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级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简介.doc
6页院级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简介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99年,2003年升为本科,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学院升本后,随学科发展的深化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于2005年3月组建计算机科学系软件与理论教研室,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理论方面研究2007年3月,依托该软件与理论教研室构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主要研究软件开发(生产)、维护以及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2008年4月,通过整合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力量,对该学科进行了优化组合,形成目前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在“十一·五”期间,该学科被定为我系重点学科,使该学科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一支以学术和专业素养较高的教授、博士为主导、具有硕士学位的年青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合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2人,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2人(其中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9人,40岁以下的占77%,另聘有2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近五年专职人员发表论文37篇,其中核心期刊17篇,国际学术刊物3 篇,被SCI、EI、ISTP索引的7篇;完成和正在主持承担研究项目省级4个,市级1个,院内课题4个,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目前形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智能计算、信息安全和软件可靠性每个研究方向都由教授博士担任方向带头人,目前都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成果特点如下:一、 智能计算智能计算是人工智能近年来的一个极有前途且颇有成效的研究方向,它让人工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使人工智能真正走向应用它是将问题对象通过特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使之变成可操作、可编程、可计算和可视化的一门学科它运用其所具有的并行性、自适应性、自学习性来对实际问题中的海量数据进行规律挖掘和知识发现由于其在整个计算过程中自始至终考虑计算的瞬时性和敏捷性,因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对象能够通过任务分解或变换方法,使得问题对象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令人满意的解我们主要是进行智能计算模型及其算法优化,充分发挥我们良好的数学基础,并在模糊计算、粗糙计算以及不确定性模型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 信息安全方向: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已经由国防军事领域扩展到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医疗卫生、制造业、反恐抗灾等诸多领域,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够获得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大规模的分布式网络,常部署于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的环境当中,且大多数情况下传感节点都是一次性使用,从而决定了传感节点是价格低廉、资源极度受限的无线通信设备。
在复杂的安全环境、多样的安全需求和资源限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关系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否真正走向实用的关键性问题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保护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如果没有提供适当的隐私保护,无线传感器网络就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与传统的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无线链路的脆弱性、网络拓扑的动态性以及节点资源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使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有的安全性1)、传统网络中的加密和认证机制无法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2)、静态配置的安全方案不能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3)、传统网络服务中相对固定的数据库、文件系统和文档服务器不再适用4)、传统的防火墙技术不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许多安全问题为了保护无线传感器网络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时效性和认证的攻击,需要一系列的安全防御措施然而,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从基础研究转入日常应用,隐私保护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研究方向跟踪无线传感器网络隐私保护研究的国际前沿,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隐私保护的技术问题,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提供隐私保护的技术支持,进而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该方向已有研究基础:我们在密钥管理、隐私路由及数据融合隐私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的一定的成果三、 软件可靠性:随着软件在尖端领域(如我国的211航天计划)的广泛应用和在产品功能中软件比重的加大(如美国F-22战机80%的功能由软件实现),软件的可靠性尤为引人关注,如何度量软件的可靠度,如何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如何使软件满足用户的需求,是软件工程中的难题,也是目前多数软件开发项目流产和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软件可靠性,即软件可靠性工程,是目前软件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必要手段为此,课题组拟从软件工程的源头出发,结合工程实际,探索有效的软件可靠性工程方法和建立相关的软件可靠性理论软件可靠性的研究必须随软件开发方法的变化而变化,近阶段软件工程正朝着形式化软件开发方向发展,课题组拟将软件可靠性的形式化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形式化方法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内容之一,已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没有将形式化方法与软件可靠性两者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从这个结合点着手,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组建一支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主的软件可靠性研究方向,形成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本方向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我们正积极寻求把上述3个方向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软件可靠性方面与梅岭厂开发部进行商谈,信息安全方面与银行有沟通,通过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科技服务力度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今后4年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指导、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并力争通过4年建设,使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成为硕士授予点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做好:(1) 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技术合作交流;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技术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技术合作;选送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外出深造2) 学科建设方面,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并努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 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方面,增加国家基金及省基金申请力度;加大“产-学-研”强度,密切校企联合;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科技服务力度,同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4) 制度建设方面,完善系级学科科研管理相关办法,建立人才科研竞争激励机制预期成效主要有: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有较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力争4年后该学科成为硕士授予点具体讲有:(1) 科研立项8-10个,其中有1——2个国家级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达100万以上。
2) 在核心期刊及有影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8篇以上3) 培养教授2人以上,副教授5人以上,形成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构建智能计算实验室或者软件测试实验室/基地和网络安全实验室学科基本情况3-1 本学科点学术队伍研究方向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毕业学校职称智能计算易树鸿1957.1本科学士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杨道平1973.4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陈全1977.7研究生硕士长江大学助教向剑平1958.7本科贵州教育学院副教授唐婧1980.11本科学士贵州大学讲师信息安全姚剑波1965.7研究生博士贵州大学副教授刘彦宾1966.2本科硕士贵州大学副教授唐晔1973.11本科学士重庆商学院讲师苏文丽1982.9研究生硕士重庆邮电学院助教赵楠楠1978.1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冯韵1979.6本科硕士云南大学讲师阮清强1982.1本科学士贵州师范大学助教蔡春梅1976.10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田屏1974.7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杜华1975.1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软件可靠性樊林波1974.6研究生博士贵州大学副教授杨茂强1976.9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简岩1974.5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陈欣1978.2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夏天维1976.9本科学士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3-1 本学科点学术队伍研究方向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毕业学校职称智能计算易树鸿1957.1本科学士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刘彦宾1966.2本科硕士贵州大学副教授杨道平1973.4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简岩1974.5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陈全1977.7研究生硕士长江大学助教信息安全姚剑波1965.7研究生博士贵州大学副教授李松1980.3研究生硕士四川大学助教唐晔1973.11本科学士重庆商学院讲师苏文丽1982.9研究生硕士重庆邮电学院助教软件可靠性樊林波1974.6研究生在读博士贵州大学副教授杨茂强1976.9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赵楠楠1978.1本科硕士贵州大学讲师冯韵1979.6本科硕士云南大学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