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docx
6页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来源:作者:孙宇龙 责编:流淌2013-11-21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观念摄影当下已俨然成为一种类型,同诸多类型摄影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摄影生态,满足差异化多样 化的社会需求其“质”倒无需急于厘清,但其实践和理论探索值得思考,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与影 像表意方式上的不同一、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1. 都市化叙事策略以都市为核心的各种社会现象和观念意识成为当下文化的内核,不可避免地成为观念摄影的主题,影 像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杂合的矛盾的文化心态,观念影像对西方文化元素的模拟、复制或改 编,理论与实践中多以都市主题为影像叙事文本,其叙事策略的抵抗和文化体系间的穿越体现了浓郁都 市特色,都市叙事策略的观念影像,是异于传统摄影的首要特质,其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1) 都市化主观表达,创作群体年轻化观念摄影创作群体年轻化趋势尤来已早,从早期的探索观念 影像到《newphoto》,再到当下的观念摄影展,都市青年摄影群体一直处于摸索与创新的不安分状态, 摸着石头过河也罢,模仿西式文本也罢,都市摄影群体和类型同传统摄影明显地分化,观念摄影气候 渐成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混杂、传统价值观颠覆、传统 审美构架崩塌,商品经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潮流的冲击下的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惑等等都充盈在 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全国各大中城市摄影社团的青年群体摄影者,对摄影现状感到迷惘,用不同的 方式探索,涌现一批类似于“观念摄影”的作品而今,摄影展场的观念影像,青年创作群体与20多 年前的刘铮、荣荣、映里等年轻摄影师一样,遭遇同样的迷惑与困境只不过,当代都市新生代的观 念摄影群体更敢于直面现实,展示问题并且作品敢以自己的看法与感受,用其有限的表现手段表达 与述说,虽然有摄影师,本身不会使照相机,但并不影响他们用观念影像去表达去反思据初略统计, 当下观念摄影群体年龄多在25至35岁之间,然而年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受都市文化侵淫的青年创作 群体对影像的另类观点与实践2) 西方文本的模仿和本土的自主叙事探索观念摄影拓展了摄影领域,丰富了摄影类型,开阔了艺 术家视野青年摄影群体在艺术的领域一路猛打猛冲圈定了“自己的地盘”,划定了 “势力范围” 纵观国内早期的观念摄影,自美国MOMA摄影部第四任主作格拉西“确立”了观念摄影的类型后,国人 开始向西方的观念摄影文本看齐,以西方文本为参照物进行试验与创作,他们大多有与西方当代艺术 接轨的内在需求,但并没有得到国内摄影主流的认同,处于一种迎合西方的尴尬境地他们的问题在 于:过分依赖西方,脱离中国本土大众。
为融入西方当代艺术,他们的捷径便是用西方文化的话语方 式和语境来表达中国当下的观念,之后,再加入本土化元素,寻找现实的表现对象与话语空间观念 摄影与其说是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找到的一个落脚点,还不如说是中国艺术家在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 仿、复制中找到的出路王庆松、缪晓春等早期作品对西方绘画的模仿到当下完全本土化创作模式大 多如此当下的新生代摄影群体克服了这些不足,探索出了中西融合的路子,观念影像的创作植根于 本土用本土化的方式表达中自己的态度与看法,观念摄影作为切入当代艺术、文化有效的载体、媒 介,已融入当代文化的叙事语境中了3) 观念摄影把艺术内部问题转化为外部的社会学问题观念摄影对于社会不仅是影像的创作,更注 重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提出创作者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摄影由此从单纯的艺术学变成了一门社会 学在社会问题的思索与探讨上,观念摄影不同于传统摄影,纪实、报道摄影纪录关注当下,而观念 