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合训练法在高校中长跑业余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训练中的研究.pdf
51页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组合训练法在高校中长跑业余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训练中的研 究 姓名:易述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何江明 2009060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中长跑运动是一个周期性项目,从中长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 训练方法的变革、更新是中长跑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力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好 坏来自于队员的先天身体素质和后天的专项训练中长跑项目是“高速度 耐力性项目“ ,运动员既需要很高的耐力水平,又需要很强的速度能力,两者 缺一不可从该项目的能量代谢性质和特征的角度看,它是磷酸原、无氧糖 酵解和有氧代谢联合供能的项目其训练应该以专项能力的多层次结构和以 能量代谢机制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的组合训练法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将 影响中长跑训练效果的各个因素都纳入训练过程,重视运动员整体实力的改 善和提高的综合效应,在训练中依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竞技水平等因素, 科学地运用训练学原理,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不同性质和比例的训练内容,以 获得训练的最佳效果单一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训练课只使用一种方法,发 展一个供能系统,它包括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和重复 训练法等,其综合化程度不高。
本课题将组合训练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 证,对中长跑的训练提出自己的观点,供普通高校中长跑教练员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等对“组合训练法“ 在中长 跑训练中有效地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进行探研究认为组合训 练法适合目前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项目训练趋势的发展其结果如下: l 、组合训练法是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实践中,是训练方法的理论进一步 探索,为高校业余训练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组合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普通高校业余运动员身体机能,通过实验对 比研究得出实验数据:组训前肺活量的4 3 5 7 .5 ±3 0 4 .5 6 毫升,组合训练后 为4 8 9 0 .7 ±2 1 1 .7 8 毫升,提高了5 4 3 .2 ,p = O .0 0 9 0 .0 1 ,1 0 0 米 跑成绩虽有提高j 但是不明显.血P - - O .0 1 3 0 .0 1 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 经过单- - i ) J l 练法后,无氧代谢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得到显著提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4 页 3 .2 .4 运动成绩 表88 0 0 米成绩表( 单位分.秒.) 从表8 可以看出,试验组运动员经过组合训练法后,8 0 0 m 跑成绩由2 分 2 4 7 s 提高到了2 .分0 7 7 s 夕b ,还可以看出,经过单一训练后的对照组,8 0 0 m 跑 成绩由2 .2 8 提高N 2 .1 4 ,增幅为0 .1 3 8s ,这说明组合训练力设计是成功的,组训 期各项能力比传统模式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
