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轮复习之对联、对仗句的拟写.docx
5页二轮复习之拟写对联、对偶句蕲春县实验高中 沈冬兰板块一:拟写对联、请你欣赏下列对联1. 一路平安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2.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民泰国安3.欢欣鼓舞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家庭幸福4.冬去山川齐奇丽喜来桃里共芳香横批:新年大吉5. 鲲鹏展翅扶羊角莺燕欢歌送马蹄6. 誓做长征千里马争当改革领头羊7. 喜得马年成骏业笑看羊岁展鸿图8.才听骏马踏花去又见金羊献瑞来9.自强不息怀壮志厚德载物携梦行10.十载办学桃李遍中华百年树人精英满天下二.请你归纳拟写对联的基本要求1、 字数相等对联短可至每联只有一个词,长可长至每联数百字,但上下两联字数必 须完全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这是对联具有对称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础2、 词性相同上下两联的词语基本上应当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 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3、 结构相应上下两联之间的句法结构必须彼此一致,如主语对主语,动宾结构对动 宾结构、主谓句对主谓句,等等4、 节奏相合对联的上下两联节奏一般必须相合,如上下联都二字一顿、三字一顿等 同时,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对,亦即平仄相反5、 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的含义必须有一定的关联,做到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互补关系;二是对立关系;三是承接关系三.请你试一试1. (2014 年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7 字,语言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 分)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案示例】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E 级试题解析】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 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2. (2012 年四川卷)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1)内容与节日相关;(2) 可以不考虑平仄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下联:中秋上联: 清风一缕拂丹桂 (天涯咫尺盼团圆)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解析】本题考查修辞运用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形式相 同包括句式(或结构)相同与词性相同两项,内容相对,包括正对与反对两类。
同时必须注 意,对联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声(阴平、阳平)答案示例】闻粽香思屈子忠魂 清风一缕拂丹桂(天涯咫尺盼团圆)3、(2009 年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志高天远,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翅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答案示例】A4. (2009 年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 下联 【答案示例】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5、 (2012年淄博一中模拟卷)在5月13日母亲节到来之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同学们想了两个上联,请对出下联1) 怀胎十月,母爱深似海;下联:(2) 幼时不晓事,妈妈唠叨总逆耳;下联:【答案示例】操劳(牵挂)一生,亲恩重如山 长成方知恩,母亲叮咛倍温馨(常 记心)6、 (2013年唐山一摸卷)春联是独特的文学形式,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请在以下两联中 任选一联,对出下联或上联1) 桃李迎春,北国江山丽; (2) ;山欢水笑,又度佳节天下春答案示例】龙蛇献瑞,南疆岁月新蛇至龙回,重开新岁人间景7、同学们求学十多年,对各门学科及其任课教师一定都有自己的认识,下面这副对联,也 许能触发你的感想,请你仿照例句,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另拟写一副对联,抒发自己的 感受,不少于 18 个字。
给语文老师: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优乐喜; 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给 老师:【答案示例】 写给数学老师:1.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情深意切2. 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3. 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写给英语老师:1、 口说进行时,不定式并非定语从句;牢记构词法,完成时不是被动语态2、 喜怒哀乐,舍弃过去时;酸甜苦辣,把握将来态3、 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写给物理老师: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写给化学老师:1、 氕氘氚,弘天地正气;钾钙镁,铸英雄本色2、 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做伴;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写给生物老师:1、 实验室中,植物动物样样标本俱全;讲课台上,易题难题种种类型都有2、 生为人杰,仁义礼智大综合;物以类聚,门纲科目细分析写给政治老师:1、 喜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善用辨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2、 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万事莫测;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百章可循3、 唯物辨证,探索物质本源;政治经济,解说社会焦点。
4、 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5、 讲马哲,唯物辨证皆论;看世界,政治经济全学6、 站世界高端,纵观变幻风云;立时代前沿,引领发展潮流写给历史老师:1、 看华夏,秦汉唐宋明清尽统一;观世界,英法德日美俄皆争霸2、 上知两汉统一,侃侃论天下;下说三国争霸,娓娓道古今3、 通览古今,华夏儿女共创华夏文明;遍听内外,世界豪俊同谋世界和平4、 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写给地理老师:1、 上通天文,好与日月星辰为伴;下知地理,喜与江河湖海作友2、 日月星辰尽藏胸中,能上九天;鱼鳖虫兽全收眼底,可下四洋3、 读教科书,乘季风,激起心中暖流;转地动仪,看世界,了解异域风情写给体育老师:扣蓝板,伸手赶超火箭队;踢足球,迈脚夺取世界杯写给美术老师:调配色彩,展现亮丽图景;勾勒线条,描绘精彩场面写给音乐老师灵喉送韵歌声悦耳;巧手奏曲旋律动人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象,根 据备选人物的相关特点拟写一幅对联示例:(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鸿雁捎书回故乡备选人物:李白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鲁迅 朱自清选择的人物 ( )拟出的对联:【答案示例】文天祥 犹存正气参天地,永留丹心照古今。
李清照 帘卷西风,易安居士,寂寞寒窗空守寡; 人比黄花,清照才女, 梧桐朽枕枉相栖 国破家亡划船载愁苦,颠沛流离执笔诉悲情鲁迅 彷徨半世 ,呐喊一生朱自清 月影清辉星夜下,荷香漫步水云间李白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心系千家万户疾苦,志牵百丈高廷兴衰板块二:拟写对偶句一.了解对偶句 对偶句由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两者间的关系可以 是相同或相近、相对或相反、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对偶的修辞作用主要是:①整齐、对称的句式,可以使语句产生匀称的美感;②词句 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或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 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二.拟写对偶句1. (2014.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示例】A2. (2012 •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 未为不可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述情景写对偶句,要求字数、结构相 同解此题,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比如,黛玉之“惊”,宝玉之“笑”,黛 玉之“眼熟”,宝玉之“面善”等等,稍加综合,即可写出对偶句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宝哥哥惊疑似何处见过 痴宝玉初识林妹妹欣喜如梦里重逢3. 把下面画线处的语句改为对偶句这座小村庄,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高山,高山上林木苍翠答案示例】面临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林木苍翠的高山 面临大海,大海碧波荡漾;背靠高山,高山林木苍翠4. 请把著名诗人闻一多、著名剧作家曹禺和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的篇名串联起来,组成一组 对偶句不超过 30 字答案示例】日出》之前曹禺遭遇《雷雨》,《死水》塘边一多高举《红烛》对偶句 中《日出》《雷雨》是曹禺的剧作,《死水》《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5. (2014湖北七市州联考)2013年暑期,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科教频道周末 黄金时间播出,激发了全国人民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引发了 汉字热。
请你为即将开赛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写一条宣传语,要求运用对偶的 修辞手法,不少于 14 个字答案示例】横竖交错,传递千年文脉 撇捺相连,书写万世辉煌 全民参与,书写规范汉字 万众同心,传承辉煌文明6.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 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①联系该书内容;②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2012年湖北卷第20小 题)【答案示例】①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 音,文化湖北续辉煌!②史家绝唱,读史明志;无韵离骚;鉴古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