摄影既注重当下,更注重对于未来的表达与观测徐勇的《解决方案》把一个社会问题展现出来,完 全不同于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展示探索、解决的结果,让人更思索现象背 后更深层次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翁奋的《我的奥运》有一种对于奥运精神更深层次 的看法与理解当北京奥运会遭遇政治、宗教、民族等因素影响时,《我的奥运》既提出了问题也以自 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中央美院姚璐的《新山水》借用北京奥运施工期间的大众影像从自己的视角, 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防尘布绿色防尘布以 及由它所披挂而成的座座土堆,成为当代中国快速度发展的新符号”2. 商业性消费叙事策略(1) 影像“观念”的商业性消费观念摄影创作伊始就给自己的影像找到了出路,作品超越传统影像 的观看模式与使用方法,进入社会消费品行业这种消费不仅是视觉消费,更重要的是“观念”消费, 摄影者生产的不仅是单纯的影像,而是一种可以多次且可反复使用的消费品观念影像可以不进入展 示行列,但一定要进入消费品的行列,因为观念摄影的初衷就是生产商品,让使用者在观赏中消费并 赏识其“观念”,重要的是观念,影像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载体同时,观念影像也因摄影的可复制 性得以广泛传播与消费2) 当代社会生态和女性主题消费权重观念影像没有停留在对当代社会生态关注纪录上,更注重对 于当代社会生态的评价及其走向,尤其是对女性影像的偏重,成为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之一。
20世纪 50年代,澳大利亚摄影师赫尔蒙特•纽顿的名作《她们来了》,一反时尚女性的温情典雅,以视觉倒戈 冲击社会道德伦理,让“性”意味的女性身体影像消费公开化、合法化,进入观赏者情欲的深部,引 起人们对于视觉影像观赏之外的服装品牌的关注观念摄影师主动地以自己的方式混杂传统与现代的 意念元素,从男权视角创作多元的女性影像,并让这些冲击视觉的“女性”身体影像来阐释他们对社会 的看法与观点,从而传递出他们对未来的评价和当下的态度观念摄影者用最数字的手法,导演的方 式,时尚地把“性”和“情色”带入影像,以影像隐喻,反传统文化和伦理政治,从而使观念影像叙 事有了张力这种张力的构成主要通过画面矛盾的营造,场景的布置,影调气氛的设置,情节的建构, 勾起观赏者的欲望和想象,释放潜在的本能欲望与冲动推而广之,观念摄影师把这种思路用于其它 主题与观念的创作之中当观念影像消费成为一种时尚而自发的消费行为时,影像的表述从社会生态 和女性性别影像消费拓展开去,锲入其它领域与行业,观念摄影如同电影一样,其内容可以兼容并包 诸多艺术领域与行业,全然不顾传统的规范与伦理的约束,无所顾忌地追求自我的表达与书写3.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叙事策略(1) 传统摄影的叙事危机。
当下的影像标准日渐与西方趋同,引入西方的文化与艺术标准已成为并不 时尚的潮流和无法拒绝的诱惑,而西方国家依靠经济科技实力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整合到 大众传媒中,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编码到商品娱乐消费文化之中,输出到第三世界并起到主 导作用,导致第三世界的文化受到威胁、母语流失、价值沦丧实质上是文化本土化(冲突论)与全 球化(融合论)的矛盾大环境下,摄影难得幸免摄影人不再局限于小圈子,从文化的角度关注自 身,关注社会;摄影人仔细研究全球化语境下摄影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同时,传播的变革为传统摄影 叙事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导致了传统摄影叙事的双重危机,即权威叙事与常规叙事的危机、叙事语言 与叙事规范的危机它表现为摄影师与观赏者之间权威位置的置换,常规叙事向个人化风格叙事、完 整叙事向碎片化叙事及分段叙事、情节性叙事向反情节性叙事的滑移取代传统摄影叙事语言,成为观 念叙事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叙事规范也从“自律”走向了平面化、游戏化其基本叙事策略, 表现出对于时间空间主体的隐藏趋势;“技法”的“强调”,影像的时空模糊碎裂甚至缺失;视点杂 糅、非客观,无固定视点;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无需逻辑关联,影像的视点主要在于摄影者观点的展 示。