表9 实验组参加成都市大学生乙组成绩表 对象项目m 繁淼名次糕手名次 武建华 5 0 0 01 8 .7 81 8 .4 021 7 .0 11 1 0 U U O O4 4 .24 1 .643 ‘7 .U 6l 林贞礼 15 0 04 .5 04 .4 114 .3 1 1 8 0 02 .2 5 02 .1 8 532 .0 82 宋元刚4 0 0 0 .5 90 .5 7 540 .5 4 2 表1 0 对照组参加成都市大学生乙组成绩表 对象 珊m 繁0 6 喾成名次燃芋名次绩s绩s ⋯’ 最好成绩s ⋯ 程颖 ) u u u1 9 .7 8 1 9 ·5 34 1 0 0 0 04 5 .24 3 .83 任俊潇 嚣5 0焉.1 0嚣 ; 傅杨 昙吕3易需三 周文敬裟翳黑; 1 9 .2 04 4 0 .64 4 .5 0 2 2 .1 65 0 .5 64 2 .1 43 0 .5 5 63 2 .1 24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体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5 页 现和组成部分队员2 次参加成都市大学生运动会4 0 0 米、8 0 0 米、1 5 0 0 米 5 0 0 0 米和1 0 0 0 0 米比赛成绩、比赛名次横向比较则有力的说明组合训练法比 传统模式的单一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在一定负荷 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组合方式的不同性质的负荷,能使各项竞技能力之间形 成整体效应,全面的提升运动成绩。
3 .3 分析与讨论 3 .3 .1 单一训练法与组合训练法对业余运动员机能影响比较分析 如对照组中跑运动员4 0 0 和8 0 0 米的同一周的单一训练计划制定表 第一次课:变速跑2 0 0 米X 5 时间为3 3 —3 4 ”,运用的是间歇训练法,主 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和提高速度耐力 第二次课:持续跑2 0 0 0 米,时间为1 3 分3 0 秒这次课是为耐力课,采用 持续训练法,主要发展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强度较小,无氧系统刺激较 小 第三次课:持续跑3 0 0 0 米,属有氧耐力训练 实验组中跑运动员4 0 0 并D 8 0 0 米的同一周的组合训练计划制定表 第一次课:分段间歇组合训练: 1 .2 0 0 米X l O 十2 0 0 0 米轻松跑,时间从3 4 秒一3 3 秒一3 1 秒一2 9 秒5 - 2 9 秒 2 .力量练习:( 草地快速轻跳3 分钟十仰卧起坐1 分钟+ 压腿1 分钟) X 3 组 在间歇训练中,强度要求逐渐增大该次课是以速度练习为主,训练强度开 始较小,并逐渐增大,最后以冲刺速度跑完最后一段距离这样乳酸堆积越来 越多,在最后乳酸堆积的情况下,以冲刺速度跑来提高运动员忍受乳酸的能 力,最后进行力量训练。
第二次课:超主项距离的组合跑: 1 . 1 0 0 0 米+ 6 0 0 米+ 3 0 0 米,包括上下坡各3 0 0 米,时间分别为3 分4 5 秒、2 分2 0 秒、5 0 秒,间歇时间分别为8 分、5 分、2 分 这次课是以发展有氧代谢供能为主,主要属于耐力训练但是,3 0 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6 页 米属于无氧训练,且这次课有上下坡,属于力量训练,因此这次课的组合为 一般耐力十快速力量耐力+ 冲刺速度训练,这样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想结合, 冲刺能力训练得到发展,同时有提高了力量素质 第三次课:快速间歇跑: 1 .1 0 0 0 米X2 + 2 0 0 米X2 ,1 0 0 0 米的时间为3 分3 8 秒,2 0 0 米的时间 为2 9 秒,间歇时间为1 0 分 2 .放松跑2 0 0 0 米 3 .柔韧练习:前后压腿 4 .摆臂练习5 0 次 1 0 0 0 米在中跑中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最后进行2 0 0 米的冲刺跑, 其训练是综合的在执行组合训练计划后. 本文选用的机能指标:肺活量是在最大吸气后,竭尽全力所呼出的气体 量它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肺活量增大,说明通气功能增强,经过 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肺活量都有所增加。
