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栖》阅读答案及赏析.doc
5页《退栖》阅读答案及赏析 《退栖》阅读答案及赏析 退栖 司空图①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②不是空怜马,支遁③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①司空图:字表圣唐僖宗去四川,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王官谷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②燕昭即燕昭王,曾被郭隗所讲古国君购买已死千里马的打动③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佛学家,家 1.这首诗的颔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6份) 1、诗人用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隐居中条山的作者,得到了宝剑就如同添了健仆,充满豪情;没有书年,就像很长时间失去了朋友诗人以得剑如得健仆,亡书似良朋象征找回了曾经失掉的文人生活中难得的情趣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归栖退隐的思想感情首联说他当时的处境,颔联说他退隐后的豪情和乐趣,颈联借典故说他并没失去用世的雄心,尾联说他从此退隐,漫无拘束 司空图(837~908)晚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唐光启三年(887),僖宗去四川宝鸡,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王官谷。
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诗题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这首诗的主旨退栖”,退而栖息,不再出仕 首联叙事,讲他当时的处境宦游萧索”,是对自己五十岁前从宦经历的一个总评他少有俊才,品行也很有名三十二岁中进士,一度做到礼部郎中广明元年(880),黄巢进入长安,他的仕途随之中断有人曾劝他入义军,司空图“不肯往”,辗转回到河中中条山后来僖宗次凤翔,司空图又出仕,僖宗去宝鸡时,却没有要他随行,他只好又回到中条山中为无能”,为,读去声,“由于”的意思他自我感叹没有能力作者认为风雨飘摇的晚唐社会已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安稳的位子,更不用说给他的发展提供宽绰的外部环境所谓“为无能”只是无奈之叹于是“移住中条最上层”中条山王官谷有他先人的田业,他又造了个“休休亭”,环壁画上唐朝的节士文人 颔联既叙境况,也写心情书和剑是唐时文人两件随身物事,也是当时 ___的身份标志和情趣寄托书自不可少,剑也成为防身健体的兵器与矜持名节的礼器相融合的饰物以“健仆”、“良朋”写失掉仕宦的文人生活中依然难得的情趣乍”和“久”表示的应该是一种盼望已久、喜出望外的喜悦心情,不失文人雅士的情趣或许还有一种解嘲的、自我平衡的慰求两句一个意思,改为“亡剑久似失健仆,得书乍如添良朋”,除平仄、韵律不协外,意义并无差池。
然若这样写则远不如原句传神 颈联借典发议,以议显情燕昭王以爱才名,“千金市骨”,并筑黄金台招纳贤才但这个时候燕昭王已经不再了并且司空图这次回谷是皇帝不让他跟随,不免觉得才不为用,已有对李唐王朝的怨意支道林是东晋高士,游心佛老,以谈玄名嗜养马,有人说与他身分不符,他回答:“爱其神骏至于“爱鹰”,待考或许马、鹰同指腾荡不静的物事对句表明他要学支遁,才不为用也算了,隐居也可做大事,并非心如死灰或者说:“爱鹰何妨作支遁?”这里较之首联,心境已有变化本联对仗工整,在全诗中起了很好的“转”的作用 尾联表态度自此置身绳检外”,“绳检”义为约束用约束来定义宦途,是有他的.切身感受的,在这里有自我宽慰的意思可以想象,司空图在念出这一句后是长嘘了一口气的作出了一个决定,至少少了一份纠缠然而,他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已经屈就这个客观现实,再来个追加的主观认同果然,“肯教世路日兢兢”,大有文章世路和绳检指的应该是同一个天地,一个不得不每日兢兢的世界兢兢,小心谨慎、惶怖恐惧的样子第一,世路日兢兢是使他致身绳检外的原因第二,既说了置身绳检外,还来感叹世路日兢兢,就表明他并不能忘却和脱身第三,“肯教”一词表示主动并且施动,其实,世路日兢兢已是事实,他本人也只能并且已经由它支配,诗里却反客为主。
这种强欲挥洒和强为不动心尤其无奈和悲哀 此后直到去世的二十二年中,从他的小传中知道,无论哪个王朝,凡六征皆不就,确实做到了退栖但致身绳检外则大谬不然还不说他为哀帝被弑而不食死节,单六次不就的本身就是参政行为,就是兢兢地过日子这么分析不在于指出这种矛盾或指责这种“言行不一”,而在于指出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及其渗透着的深深的悲哀与无奈司空图试图潜心佛老而终不能脱身儒教产生这种意向以及导致这种结果,是晚唐的没落与司空图本人的文化性格双重原因所致这首诗摆在唐诗序列里并没有多少可称道的;司空图也并不以诗名只是可以作为他从从宦到隐居的关节点上的一篇自叙状,来看他这个人以及与他相关的人和事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与社会的联结或者说,借这首诗,就他的行藏来写一段关于他的评传 【《退栖》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