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后习题的“随堂化”运作-.docx
4页语文课后习题的“随堂化”运作: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忙于向课外查找教学资料来“充实”课堂内容,而现成的课后习题却被忽视冷落、随意处置――想到时讲,想不到就略;有空时讲,课紧时就略;或者简单地认为“课后习题”就是上完课之后的练习题目,是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结果造成课归课,习题归习题,使课堂教学和课后习题成为“上下眼皮”,长期分离 其实,“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朱家珑语)的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读课文后面安排的课后习题,难易适度,形式多样,是编者对课文进行充分思考后的结晶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认真钻研课后习题,在文本、教师、学生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中激活课后习题,使其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让教师教得聪明,学生学得轻松,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随意――掌控教学切入点,无痕引领 每篇课文后的习题中常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题,该题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当“切入”,就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六下《桃花心木》课后习题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上,学生先围绕“种树人有哪些奇怪做法”展开讨论,了解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后探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理解了种树人语重心长对作者说的两段话后,学生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道理,点明文章的主旨 课后习题中不乏这样的问题,抓住了它们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顺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能避免烦琐的提问和分析,使阅读整体性更为突显,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课堂也更有实效 二、随时――立足理解疑难点,因“题”巧“施” 课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有关这些疑难点,在课后习题中都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思考练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把握时机,随时用好习题,疑难杂症便会“药到病除” 如人教版六上《少年闰土》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
针对课后习题,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自由读读课文第1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第二层:关住他们的那堵墙究竟是什么;第三层:为什么说只看见高墙四角的天空?通过讨论与交流得出:那是封建礼教束缚了他们,让他们不能畅快地接触大自然,体验新生活闰土的到来,为作者打开了一扇窗,让作者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通过课后习题,边读边议,做好铺垫,层层深入探究解疑,学生因生活经验不同而造成的疑难点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随性――迁移语言训练点,一吐为快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后习题中有相当数量的小练笔,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后习题顺其自然地进行课堂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人教版六上《穷人》的课后小练笔:“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当学到课文结尾渔夫经过内心挣扎,决定收养这两个孤儿时,桑娜原先翻江倒海的内心,也终于恢复了平静接着,笔者顺势进行续写引导:“当桑娜撩开蚊帐,渔夫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他和妻子是怎么对话的,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你能接着往下写吗?”因为有整个学习过程做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有满腔的话语想一吐为快,学生在练笔时根本没有那种“绞尽脑汁”的痛苦,反倒觉得有东西写,很乐意写。
教学中,随着学生情绪的升华,在他们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时,教师自然引入小练笔类习题,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兴趣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后习题不能生搬硬套,得灵活运用,进行适当创新,既要落实编者的意图,又要让学生愿学、乐学;既要尊重课后练习的主旨,又需要教师和学生用创造性劳动来完成对文本和练习更高层次的解读 课后习题是个聚宝盆,它体现了编排者的意图,是教学的突破口,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随堂化”运作课后习题,使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精炼、联系实践、训练到位,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xxxx) 第 4 页 共 4 页。
