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发展阶段.docx
9页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 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 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 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1.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 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 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 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 代价从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 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 八大公害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 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着名的 3 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 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 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不 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 限》,是 1972 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 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 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 1972 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 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 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 篮直接到坟墓”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 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 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 4 次历史性飞 跃第一次飞跃是1972 年 6月 5日至 16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 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
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 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 所前进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 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 斗”第二次飞跃是1992 年 6月 3日至 1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启动了历史性转变由我国等 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 基本原则第三次飞跃是2002 年 8月 26 日至 9 月 4 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 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 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第四次飞跃是2012 年 6月 20 日至 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 发展大会会议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成果文件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史。
每一次重 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这大致分为三种类 型:是绝路逢生型以德国为代表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德国国家战略从经 济发展优先逐步调整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法 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告别唯经济发展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得 到治理到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变清了,空 气污染减轻了二是奋起直追型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 重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果没有摆脱 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 4 件从 1970 年开始,日 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努 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问题三是跨越发展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行城市功能 分区,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避免市区环境污染经过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 环境基础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问题少数有所缓解、总体仍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危机、化学品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传统工业化带来的 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发达 国家的污染转移等因素,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基本经验在于:一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 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二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 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 整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 化四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国际环发事业的积极影响与我国环保的主动实践我国推进环境保护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 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 措1972 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 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 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
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2 年召开人类环境 会议时,我国正处于左倾社会主义思潮当中,当时的观点是“宁要社会主义的 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没有污染”,“说社会主义有污染是对 社会主义的污蔑”,我国不准备派代表参加周恩来总理首先看到了污染的严 重性,他强调不能将环境问题看成是小事,不要认为不要紧,不要再等了在 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后不久,1973年 8 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 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 32 字环保 工作方针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 入正轨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984 年5 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 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 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 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 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 度、排污收费制度等 8 项环境管理制度。
同时,以 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 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 奠定了法治基础第三阶段:从1992 年到 2002 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 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 战略1994年 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1996 年, 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 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 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 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 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 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 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第四阶段:从2002 年到 2012 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 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2002 年、2006年和 2011 年国务院先 后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 会,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 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 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 战略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 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 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 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 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 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 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 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 2013年 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 27 次理事会 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 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它 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又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 憬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 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 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 实践取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主要目的是解决 环境问题,最大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薄弱环节和突破口是环境保护,成效最 先体现也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积极贡献,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路的引领下, 各地各部门辛勤努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 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 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全国城市污水处 理率由 2005 年的 52%提高到 2012 年的 85%,燃煤电厂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