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希特和谢林.docx
16页邓晓芒讲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希特和谢林(9 课)费希特胡塞尔的现象学重视费希特,谢林(尤其他的后期)被非理性主义哲学 一般认为他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过渡费希特1762-1814年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他称之为“行动哲学”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们能动方面都是被唯心主义哲学抽象的发展,抓住某些 根本性的东西,即主体能动性方面唯物主义呢,是被动的,机械的,忽视主体 的能动性费希特比康德更进一步的把能动方面发展出来费希特一上来就提出了他的哲学宣言: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康德把认识和行动是分开的,只讲动机,不讲效果,不算是完整的行动只是一 个自由意志,想要行动,但还没有爬起来走出去黑格尔对此讽刺,德国哲学家 还躺在床上带着睡帽费希特时代,德意志民族处于危机中,他讲演《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反对拿 破仑,维护民族主体性开始对康德很追随,后来对康德的哲学不满,进行了批 判 主体能动性但它的能动性要受到自在之物的限制这是没道理的,它不能 认识,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如果因果性范畴不能够运用于自在之物,你自 己又为什么运用了因果性的范畴说我们的感觉知觉印象都是因为自在之物 刺激了我们的感官 而产生的呢?你已经认识了自在之物 说它是原因了又 说它不能认识,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费希特说,自我意识本身 就表现 出一种自由的能动性。
所以,自我意识本身 就是自在之物,是你说不可认识 的自由康德把自由归之于自在之物,认为是不可认识的但是费希特 说这个自由就是你的认识能力认识就是自由所以认识的知性和实 践的理性其实应该是一个东西问题:认识的知性是不是实践理性的第 一步 呢?)也就是说,先验的自我意识、能动的统觉能力,跟自由意志应该 是一回事情在康德那里是绝对不能 混淆的,所以康德认为费希特歪曲了他 的思想费希特把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混为一谈,合为一体在认识里已 经表现出自由的能动性了,那么这样的一种自由能动性难道不是一种实践了 吗?认识也是一种实践啊,要认识啊把握统摄,这也是一种待拓展的自由活 动一句话,把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原则合二为一,自在之物被取消了自由 意识不是自在之物,它就是自我意识的能动的认识能力,把握能力,同时也是实践能力2、 这样,分裂的现象和自在之物被统一为整体的知识领域认识可以实践,实 践也可以认识,两者合为一体当然,最初还是从认识的立场,来看待所有 的认识的领域和实践的领域,康德和费希特都属于大陆理性派的传统,英国 经验派崇尚感性费希特还是属于知识学的传统,把知识看做最根本的,在 它的领域里探讨实践、道德、意志,都建立在知识学的基础上。
费希特的《全 部知识学基础》,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一一认识不能实践,实践又没有认识, 康德有时把他的道德也成为知识,当然不是自然科学知识,而是道德性知识 费希特把这种不彻底性打破了,既然道德也是一种知识,那它就属于全部知 识学领域只要讲知识就够了,不要区分知识和实践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在 于主体的能动性3、 这个主体能动性体现出哲学的出发点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 心主义哲学,费希特提出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哲学理论上,这两种哲学不分 高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是非理论问题它无法通过讨论搞清楚,它建立在 两种不同的兴趣或利害关系、关切(interesting)的基础上有两种不同兴趣 的人,区别在于人的教养有教养的人关心的是精神的兴趣,比较强调主体 的能动性,因此相信唯心主义比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由内心的根据出 发,必然会导致行动,只有知识精英才会导致行动,不会逆来顺受从行动 上推衍出各种范畴和经验世界因为它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哲学, 从主体的精神能动性,作为一种行动推衍出康德的那些范畴以及先验感知论 中提到的感性的时间空间感性的经验材料,整个世界都是主体推演出来首 先是推衍范畴,这一点黑格尔是很欣赏的,评价费希特是第一个把范畴推衍 出来的。
历史上,范畴论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他们都没有推衍范畴, 前者从经验里搜集,从形式逻辑的判断里面找到范畴只有费希特是从一个 点,一个能动的出发点,推演出诸范畴因果性、实体性、关系,都是从先 验自我意识中推衍出来的康德也有一点这样的意识 诸范畴都是先验自 我意识的统觉能力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他还没有从一个自我意识的概念里把 所有范畴依次推演出来这个工作是费希特所作的把范畴推衍出来后,又 推演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先验感知论里的直观形式,通过想象力从范畴 推衍了时间空间后,再推演出各种经验材料: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冷 热,推演出整个世界,不仅仅当做一个认识也当做一个实践的对象推衍康 德已经提出来人为自然界立法,但是人凭借自我意识的精神创造出自然界, 是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所形成的模式创造的这个世界一方面是认识的对 象,另一方面也是实践的对象,因为先验自我意识本来就是实践,就是自由 意识,是合二为一的所以,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进 入到了伦理道德历史和法的领域,发展出了道德法律和世界历史费希特有 很强的历史责任感,对德意志民族讲演是为了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进入 到世界历史,最终使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自然界自然的必然性和自由,统 一起来。