叙事结构偏重于运用行为、装置、采样、拼贴、重复、混用、导演、表演等手法,杂糅形成了影 像的结构方式最终让影像表现出摄影者的“精神”与观念如果说传统摄影是文学性的陈述,那么 观念摄影就是隐晦、嘲讽的反问句总之,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观念摄影叙事修辞是游戏式的是含混多 义的2) 后现代语境下的观念摄影后现代”的艺术总趋向是致力于消融与解构一切,否定艺术之间的 鸿沟,消融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别,导致文化的大众性与随意性,使大 众文化趋于平面化与游戏化观念影像也不例外,追求平面化,反对一切深度模式,达到一种轻松的 享受的目的,影像用表层和现象取代深层和本质,企求人物、时空、观念平面化,使影像向世俗文化、 商品文化、消费文化发展由于影像的可复制性,摄影在艺术门类中被一些人斥为低俗艺术,因为这 一特性,摄影的消费性彰显得尤为突出而实用性摄影,如人像、商品、汽车也因可复制性,快捷地 达到了其商业目的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当代人的困惑和困境变得更加现实和琐碎,对于现实 无奈的幻觉与迷惑越发浓郁,使观念影像后现代特征更为突出观念摄影除了传达出都市人的漂浮感 和不确定性外,还对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价值、伦理、社会和历史观念作了调侃式的嘲讽。
一些影像 甚至故意让人物在庄严神圣的地方开着世俗的玩笑,采用反讽、戏拟、类型混杂、滑稽模仿和“元叙 事”解构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不仅对历史、战争、英雄作了重新解释,进而揭示这些解释的“非必然 性”和其意义上的“非真实性”一切意义都是创作者提供给世界的,并消解着世界传统意义观念摄影作品的平民化、去中心化和反精英主义等颠覆性意义,虽然并不带有多少对精神生活的关注 和个体复杂感受的人文关怀,有时仅仅是为了嘲弄和戏谑,或急于表达摄影师自己对于现实的不切实 际的结论,但在90年代后,现代语境下的观念摄影作品中,展示的是更为复杂多元、多维的现实“生 态”,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态3) 市场化文化叙事策略观念摄影市场化叙事策略意味着观念摄影将失去更多摄影者个性特征,更多地从市场规律的需求出发, 顺应市场需求,文化的非差异化则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驱使下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在审美方式、 态度和趣味等方面的认同后现代语境下,观赏者不再满足于现实主义的审美趣味和现代主义所给人 们带来的震惊与思考,更渴望新的文化产品形式---平面化的,无须思考,不再客观的影像,人们的审 美趣味由实用性完全走向了消费性、娱乐性,因而需要有人创作出适合差异化,打破地域的观念影像。
观念摄影所展现的文化内涵的非差异化策略,即市场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领域几乎无所 不在为获得全球市场,观念摄影的叙事用东方情调和故事包装西方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观念摄影走向 “全球化”的策略当下的观念影像,与其说是趋同,还不如说是东方观念向西方的主动求同,是在 市场利益驱使下的主动求同观念摄影的市场化导致了观念摄影叙事、商业性消费与市场化运作趋同, 标明它在市场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观念摄影的商业消费特性则意味着其叙事一定会走向市场,当传统摄影仍着迷于过去时与现在时的纪 录时,观念摄影则不再看重纪录,而是强调现在与将来的表达这种表达的商业消费特性,让观念摄 影师不得不放下架子,揣摩观众的“胃口”,找准市场有意识地取悦观赏者的娱乐心态和商业消费 开发,利用一切表现手段与方法加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观念摄影的叙事技巧如果没有观赏者心甘 情愿的“凝视”,观念摄影的观念的“询唤”就不过是一种无对象的“自说自话”,一种没有结果的 “独自等待”而没有市场回报的生产也等同是一种花钱买自杀的疯狂行为此时,传统摄影则仍在 经典叙事策略与规范的束缚下刻板地进行着“纪录”与“再现”4) 摄影一观念一权力照相机的观看也是一种权力,摄影的观看也时常集中体现出当代话语中知识 与权力的争斗。
于观念摄影而言,“观看”不再是纯纪录方式,而是被作为一种权力释放,而“被看” 意味着无力的一方和被动攫取的景观这种权力已日渐为大众所拥有纯技术性的“匠人”式摄影已 再权威观念摄影常突破常规叙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