的底蕴n 义务论·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般要求 · 特征:道德义务具有较强的社会他律性,道德义务的履行还具有自觉性和非强制性,历史性 义务与责任相联系·正确处理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义务本位论;权利本位论。
功利论·功利主义是目的论或效果论把趋乐避苦称为普遍的人性规律,以苦乐感的多少判断道德价值的大小,宣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本原则 · 墨子崇利尚义,反对亏人自利,主张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西方古典功利主义理论的人性论基础和苦乐感的计量标准;被元伦理学批判为“自然主义谬误”·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理性和法律之手·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问题理性主义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奴隶,应以理性制导情感,人的幸福在于理性完善情感主义认为,理性是情感的奴隶,道德知识源于情感,应以苦乐感判断行为的善与恶法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法的最高标准第三节 公共伦理基本原则与规范一、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公共伦理准则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即各种准则的最基本的指导性原则一)为人民服务·政府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使政府真正成为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和制度供给的组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行政过程和活动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这是行政组织的基本伦理要求。
·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性质二)公正原则n 公正(Justice),又称公平、正义、公道,既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关系治理文明的标志,又是个人品质、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因而具有制度价值属性和个人品性双重意义n 公正:社会关系主体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各自履行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达到一种均衡状态n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n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n 中国共产党人的公正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价值追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n 国家公务员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力求公正无私,办事公道;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公平正义n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兼顾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十六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 结合论——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二、公共伦理规范构成:组织伦理规范和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9条义务·人事部《国家公务员行为准则》8条·政治坚定 、忠于国家、勤政为民 、依法行政、务实创新 、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第二章 公共伦理主体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含义和类型n 公共组织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与公共伦理主体相对应 n 组织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公共组织是对社会和各类组织进行管理的重要主体政党组织党的组织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类 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国家机关从事国家管理和行使国家权力,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队等 准政府组织承担着某些公共职能的、半自治性的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以公益服务为目的的、公民自愿结合依法登记的组织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n 从组织构成的共性来看,公共组织的建立和其职能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其要素构成的序列包括权力要素、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和管理的实施要素n 管理的实施要素是围绕着组织的预期结果而确立的职能、机构与职位、权责体系以及规章制度等要素n 从伦理的角度来考察,公共组织的要素系统实质上是由伦理要素和非伦理要素两个部分构成的权力要素、人的要素、预期结果以及运行规则等具有伦理属性,其他则属于非伦理的要素。
第二节 政府组织一、政府组织的结构·在阶级社会中,政府组织是按照一定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运用通过法定程序掌握的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的组织·中央人民政府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4年 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由它任命并受其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等机构 1952年11月15日增设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1、纵向结构(府际关系)n 纵向结构是国家内部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在纵向上形成的各种关系,反映行政组织内各层次中的隶属等级,是制度体制安排的结果构成要素:组织机构——设置状况 体制因素——职责配置、财政体制 权能——集权、分权、权力大小n 在纵向关系上,我国的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中央层次即指中央人民政府;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划分有三种类型政府结构类型三级制,包括四种情况:直辖市——郊区——乡; 直辖市——县——乡; 省(自治区)——地级市——市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县级市———乡(1)、三级制,包括四种情况 截止2006年,我国共有283个地级市。
2)、四级制,包括四种情况省(自治区)—地级市—县—乡; 省(自治区)—地级市—郊区—乡; 省(自治区)—地级州—县级市—市区; 省(自治区)—自治州—县、县级市—乡2、横向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不同级别但没有隶属关系的各行政组织和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横向结构中的各组织、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相应的权责划分,它们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我国目前的社区街道组织机构图·西方国家政府组织结构示意图·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6次改革第一次: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第二次: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第三次: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第六次:2008年,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组成部门由28个改为27个。
大部制改革n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n 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即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n 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