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陇西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评析.doc
4页陇西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评析一、陇西县基本情况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县、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安定区,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9个镇,9个乡,215个行政村,11个社区,1292个村民小组2011年年末常住人口45.45万人,自然增长率达5.72%陇西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陇西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华夏文明史册陇西是天下李氏的“郡望”,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布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2002年,省、市确定要把陇西建成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信息、交易中心,甘肃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使之成为东接天水、西承兰州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78米,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全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7℃,日照时数2254.2小时,降雨量436.6毫米,无霜期155天,适宜药材、洋芋、食用菌、大葱、大麻、胡麻、油菜、小麦、扁豆等多种作物生长。
陇西已基本形成了以首阳为中心的黄红芪、以马河为中心的柴胡、以福星为中心的党参和板蓝根、以菜子为中心的黄芩、以渭河沿川和南山二阴区为中心的种苗繁育等五个中药材规模种植繁育基地和北山淀粉型商品薯、南部山区菜用型商品薯、渭河沿川早熟型地膜薯三大种植区域红(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素以质优量大走俏国内外市场,形成地方拳头产品;土特产品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荞粉、腌驴肉、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17个名优农产品在国家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大白菜、青椒、甘蓝、大葱、马铃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党参、黄芪、腊肉通过原产地标识认证,并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和“腊肉之乡”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84亿元、15.84亿元和16.82亿元,分别增长5.2%、19.9%和13.0%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3.7∶34.9∶41.4调整为21.3∶38.2∶40.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6.93亿元,增长6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亿元,增长19.2%大口径财政收入3.37亿元,增长28.0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78亿元,增长28.6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2.70亿元和42.39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5.8%2011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1.3平方公里,较2006年增加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7.05%,较2006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438.83公里,316国道和209省干道在县境内通过,走行长度121.27公里;连霍国道主干道天定高速公路在陇西设有4个出口;有县乡公路19条,通车里程396.4公里全县17个乡镇和215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率分别达100%和51%,县内乡镇班车通达率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88.5%县内有客运企业4户,城市公共交通线路7条陇海铁路纵贯南北,走行长度75公里,有铁路专用线9条公路、铁路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成为连接定西、天水、陇南、兰州等地市的交通枢纽引洮一期配套工程进展顺利,马河水厂基本竣工,其它工程有序推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00亩,新修梯田24万亩,新建农村沼气1.5万户,解决1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5%电力、通讯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2011年全县共实施重点工业及产业开发项目33个,总投资达69.75亿元。
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实现总产值48.5亿元,销售收入46.7亿元,上缴税金1.23亿元,对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36.5%其中,铝产业实现产值33.65亿元,销售收入32.57亿元,上缴税金1539.8万元,对财政的贡献份额为4.58%;中医药加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4.8亿元,上缴税金3146.7万元,对财政的贡献份额为9.34%二、评价 综上所述,陇西县西接定西兰州,东承天水西安,区位条件优良,又交通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目标可定位为:周边县镇的商品集散中心但因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只适宜药材、洋芋、食用菌、大葱、大麻、胡麻、油菜、小麦、扁豆等多种作物生长,所以,应当重点发展中草药种植和药品加工业,同时也应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保障农民增收稳收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陇西县在西北地区的发展条件是比较优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