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docx
8页第一章 职业理念第一节 训练观——素养训练观训练观的核心是训练的目的;(一) 定义:素养训练观是为了 提升人的全面素养 的训练观,将训练活动的目的指向人的全面素养的进展,即先天的生理素养及后天环境与训练影响下的心理素养和社会文化素养的全面进展;(二) 内涵:1. 素养训练是以提升国民素养为根本宗旨; (进展训练,对提高中华民族素养、促进经济和社会进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 )2. 素养训练是面对全体同学的训练; (受训练机会公平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训练方针;)3. 素养训练是面对同学的(和谐的)全面进展; (全面进展是党的训练方针的核心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四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 素养训练是促进同学个体进展的训练;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5. 素养训练是以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为重点的训练;(三) 外延:素养训练是连贯的、 全方位的、 全过程的训练活动,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是终身的,贯穿于学校训练、家庭训练和社会训练;实施素养训练,必需把四育有机统一在训练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四) 进展1999 年《关于深化训练改革和全面推动素养训练的打算》标志着素养训练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训练法》规定义务训练必需贯彻国家的训练方针,实施素养训练,标志着素养训练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五) 目标1. 促进同学身体的发育2. 促进同学心理的成熟3. 造就公平的公民(受训练机会公正、全面提高国民素养)4. 培育个体的生存才能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8 / 85. 培育同学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才能6. 培育同学的法律意识7. 培育同学的科学精神与才能(六) 基本要求1. 面对全体同学2. 促进同学的全面进展3. 促进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培育4. 促进同学活泼、生动、主动的进展(启示式教学)5. 着眼于同学的终身可连续进展(七) 开展的途径1. 深化训练改革,为实施素养训练制造条件全面推动素养训练的基础是“两基” (基本普及义务训练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条件是树立素养训练理念,加大训练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 基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的老师队伍前提条件是老师的训练观念重要方法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2. 优化结构,建设高质量的老师队伍(1) 更新老师的训练观念(2) 提高老师的师德素养(3) 强化老师在职进修制度,提高老师待遇,优化学校治理3. 将训练目的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4.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 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加强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养训练的新局面,靠法治、制度保证,切实加大训练投入等(八) 素养训练与应试训练的区分1. 全面素养与片面素养的区分2. 价值取向的区分(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 考试胜利)3. 训练方针的区分其次节 同学观——“以人为本”同学观一、“人的全面进展”思想是确立素养训练观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进展是指人的劳动才能,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 和谐、充分进展,也包括道德的进展;二、“以人为本”同学观以人为本训练战略将人置于训练进展的起点和目标上, 进一步明确训练的目的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了把促进同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素养训练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是将“以同学为本” 思想落实在训练教学过程中,充分敬重、关怀、信任同学,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同学, 敬重同学的生命主体意识,让同学发挥训练的主体作用;(一)内涵:1. 同学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认为同学是训练活动的主体,注意同学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同学的全面进展,敬重同学的自想法识,依据同学的成长规律开展训练教学活动;( 1)同学在训练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 强调同学是学习活动中熟悉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 进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助人; 老师需要充分树立同学的主体位置, 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训练活动中,从根本上转变同学的角色观念;( 2)同学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 强调老师要敬重同学的个体独立性,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同学的思想之上,客观看待同学的成长与成才;( 3)同学在训练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权责; 同学在训练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住需求和 动力, 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益,老师要敬重同学的主体性需求, 引导同学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 同学是进展的人; 同学的进展是指同学在遗传、环境、训练及自我内部冲突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质、量等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1) 同学的身心进展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分阶段进行) 、不平稳性(适时而教) 、互补性(扬长避短) 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 同学具有庞大的进展潜能3. 同学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 人的全面进展是以承认同学差异和个性进展为基础的; (敬重个性的全面进展是全面进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域)(2) 同学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训练理念;(二)中同学的进展特点1. 