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幼儿简单点的古诗赏析十首.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4946159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3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幼儿简单点的古诗赏析十首 【一】幼儿简洁点的古诗赏析: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其次句调子突然昂扬,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闲得意的得意模样和他的开心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态,“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闲适拘束、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由于心中欢快,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旧是连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缘由,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突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觉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敏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突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灵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特别机智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得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布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纵;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殊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敏捷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非常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予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白,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安静和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拘束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地,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二】幼儿简洁点的古诗赏析: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敏捷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稚嫩顽皮,天真得意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原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得意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殊当心在垂钓时,“侧坐”姿势,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便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抱负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构造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由于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可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答复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慧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可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怀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白“遥招手”的缘由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拟少,因而显得珍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颜色,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表达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三】幼儿简洁点的古诗赏析: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美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清楚,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楚,平仄清楚,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好像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头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急躁者的观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急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淌之美跳动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安静致远.和首句并无冲突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奇妙?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毕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由于“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善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受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懊悔 诗中的画好像代表着一种幻想,一种可见而不行得的幻想,但那种幻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行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找世间最终的能够寄予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漂亮,而一切的漂亮都将隐于虚幻 【四】幼儿简洁点的古诗赏析:咏柳/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观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较美人苗条的身材,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常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头,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消失:“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示意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得意”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终,那视之无形的不行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赐予人们美的启发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消失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相互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久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绿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照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绿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奇妙灵活,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制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较和比方新颖贴切是此诗的胜利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顺 【五】幼儿简洁点的古诗赏析: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四周明媚秀丽的春天风光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气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爽轻松的情调气氛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展了微小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季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气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绽开了一个特别明媚的自然风光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气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气,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爽的天际中飞行,这不仅是一种自由拘束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勉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行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气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气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爽,晴天丽日,所以能观察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潮湿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气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