这是他总体的哲学构架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和一费希特把康德的“理论理性”中的最高原理,即“自我意识”和“实践 理性”中的最高原理“自由意志”合二为一,提出“自我”就是“自由”,即一 种纯粹的“活动”它创造自己、产生自己、发展自己,它是绝对第一性的,绝 对能动的,是哲学(知识学)的无条件的第一原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立足于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之上的,所有他的哲学都可以归 结为全部知识学,不光是科学的知识,而且道德法律历史的全部知识都包括基 础就是基本原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合一怎么合一?基本原理有三个主题: 正题、反题、合题黑格尔的三段式是费希特大规模运用于自己的体系构架,康 德有三段式,有时候的是三分法、两分法、四分法实践和理论,判断力批判作为第三个环节,只是一个桥梁费希特的 三分法是模仿康德四大类范畴表,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里面引申出来的, 从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得到启发——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从三大规律 里,费希特引出了知识学的基本原理正题:自我设定自我,等于A=A我就是我形式逻辑上是理解为数学关系, 但与此处不同,费希特按照康德先例将这个“=”理解为能动的活动康德那里, Being被理解为活动,是一个动词。
费希特也是这样,“我就是我”的“是”是 一种活动如果真正的使我成为我要花力气的,如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苏格拉底, 要发挥主体能动性我就是我,体现出能动性是全部知识哲学的基础,我要使 得我“是”起来,才是我表现出一个行动者的自由、自信,创造,不需要任何 别的原因,他就是自因(斯宾诺莎的词汇,但他那里自因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内涵), 他就是自己的原因是能动的主体,是创造者反题:自我设定非我非我,就是一切不是自我的东西自然界、环境、他人、 上帝,都是由自我设定的AHA,-A就是非我 了 但是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就已经设定非我了,与自我对立要行动要与世界打交 道,触及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是你走出门去,你把它设定为自己的障碍, 你要克服自己的障碍你的能动性才能发挥康德讲鸽子没有空气的阻力飞不起 来如果没有被动性对能动性形成阻碍,那么能动性发挥不出来人总是感觉没 有自由,处处受到限制,的一举一动都有原因,都是被决定的但是如果没有任 何东西来造成障碍决定你,使你不得自由,而是整个世界都是空的,你的自由如 何表现出来你的自由也是空的,自由在于对不自由的克服之中世界上有真正 的自由吗,自由都是被社会和环境决定的,都是自以为的自由,甚至要受到自然 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影响。
所以,自我要设定非我,为了使自由能够发挥出来为 了使能动性发挥出来,必须设定被动性非我要以自我为条件,实际自我要以非 我为条件但自我不是定非我,就成不了自我,这就是反题不像正题那样一味 强调它的主体能动性,也强调被动性是不可或缺的合题:自我在自身中设定的自我和非我的对立整个世界就展开了,出发点是自 我设定了一切,设定了非我,也设定了自我和非我的对立自我和非我互相冲突, 互相限制,这也是自我所设定的自我为主的,所以不是二元论的这些都是自 我设定的,都是你愿意受环境束缚的为什么呢,为了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合题 里,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认为我受环境束缚以及克服环境束缚,这样一种对立冲突矛盾行为,是由一个更高的自我所设定的不是由最初的一念之本心,那种 一闪念的自我,这种自我没有想到有什么结果,只是冲动经过非我的限定后, 自我上升到更高的自我,眼界打开到整个宇宙世界我自愿的为了不使它们发生 冲突,把它们设定起来哪怕失败了,也心安理得失败的英雄因为奋斗追求过, 不会后悔,上升到宗教的境界自我与上帝统一,完成了上帝的使命上帝就是 我 绝对自我最初一味的行动的自我,是主观的,唯我论的,是出发点,不是终点最后要皈依于上帝,把自我扩展和升华为上帝。
合题达到绝对自我最 初的我思故我在的自我是有局限性的,但那时的原始的自我才能促使我设定非 我,与非我作斗争来实现绝对自我最初自我是在时间上最后推出来的,但本质 上它是最初绝对自我是一切的自我和非我的冲突理由,它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使 命绝对自我是通过对自身的限制来实现自身的费希特的自我是有限的,受到 绝对自我的限制的,它是从绝对自我经过限制才得出来的每个人的个别的自我意 识,从上帝的自我意识通过一定的限制而得出的像柏拉图的分有,每一件具体 事物都分有了它的理念每一个自我都是分有了绝对自我,分有相当于限制,绝 对自我限制自己,而通过各种各样的自我和非我把自己实现出来这是在第三个 环节合题中我们才能意识到的自我和非我是两个互相限制的观点,这个限制有 两个模式自我设定了非我来限制自己,这是理论理性 也就是认识理性;实践 理性,自我设定自己为限制非我者,限制和改造、作用于非我的主体批注:在认识阶段,往往要通过否定自己现有的不足来勾勒描绘完美的自我, 这个想象中的完美自我不是现在真实的自我,称为非我那么现在这个糟糕的自 我,设定了一个完美的非我来限制自己,努力使自己真的变得完美真实的不十 分完美的自己在认识中设定了非我来限制自己。
在实践阶段,你首先把自己想象 为已经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个完美的人就是你,是自我而平时养成坏习惯的那 个你,在你眼中成了非我,因为你要抛弃它,所以不断的否定它,首先否定它不 是你,是非我那么,你成为了限制那个非我的主体已经被想象为完美的自我 在实践中不断地限制非我在认识阶段,要谦虚,承认自己的不足;在实践阶段 要自信,相信自己能升华实际上,都是自我设定的一个是自我设定非我来 限制自己,那就是认识,你要把对象当成一个限制自我的对象,你的自我要符合 那个对象,那个对象也是你自己设定的,康德讲过先验自我意识建立起它的认识 对象自我把自己受到非我所限制的东西这是认识的理性,理论理性理论理 性就是这样,先是能动的认识,认识一个能动性,先验自我意识具有统觉的能动 性,但这个能动性导致一种被动的关系,建议一个客体,我们的认识要符合这个 客体,这个客体首先要符合我们的主体,符合后我们的主体要符合这个客体所 谓真理就是观念与对象的符合这就是认识的理性实践的理性是自我设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