中同学身心进展具有鲜明的特点2. 中同学的主体性进展特点是指中同学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3. 中同学在德智体美等训练内容方面也有鲜明的进展特点(三)基本要求1. 身心进展方面要求中同学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意;2. 主体性进展要求建立正确的自我熟悉,培育起全面进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进展、主动进展的意识;3. 社会文化素养进展要求(四)训练公正运用以人为本的同学观来开展训练活动, 要遵循“训练公正” 原就,处理好同学进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问题;1. 促进全体同学的共同进展要以训练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就 (一是入学机会均等, 二是训练过程中机会均等)2. 有差异的同学共同进展(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身心进展水平)第三节 老师观——终身学习一、 对老师的熟悉(一) 定义:老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养的使命;老师职业具有肯定的职业声望,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具有专业自主性,有专业标准,老师实践是现代训练科学重要的专业讨论领域;(二) 角色特点:多样化1. 传道者; 老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授业解惑者; 老师将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积存的学问体会、技能传授给同学,并解除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启示他们的聪明,培育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3. 示范者; 同学具有向师性特点,老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同学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 治理者; 老师是学校训练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治理者,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维护纪律、组织班级活动等,对训练教学活动践行掌握、检查和评判;5. 伴侣;6. 讨论者; 老师要以变化进展的态度对待同学,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三) 劳动特点1. 复杂性;( 训练目的的全面性;训练任务的多样性;训练对象的差异性)2. 制造性; 表现在老师制造性地运用训练教学规律;(1) 因材施教;(2) 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3) 训练机灵;(随机应变)训练机灵是老师在训练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才能,是指老师对同学活动的敏锐性,能依据同学新的特殊是意外的情形,快速精确做出判定,随机应变地实行准时、恰当、有效的训练措施解决问题的才能;3. 主体性;(老师直接用自身的学问、聪明、品德影响同学,老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4. 示范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同学)5. 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没有严格固定的工作时间,课堂内外、学校内外)6. 长期性;(人才培育的周期比较长,训练影响具有滞后性)7. 间接性;(老师的劳动不直接制造社会财宝,而是以同学为中介实现老师劳动的价值)8. 个体性与集体性; (老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形式,但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的结果)(四) 新课改下的老师观1. 角色转换(1) 由学问的传授者转变为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同学进展的促进者; (目的、 方式上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才能,内容上不仅传播学问和社会规范,更关注同学的人格健康成长和个性进展)(2) 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 本土化,同时,积极参加地方课程的建设,培育开发课程、评判课程、制造性使用课程的才能)(3) 从教书匠转变为训练教学的讨论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老师也是训练教学的讨论者, 以讨论者的眼光注视和分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项问题)(4) 从学校的老师转变为社区型的老师;2. 行为转变(1) 师生关系上,强调敬重、称赞(2) 教学上,强调帮忙、引导(3) 自我上,强调反思(4) 与其他的训练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二、中学老师的专业进展(一) 老师专业进展要求1.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2.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3. 恒于讨论,成为教学讨论者4. 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才能5. 用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二) 老师专业进展内容1. 建立专业抱负2. 形成专业人格3. 拓展专业学问4. 提高专业才能5. 完善专业态度与动机6. 形成专业自我(对自我工作的感受、接纳、认可的自我意向和敬重)(三) 老师专业进展途径(职前、入职、在职培训和自我训练)(四) 老师专业进展方法1. 观看和分析优秀老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以少数同学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走小型课堂教学,摄制成录像课后分析的方式)3. 进行特地训练4. 反思教学体会(五) 老师专业进展阶段理论1. 福勒和布朗的三段论(关注生存(印象)阶段、关注情境(质量)阶段、关注同学(进展)阶段)2. 柏利纳的五段论(新手阶段、娴熟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精干阶段、专家阶段)(六) 终身学习意识是贯穿于一生的训练理论或观念,由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的,建立在四个基础上——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1. 内容:(1) 学会学习的方法(2) 通晓所教的学科(3) 学习其他训练学问(4) 学习信息技术2. 要求:(1) 有不断学习的意愿(2) 支配肯定时间学习(3) 把学习与工作改进联系起来,学有所用(4) 把握学习方法和技术,提高学习效率(七) 自主进展意识自己驱动与实现的进展,表现在自我诊断、自我规划、寻求支持、自我评判三、 中学老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素养、训练专业素养、职业心理素养(一) 职业道德修养1. 忠诚于人民的训练事业2. 喜爱同学3.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