但是,它们提高的幅度是不同的, 由表可见,实验组训前肺活量的4 3 5 7 .5 毫升,组合训练后为4 8 9 0 .7 毫升,提 高了5 4 3 .2 经检验p = O .0 0 9 0 .01 呈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训练前肺活量的 4 3 7 9 .3 毫升,单- - N 练后为4 6 7 5 .5 毫升,提高了2 9 6 .2 经检验p = O .0 0 8 3 0 .0 1 呈高度显著性差异从组合试验的设计可以看出组合训练过程中虽然不断降 低有氧耐力训练的比例,但队员的有氧代谢能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显著上升 分析认为:一堂课同时进行不同性质的负荷练习,能同时对不同的供能系统、不 同的组织器官进行刺激,更有利于改善运动员机体氧的转运能力和肌肉对氧的 吸收利用能力通过2 个表研分析也证明:训练强度越大,肺活量也就提高得越 快,特别是1 次训练的时间越长,1 周或1 个月次数多,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单- - i ) [ I 练计划,~次采取无氧训练或者采取有氧训练,将运动员的各种素 质分开训练,每次的训练对单一供能系统的刺激都较大,但对身体机能的刺 激较小,对肺活量的提高幅度较组合训练低。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7 页 3 .3 .2 单一训练法与组合训练法对业余运动员素质影响比较分析 如对照组长跑运动员( 5 0 0 0 和1 0 0 0 0 米) 的同一周单一训练计划制定 第一次课:持续跑8 圈,时间为1 2 分1 0 秒 此训练属于持续耐力跑,主要发展运动员的有氧代谢系统 第二次课:变速跑2 0 0 米X8 圈( ) 时间为3 8 秒一4 0 秒 这次课是间歇训练,发展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提高无氧代谢系统的能力 第三次课:,持续跑6 公里,时间为2 4 分,主要发展有氧和混氧代谢系统的 能力 从长跑训练计划可以看出,这是属于单一训练计划,或者采取无氧训练 或者采取有氧训练,将各个能量代谢系统、各素质分开练习通过训练结果 可以看出,此训练方法的训练效率不高 如实验组长跑运动员( 5 0 0 0 和1 0 0 0 0 米) 的同一周组合训练计划制定 第一次课:负分段组合训练: 1 .4 0 0 米X 3 间歇2 分,时间为1 分2 7 秒- - 1 分2 6 秒一1 分2 5 秒 2 .力量训练( 草地跳1 分+ 仰卧起坐1 分十背起3 0 次) X 3 在该次训练课中强度逐渐增大,既有有氧训练又有无氧训练、冲刺 训练既能训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M P 5 ) I I 练无氧能力,由于这种训练方法越跑 越快,跑到最后,身体己经是极度疲劳,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以最高速度 跑最后一段距离,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冲刺能力,为在比赛中夺 取胜利打好基础。
第二次课:超主项距离的组合跑: 1 .5 0 0 0 米+ 3 0 0 米( 上下坡各3 0 0 米) 时间分别为1 9 分、5 0 秒,间歇时间分别为1 0 、5 0 0 0 米属于有氧耐 力训练,上下坡同时训练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最后进行3 0 0 米的冲刺训练属 于无氧训练,这样既有长于主项距离的训练又有短于主项距离的训练又有等 于主项距离的训练 第三次课不等距离的间歇跑组合训练: 11 6 0 0 米+ 1 2 0 0 米+ 4 0 0 米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8 页 2 .力量耐力练习 这次训练主要以短于主项距离的组合跑为主,以发展运动员的度耐力为 主,并有冲刺能力的训练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实验组运员经过组合训练法后,由于训练较灵活,将耐力、速度、速 度耐力、力量和柔韧等素质都纳入每次训练课中,每次训练都有有氧训练和 无氧训练,但比例是不同的,有时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时以无氧训练为主,速 度耐力的训练贯穿于训练的始终,所以运动员身体素质得到较快提高仰卧起 坐由5 5 次提高到了6 0 次,经检验概率P = O .0 3 5 0 .0 5 ,呈显著性差异:力 量耐力指数由2 2 8 提高到了2 4 6 经检验概率P = O .0 0 “ 7 6 0 .0 1 ,.呈高度显著性 差异。
而对照组运动员运用的单一训练,一次课采取无氧训练或者采取有氧 训练,将各个能量代谢系统、各素质分开练习通过训练结果可以看出,此 训练方法的对身体素质训练效率不高. 3 .3 .3 单一训练法与组合训练法对业余运动员对运动员无氧能力 影响的分析 根据组合训练计划可以看出:组合训练每一次课将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速度耐力、身体练习等搭配进行,由于各种能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不一样, 运动员不易疲劳,能够完成更大的负荷量和更高的负荷强度运动员的无氧代 谢能力每次课都能得到刺激,所以通过组合训练后,4 0 0 米成绩提高的较快由 5 5 .8 s 提高到了5 3 .7 s ,而血乳酸变化最大值由1 4 .2 m m o l /L 提高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